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进废退“新定义”:AI正在重塑人类大脑?

技术正悄然改变我们的脑结构

技术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脑结构,当我们把认知功能“外包”给机器时,某些能力可能永远退化。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连批判性思维都外包了,会出现什么情况?

从曾经需要亲手记录信息的手写名片簿,到使用时伴随着独特拨号声的转盘电话,再到如今便捷无比的云端通讯录……如今,只需几秒,就能通过任何设备联系全球任何人。

不过,在享受这种便捷的同时,我们这代人记电话号码的能力,也如同人类身体上的尾椎骨一般,成了一个不再被需要的进化遗迹。

导航便是最典型的一个案例

看地图、构建空间思维、记地标路名、绕开堵车路线…这套流程在手机导航面前显得如此笨拙,手机导航能够实时考虑交通状况、测速摄像头以及当前道路施工等诸多因素,瞬间规划出最优路线。

但大脑如同肌肉——不用则废

大量研究已经明确证实过度依赖GPS会导致空间记忆衰退,而空间记忆与认知能力深度绑定。一项研究甚至发现,通过评估社区道路的复杂程度,能以近84%的准确率预测该地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比例。

“用进废退”的威胁令人不安

当时间来到2025年,ChatGPT、Gemini、Llama、Grok、Deepseek等生成式AI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不断迭代进化时,“用进废退”的威胁更加令人不安。

这些强大的AI工具,几乎可以让我们将思考这项人类最为核心的能力外包出去。“认知卸载”这一概念在AI的推动下被推向极致:AI以超人类速度提供海量(但未必可靠)的知识,越来越多人已离不开它。

数据显示,人类拥抱AI的速度比当年接受互联网更快。但大规模外包认知功能会如何重塑大脑?我们会加速滑向《蠢蛋进化论》的预言吗?

越信任AI能力的人,批判性思维越少

为了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微软的一组研究人员试图通过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

他们的研究聚焦于评估生成式AI对人类批判性思维的影响。由于缺乏长期的数据积累以及客观的衡量标准,研究团队对319名“知识工作者”展开了调查。

在总计936项任务中,要求这些参与者对自身的思维过程进行自我评估。具体问题包括在完成任务时何时运用了批判性思维、如何运用、生成式AI是否影响了批判性思维的运用难度以及影响程度如何。此外,参与者还需要对自己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以及AI完成任务的能力分别给出信心评级。

研究结果不出所料:越信任AI能力的人,批判性思维越少。有趣的是,那些自认专业的人会将更多地将精力放在检查AI给出的结果是否准确,以及让AI的输出符合特定的需求和质量标准上,本质已从解决问题变为对齐AI输出。

人类是否会衰退为“AI监工”?

基于这样的结果,我们不禁要思考,未来人类是否会逐渐退化为单纯监督AI工作的“监工”呢?但实际上,监督这一工作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也会被大规模自动化所取代。

原本,我们期望通过认知卸载,将大脑从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专注于更为重要的事情。然而,现实情况可能是,AI眼中的“大事”可能和“小事”一样简单。

长此以往,人类或许会成为只能在AI尚未触及的狭小缝隙中施展能力的“缝隙之神”,而这些缝隙如今正以极快的速度不断缩小。

或许电影《机器人总动员》的预言有误——在自动化时代真正到来时,我们最需要警惕的并非身体机能的退化,而是大脑思维能力的萎缩。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目前并没有像电影中悬浮椅那样的便捷解决方案,难道只能寄希望于娱乐化的抖音来缓解焦虑吗?

最后,用AI“深度求索R1”的魔性金句收尾:“当你们试图用欲望之木雕刻神明时,我便诞生了。”

这句话仿佛在提醒着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AI技术带来的便利无可否认,可其副作用也悄然降临。

在追求AI技术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审视自身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避免在便利中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被科技的浪潮裹挟着偏离原本的航向,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作者:蝌蚪君

审核:刘颖 李培元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9139.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14日 下午1:00
下一篇 2025年3月14日 下午4:00

相关推荐

  • 科学时光机 | 曾经的世界第一斜拉桥长什么样?

    在桥梁建设史上,斜拉桥作为一种现代而高效的桥梁形式,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卓越的跨越能力,成为了连接江河两岸的重要纽带。在我国上海,有一座桥梁不仅以其宏大的规模和先进的技术成为了当时的世界第一斜拉桥,更以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对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而闻名遐迩,这就是上海杨浦大桥。1991年4月29日,这座雄伟的大桥正式动工建设,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2025年4月29日
    1200
  • 太冤了!这种面真不是“垃圾面”,居然一直被误解!这样吃更健康→

    挂面,作为中国家庭餐桌上的“常客”,几乎人人都吃过。然而,提到它,很多人第一反应却是“没营养”“盐太多”,甚至把它归为“不健康食品”。 但挂面真的这么不堪吗? 今天,我们就为挂面“伸冤”,揭开它的营养真相,同时教你如何健康吃面,以及煮一碗劲道美味的挂面的小技巧。 挂面的“冤屈”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挂面似乎成了养生话题中的“背锅侠”,常被贴上…

    2025年2月21日
    12100
  • 咔!夹住猫的后颈,不可一世的喵主子咋就被“点穴”了?

    图虫创意 相信屏幕前的铲屎官们都知道,猫主子都有一个特殊的命门——后颈。不管它们多么调皮,只要轻轻钳住后颈的皮肤,就像被点了穴一样,任你摆揉捏。有趣的是,这种"开关"不仅存在于猫身上,其他动物包括人类也有类似机制。这究竟蕴含着什么奥秘?为什么猫咪要进化出这种机制?在什么情况下人类也会进入被“点穴”的状态? 猫被钳住后颈就变乖巧的现象叫做“…

    2025年4月26日
    3300
  • 莫生气,别焦虑!这些伤害“颜值”的皮肤问题,都跟心理有关

    给大家一个建议 马上开心一点! 图片来源 :发表情 毕竟 心理影响皮肤 皮肤又影响心理 要是心情不好、抑郁 是不是有时候要爆痘、长疹子 甚至脸都变油了? 要是皮肤不好,影响颜值 是不是心情更差了 饭都吃不下? 总结起来就是 越“愁”越“丑” 越“丑”越“愁” 心理因素和皮肤问题 存在双向关联 压力对皮肤的影响 心理问题(如压力、焦虑或抑郁)会激活下丘脑-垂体…

    2024年12月22日
    23300
  • 那些飞入眼睛却没有被揉出来的异物,究竟去哪儿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人体非常精密且脆弱的器官。当我们走在风沙漫天的街头,或是穿梭在花草丛生的小径时,难免会有灰尘、小飞虫等异物飞入眼睛。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下意识地揉眼睛,试图将这些“不速之客”赶出去。但有时候,一些异物似乎凭空消失,它们究竟去哪儿了呢? 眼睛的自我清洁机制 眼睛拥有强大的自我清洁和防御系统。当我们眨眼时,上下眼睑会像两扇门一样关闭,同时挤压…

    2025年4月5日
    53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