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复活猛犸象,他们搞出了长毛鼠?

上周,一种“长毛鼠”横空出世,引发全世界的关注。

受关注的原因不仅是“长毛鼠”可爱,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认为,这种“长毛鼠”重现了长毛猛犸的毛发特征,其诞生是复活猛犸的重要一步[1]。

“长毛鼠”与正常的小鼠|Colossal Biosciences

制造出“长毛鼠”的是美国一家名为Colossal的生物技术公司。公司创始人之一是哈佛大学教授、遗传学家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另一位则是连续创业者本·拉姆(Ben Lamm)。Colossal致力于复活猛犸、袋狼等已经灭绝的动物,他们曾表示,希望在2028年之前创造出杂交猛犸幼崽,并将它们重新引入北极冻土区。

这次的“长毛鼠”,正是为了复活猛犸而研发出来的。在关于长毛鼠的声明中,本·拉姆说:“通过将猛犸演化路径中的多种耐寒性状引入现有的动物模型中,我们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足以重建大自然在数百万年演化中所创造出来的复杂的基因组合。”

长毛猛犸(Mammuthus primigenius)即真猛犸象,灭绝于4000年前;体格与非洲象相近,但门齿长且弯曲,毛长达半米,内层有短绒毛,可以适应严寒环境。图为英国皇家博物馆的长毛猛犸模型|Wikimedia Commons

可是,“长毛鼠”真的能让猛犸复活吗?

长毛鼠可爱,但和猛犸没啥关系

Colossal公司的新闻稿处处暗示着“长毛鼠”与猛犸的相似性,仿佛只要把同样的操作套用到大象身上,猛犸立刻就能原地复活。

然而,这种暗示其实是误导。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的可爱“长毛鼠”,它们在基因层面和猛犸的联系极其微弱

“长毛鼠”和猛犸其实关系非常微弱 | Colossal Biosciences

在这项研究中,人们对实验小鼠进行了各种组合的基因编辑,涉及的基因总共有10个[1]。在这其中,9个基因都是负责调控毛发特征的,它们有的会改变毛发长短,有的会改变毛发质地。剩下的一个基因与脂肪代谢有关。

这10个基因中,其实有7个都和猛犸毫无关系。它们只是在老鼠研究中发现的毛发基因而已,在猛犸身上找不到对应的突变。编辑这些基因当然能改变老鼠的毛发外观,但无论外观与猛犸多么相像(其实也不像),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猛犸特征”

这只“长毛鼠”的外观变化源于6处毛发基因修改——然而,这6个基因全部都和猛犸无关 | Rui Chen et al.

剩下的3个基因倒是与猛犸基因组有关,不过编辑之后是否真让小鼠产生了“猛犸特征”也不好说。虽然研究者认为他们的操作能提升老鼠的抗寒能力,但这一点目前还没有进行任何测试

总之,目前的研究还不能证明老鼠通过基因改造变得像猛犸了——而即使证明了这一点,距离真正复活猛犸也还差得很远

复活猛犸,技术上还差多远?

按照Colossal公司的说法,“复活猛犸”要通过基因编辑亚洲象来实现。

亚洲象是现存动物中和猛犸亲缘关系最近的。理论上说,如果对比二者的基因组,然后把不同之处逐一修改,最终就能得到遗传物质和猛犸相同的生物。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Wikimedia Commons

但事实上,这种“完全修改”几乎不可能实现。虽然亲缘关系近,但猛犸和大象依然非常不同。这两种动物的基因组约有140万个“字母”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改变了超过1600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2]。这么多处不同,修改起来工作量实在太大,用现有的技术很难实现。

Colossal的研究者倒是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的计划从一开始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复活猛犸,而是只挑选部分关键基因进行编辑,制造一种带有猛犸特征的“混合体”。他们将这种大象与猛犸的“混合体”称为“猛象”(mammophant)。

按照研究者的设想,“猛象”的主体仍是大象,但会有小耳朵、长毛、耐寒等猛犸特征 | Yahoo Finance

即使目标只是制造“猛象”,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依然很多。基因编辑之类的生物技术虽然在老鼠身上已经比较成熟,但这些实验方法都不能直接照搬到大象身上,因为二者有很多生理差异。具体需要进行哪些技术调整,目前还都是未知数。

就算成功编辑了大象胚胎,养育这些胚胎也会很难。人造胚胎需要植入代孕母亲体内发育,但亚洲象是数量稀少的保护动物,考虑到动物福利,很难用母象进行大规模代孕

Colossal联合创始人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曾提到,希望用“人造子宫”解决这一问题[3]。但现在人造子宫技术也很不成熟,能够从头开始全程培育胎儿的版本还没有研发出来。

有这个钱,不如先保护大象

在技术困难之外,“复活猛犸”计划在生态影响方面也受到了许多质疑。

根据Colossal的说法,这个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制造出数量庞大的“猛象”群体,然后把它们放生到冻土环境,让它们“填补生态位”。他们认为,这样做能改善生态环境、延缓全球变暖。

对冰河时代动物群的复原。如果放生“人造猛犸”来改善环境,这现实吗?| Wikimedia Commons

这或许是个美好的设想,但没人能确保它会顺利进行。猛犸灭绝已经4000多年了,生态和气候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适合它们的栖息地可能早已不复存在。而且,人为制造的“猛象”和过去的猛犸也不相同,它们究竟会如何生存、如何改变环境就更不好说了

依靠“复活猛犸”这个噱头,Colossal公司已经筹集到数亿美元的资金。批评者认为,如果把这些钱用在保护大象上,能产生的益处会比制造“猛象”要大得多。

通过保护大象来获得生态益处,比起复活猛犸要容易得多 | Wikimedia Commons

复活猛犸能否改善环境很难说,但保护大象可是真的有用。例如有研究发现,大象可以起到调整植被结构的作用,它们吃掉生长迅速、碳吸收能力较低的树木,为那些碳吸收能力更强的树留出生存空间。因此,保护大象可以提高热带雨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从而延缓气候变暖[4]。

如果真是想让地球变得更好,还是先从关注现存的野生动物开始做起吧。

参考文献

[1]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5.03.03.641227v1.full.pdf

[2]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15)00639-7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670-z

[4]https://www.slu.edu/news/2023/january/elephants-atmospheric-carbon-research.php

[5]https://theconversation.com/woolly-mice-are-a-first-step-to-resurrecting-mammoths-but-theres-a-very-long-way-to-go-251640

[6]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684-1

作者:窗敲雨

编辑:麦麦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9056.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13日 下午4:00
下一篇 2025年3月13日 下午4:00

相关推荐

  • 全球升温首次突破1.5°C,我们将面临什么?

    去年12月开始,随着自带降温功效的拉尼娜(La Niña)现象在热带太平洋出现,科学家们曾预测2025年应该会比2024年凉快一点。 然而,开年的气温却把科学家“热懵了”。 2025年1月份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为13.23°C,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了1.75°C,成为历史上最热的1月份,还打破了2024年的纪录——但别忘了,2024年的1月,地球可是正在经历自带升…

    2025年3月24日
    9600
  • 这个“瓜”很漂亮,但千万别吃!有毒!

    穿行在海南的山野中,你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种瓜——形似孩童爱吃的彩色泡泡球,比玻璃弹珠大些,红白条纹密布,从外观上看,可爱有趣。这让人不禁好奇,这究竟是什么瓜?这种瓜,能吃吗? 这就是双轮瓜。 双轮瓜属于葫芦科毒瓜属,是葫芦科大家族中的一员,是名副其实的瓜类,和大众餐桌上常见的甜瓜、葫芦、黄瓜、西瓜、冬瓜等,都有着或远或近的亲戚关系。 这种奇怪的果子在大城市少见…

    2024年12月20日
    20900
  • 马:把长跑翻译成马拉松,是知道我耐力好吗?

    我是咚咚喵 爱说话的动物实在是太好玩了! 本期动物科普 我们60秒走近会说话的马! 咚咚喵来到了广阔的牧场,看到一匹马正在悠闲地啃草。 咚咚喵搭讪了它:“你们这群马一跑起来可真快,我就好奇,平时没事的时候都干嘛?” 马甩了甩鬃毛,说: “啃草、散步、晒太阳。” 咚咚喵:“就这样?那你们跑得那么快是为了什么?炫技吗?” 马:“当然是为了逃离你这只烦人的猫。” …

    2025年2月26日
    14800
  • 体重管理期“标配”:减肥食谱里怎么总有西兰花?

    审核专家:王晓慧 食品科学领域副高级工程师在形形色色的减肥食谱中,总是有西兰花的一席之地。 西兰花,十字花科芸薹属,与卷心菜、花椰菜(白菜花)、羽衣甘蓝共享同一物种基因库,实为甘蓝的变种。 西兰花与花椰菜的营养分成区别 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 总体来说,十字花科蔬菜富含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具有高钾低钠的特点,有助控制血压和维护心血管健康。…

    2025年4月7日
    7100
  • 如果你经常碰购物小票,真心劝你戴上手套!

    前段时间,一名乳腺癌患者发了个视频提醒,购物小票中含有双酚A,可能会影响生殖发育和致癌,引起了网友热烈讨论。 图源:微博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双酚A的故事不绝于耳,也许我们从没主动关注过它,但却从没远离过它。从聚碳酸酯的奶瓶,到易拉罐,再到一些涂料,都能看到双酚A的身影,它对健康的威胁,也让很多人开始警惕。现在,这个清单里又多了一样更习以为常的东西:…

    2025年4月12日
    4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