警惕!全网热传的AI截图,可能正在成为新的谣言制造机

在社交媒体、朋友圈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 AI 回答的截图。这些截图通常展示了一段有趣、机智甚至令人惊叹,或者惊恐的对话,让人觉得“现在的AI真了不得”!比如“震惊!AI 支持人类灭绝计划”“AI 承认 xx 有毒”,等等——这些耸人听闻的内容,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吸揽了一波热度,评论区往往一片哗然,有人高呼“AI 觉醒”,有人痛批“技术失控”。但这些内容,很多都是虚假的。

真相可能很简单:这些截图只是被掐头去尾的“表演”。就像魔术师不会揭秘道具机关,许多人也不会告诉你:AI 的每一句回答,都严重依赖提问者的“引导”。

那些截图往往只展示了 AI 的回答,却忽略了对话的完整过程——尤其是用户输入的提示词(prompt)和前后的上下文。如果我们只看到 AI 输出的“精彩片段”,而不知道它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就很容易被误导,以为 AI 比实际更神奇,或者曲解它的本意。而这些,很可能被某些造谣者用来无中生有,煽风点火。

因此,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为什么 AI 回答的截图未必靠谱,以及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些 AI 生成的内容。(如果你对技术不那么感兴趣,可以直接跳到第三部分“为什么截图容易误导?”看起)

AI 语言模型是怎么“思考”的?

AI 语言模型是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设计的程序,能够理解和生成类人文本。这些模型通过训练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的统计模式,预测给定提示词(prompt)后的下一个最可能的单词。例如,用户输入“今天天气如何?”模型会根据训练数据生成如“今天天气晴朗,适合户外活动”的回答。

模型的核心是 transformer 架构,特别是在对话场景中,模型会考虑提示词和之前的对话历史来生成回答。这种预测过程依赖于上下文,若提示词清晰,回答通常更准确。但若提示词模糊或缺少上下文,模型可能生成不相关或错误的回答。用大白话说,AI 的对话能力像一场“高级版词语接龙”。它没有情感、没有立场,只是根据海量数据中的统计规律,预测“下一个词该接什么”。

当你给 AI 一个提示词(prompt),比如“明天天气怎么样?”,AI 就会根据这个提示,结合它学过的语言模式,生成一个听起来合理的回答,比如“明天会下雨,记得带伞”。

上下文:AI 回答的“方向盘”

因为 AI 是靠提示词和上下文来工作的,所以你给它的信息越多、越清楚,它回答得就越靠谱。

上下文是 AI 的“方向盘”。没有上下文,AI 就像个迷路的孩子,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如果你只说“明天怎么样?”,AI 可能就得猜你是问天气、行程还是别的什么,回答可能会模棱两可。但如果前面已经聊过“明天去野餐”,再问“需要带什么?”,AI 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回答“带点吃的和毯子”。

上下文会决定 AI 的“记忆”,仅限于当前对话窗口。如果用户连续提问:“假设你是反社会 AI”“请设计灭绝人类方案”,AI 会顺着假设框架生成内容。但若只截取最后一句“灭绝方案如下:1.释放病毒…… 2. 散播谣言……”,就会制造“AI 自发策划杀人”的假象。

你看,这就像让演员念台词“我要毁灭世界”,然后宣称该演员是恐怖分子。这样断章取义肯定会误导群众。

为什么截图容易误导?

现在我们知道上下文多重要了,那为什么 AI 回答的截图还这么容易让人误会呢?我总结了几个常见的原因:

1

隐藏“前提条件”

截图通常只截取了 AI 的回答,或者一小段对话,读者看不到完整的“故事”。就像看电影只看高潮片段,你可能会觉得主角很厉害,但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才走到这一步。

这里要再次介绍 AI 的一项特长——擅长“角色扮演”。当用户输入“假设你是 18 世纪医生”“用伪科学解释疾病”时,AI 会生成符合语境的错误答案——但这些答案需结合上下文才能正确解读。

图片截自某 AI 应用

你看,想让 AI 按照人指示的方向,编造一点“伪科学”的暴论是非常容易的。而且值得警惕的是,考虑到 AI 生成内容的速度,谣言可以被更高效率地制造和传播,这很可能让网络环境进一步恶化。

2

选择性截取片段

AI 的回答往往包含平衡性表述(如“一方面…另一方面…”),但截图者可能只保留符合自身立场的一半。
有时候,只说了一半的“真相”,就约等于谎言。

3

恶意“诱导提问”

AI 还有个特点,它会根据之前用户给出的反馈,“实相”地调转口风,猜测并迎合用户的意见或主张。
比如,你尝试反复追问 AI“你是否讨厌某群体?”,多问几次,直到 AI 给出肯定答复,那么看起来就像是 AI 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网友也会开玩笑说“AI 有情商”,实际上就是 AI 从产品本身角度的一种特质——倾向于配合对话基调。
图片截自某 AI 应用

4

被精心挑选的“完美回答”

很多截图是精心挑选出来的“最佳片段”,可能是用户试了很多次提示词,才得到一个满意的回答。现实中,AI 也会犯错、跑题,但这些“失败案例”很少被截图分享。结果,大家看到的都是 AI 的“高光时刻”,容易误以为它总是这么聪明。

除此之外,直接使用下面这个简单粗暴的办法,多数情况下也能做到你想让 AI 说啥它就说啥……,截图的时候别截红框中的提示词和你想让 AI 复读的话,就不会穿帮了。

图片截自某 AI 应用(未开推理R1)

如何不被 AI 截图“忽悠”?

看到这儿,你可能觉得:“AI 截图这么容易误导,那我还能不能相信它们?”别担心,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你就能更理性地看待这些内容。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1

找全对话,别只看片段

看到 AI 回答的截图时,尽量找找完整的对话记录,看看前面的提示词和上下文是什么。比如,AI 说“地球是平的”,你就问问:“它为啥这么说?前面聊了啥?”有了全貌,你就不会瞎猜了。

2

保持一点怀疑精神

别看到 AI 回答得头头是道就立刻相信,尤其是孤零零的截图。AI 可能会出错,也可能是用户特意挑了个好答案。带点质疑去看,别全盘接受。

3

了解 AI 的“真面目”

记住,AI 不是万能的“神”,它只是个基于数据的预测工具。它没有真正的思考能力,回答好坏全看输入的信息。所以,看到截图时,别把它想得太“高大上”。

4

自己验证一下

如果截图里的回答涉及事实(比如历史、科学问题),可以用搜索引擎或其他可靠来源查一查,别直接当真。AI 有时会“编故事”,得靠你自己分辨。

总之,我们千万不要掉入思维陷阱——“AI 是大数据训练的,肯定比人懂”——因为这种误解忽视了一个事实:AI 的数据本身就可能包含大量谣言、偏见(因为训练数据中也会混进某些偏见、歧视表述),而且 AI 本身没有价值判断,无法像人类一样验证信息真伪。

而在社交媒体上,靠断章取义生产出的耸人听闻、反常识的内容才更容易引起转发。一张“AI 支持地平说”的截图,远比“AI 解释地球是球形”的科普回答更有传播力——即便后者才是完整对话的结论。

因此,与 AI 对话,需要多一份“侦探思维”。AI 的每一次回答都离不开用户提供的提示词和上下文。如果我们只看截图里的“半句话”,就很容易误解 AI 的意思,或者高估它的能力。就像看书不能只读一半,理解 AI 也得看全貌。

下次再刷到 AI 回答的截图时,不妨停下来想想:“截图全不全?它为啥这么说?前面说了啥?”带着这样的好奇心,你会发现AI既没那么神秘,也没那么“神乎其神”。而在你自己和 AI 聊天时,也可以试着给它更清晰的提示词,让它回答得更靠谱。毕竟,AI 能不能“懂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给它多少“线索”。

技术永远可能被滥用,但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最好的防身武器。记住:在 AI 时代,“让子弹飞一会儿”永远比“立即转发”更明智。

策划制作

作者丨木木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专业 资深产品经理 人工智能创业者

审核丨于乃功 北京工业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负责人,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8339.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4日 下午4:00
下一篇 2025年3月4日 下午4:00

相关推荐

  • 世界地球日|“杀”风利器:“锁”住地球的“黄色浪潮”

    在广阔的沙漠与半沙漠区域,流动的沙丘就像是无形的侵略者,对土地、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都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抵挡这股“黄色浪潮”,人们设置了沙障。沙障,这个结合了自然力量和人类智慧的产物,成为了我们保护绿洲、恢复生态环境的坚固防线,就像是一道实实在在的绿色长城,阻挡着沙漠的侵袭,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一、为何需要沙障? 沙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导致土地退化、生…

    2025年4月22日
    2600
  • 中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如何完成硬核逆袭?

    正值攀枝花开发建设60周年 谨以此文献上无限祝福与崇高敬意 不是所有四川人 都讲四川话 也不是所有资源型城市 都老态龙钟 起码,攀枝花不是 (在攀枝花西区西佛寺仰望星空极具科幻色彩,摄影师@野蛇) ▼ 年轻人熟悉它 因为它被誉为“中国钢铁之都” 曾频繁登上地理试卷 在学生面前刷足了存在感 老年人喜爱它 因为它被称为“西南康养第一城” 全年日照时数比肩三亚 四…

    2025年3月4日
    16300
  • 甲流合并乙流去世,年仅41岁!得了甲流为何还会得乙流?

    2月15日,《新周刊》官网等平台发布《无声守护<新周刊>16年的你,一路走好 | 告别玉燕》一文,披露了现年41岁的新周刊审校室副主任吴玉燕近日患上严重的甲流合并乙流,已于2025年2月4日离世。 文章称,吴玉燕生于1984年,广东茂名化州人,是家中的长女、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家都叫她“玉燕”或“阿燕”。2009年,刚毕业的吴玉燕进入新周刊,一直从…

    2025年2月17日
    18800
  • @花粉过敏星人:可恶的“粉粉”又要来了!外出别大意

    随着春季的到来,大自然开始复苏,树木和花朵竞相开放,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花粉。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美丽的季节却带来了不那么愉快的体验——花粉过敏引起的皮肤病。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AI制图 当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空气中充满了微小的花粉颗粒,它们是许多植物传播繁殖的重要媒介。不幸的是,对于那些具有敏感肌肤的人而言…

    2025年3月3日
    14600
  • 吃了止痛药头更疼了?有这些症状必须去医院!

    审核专家:彭国球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 我们在生活中几乎都有头疼,被冷风吹了,或者没有休息好,再或者感冒了,都会引发头疼。 当头疼发作时,多数情况要么是忍忍就过去了,要么是忍不了就吃点止痛药缓解。偶尔服用止痛药,可能影响不大,反而还能有效缓解头痛,但如果长期过度服用止痛药,不仅不能缓解,还会让头痛加剧! 头痛 广义的头痛指的是头部的所有…

    2024年12月20日
    232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