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偷瞄”那些黑白胖子,科学家有多努力?

1978年3月18日,“熊猫之乡”卧龙自然保护区建立

150多年前,大熊猫在四川被发现并命名,这一隐匿深山中的珍稀生灵迅速一跃成为世界民众最喜爱的动物之一。20世纪70年代,系统性的大熊猫科学研究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扎根,这片占地二十万公顷的区域,因大熊猫保护成就而声名远扬,其地理位置赫然标注于世界版图之上。大熊猫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标志及全球自然保护领域的象征,而卧龙则晋升为顶尖的大熊猫科研保护基地,吸引着全球生物学家的目光。

1978年3月18日,标志着大熊猫保护新纪元的野外生态观测站在四川卧龙正式成立,成为中外科学家携手探索大熊猫奥秘的起点。

跑到保护区营地的大熊猫

保护性科研,追踪和监测大熊猫

地处邛崃山系心脏地带的卧龙,是横断山脉中峡谷切割最深之处,堪称中国野外科考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1978年3月,一支由我国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率领的大熊猫保护科研先驱队伍,在牛头山海拔2500余米处,冷箭竹与拐棍竹分布的交界地带,选定了一处开阔且邻近水源的地点,搭起简易木棚并挖掘了51级通往营地的台阶,此地遂被命名为“五一棚”。

科研团队历经风霜雨雪,穿越齐腰深的西河,面对迷路及粮食短缺的挑战,忍受严寒侵袭与蛇虫侵扰。历经八年艰辛,他们在35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内建立了七条观测线路,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野生大熊猫的活动规律进行了深入追踪,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生物学资料。

他们通过测量大熊猫足迹、粪便,统计食竹量,以及收集并分析粪便样本,掌握了野外大熊猫种群现状及栖息地信息。同时,无线电颈圈定位技术为揭示大熊猫的取食、发情、求偶、生育及病理行为等习性提供了关键数据。

此次研究标志着对大熊猫生物学、生态学、种群结构及繁殖等多个领域进行了首次系统性基础研究,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确立了卧龙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与科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

红外线相机首次拍摄的野外大熊猫双胞胎

攻克三难,拥有全球最多的圈养熊猫

1980年,中国政府携手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创立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旨在通过迁地保护措施,增加大熊猫种群数量,并开展了一系列人工繁育与野化培训工作,以期最终将人工培育的大熊猫安全放归自然,保障这一珍稀物种的繁衍。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时任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张和民率领一支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的科研团队,历经重重挑战,成功突破了圈养大熊猫繁殖领域的三大世界性难题: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及幼崽成活难。他们不仅革新了大熊猫的人工繁育技术,还构建了系统的饲养繁育理论体系,进而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结构最为合理的大熊猫圈养种群,实现了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与可持续发展。如今,该研究中心每年都迎来众多新生大熊猫幼崽,为大熊猫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圈养繁殖仅是保护大熊猫策略的一环,最终目标是实现大熊猫的野外回归。为此,卧龙自然保护区已持续开展大熊猫野外培训项目十余年,成功实现了大熊猫从野外至圈养、再由圈养重返自然的历史性跨越。其中,“淘淘”与“张想”等大熊猫便是成功回归森林的典范。将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放归自然,不仅能够补充野外种群数量,还能增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这是濒危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的关键目标之一,也是确保小种群长期存续最为有效的手段。

动态监测,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横断山脉复杂地区中的卧龙,因地形优势躲避了冰川侵袭,成为知名的动植物避难所,并作为南北生物交流的走廊,被列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卧龙区域植被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被誉为珍贵的广谱基因库和天然动植物园。得益于大熊猫的“伞保护效应”,这里众多物种得以有效保护。

四十多年来,卧龙保护区的守护者经过专业训练,展现出坚韧与专业素养,每年超过200天在野外执行巡护与科研任务。目前,已有100余名野外巡护队员参与98条大熊猫监测线路的工作,配备远红外相机、GPS定位系统等现代设备,完善了大熊猫栖息地监测体系,建立了基于DNA信息的野生大熊猫个体识别系统和数据库,实现了野生大熊猫的精细化管理。

2005年 首张红外线相机拍摄的大熊猫胶片照

据第四次大熊猫野外调查,卧龙拥有138只野生大熊猫,约占全国总数的10%。自2018年起,新一轮大规模调查展开,覆盖1032平方公里的大熊猫潜在及实际栖息地,每2平方公里设置一个调查网格,共收集到183份野生大熊猫(10天内)的新鲜粪便样品。

此外,卧龙保护区还是首个对全区野生大熊猫新鲜粪便进行DNA个体识别与性别建档的保护区。专家指出,这些粪便等DNA提取材料,不仅能丰富卧龙野生大熊猫的DNA档案,还能通过分子水平分析实现个体识别,追踪同一只大熊猫在不同季节、年份的活动范围变化,从而了解种群扩散机制,科学划定巢域。

参考来源:中国绿色时报、四川省林草局官网、光明日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9361.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午4:00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午4:00

相关推荐

  • 北纬31°有一部“生态史诗”?它的名字叫“神农架”!

    在北纬31°这一神秘纬线上,珠穆朗玛峰以世界之巅的巍峨耸入云霄,马利希纳海沟于深海处隐匿着无尽深邃,撒哈拉沙漠以广袤荒芜展现着苍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古老奇迹承载着历史谜团,而神农架,恰似一颗温润的绿宝石,镶嵌其中,以其独特的生态魅力,谱写着一部动人心弦的生命史诗。 踏入神农架,仿若穿越时空的隧道,进入一个被岁月精心雕琢的奇幻之境。这里,山峦连绵起伏,华中…

    2025年2月7日
    17500
  • 冲上云霄的“霸主”:恐龙如何在蓝天“重获新生”?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有一篇《飞向蓝天的恐龙》的科普文章。这篇课文展现了恐龙家族经过亿万年的演化,怎么样从地面上一步步演化出各种各样像鸟的特征,演化出飞行的器官和飞行能力,最终飞向蓝天,变成了五色斑斓的鸟类。恐龙到底灭绝了吗?有哪些证据能证明鸟类是恐龙的后裔?恐龙化石发掘有哪些秘密?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供图/徐星) 《飞…

    2025年3月31日
    5700
  • 新研究:控烟50年挽救385万生命,人均延寿19.8年

    近期,《临床医师癌症杂志》发布的一项重磅研究显示,1970-2022年间,美国的控烟政策成功避免了385万例肺癌死亡,累计延长国民寿命超过7600万人年。这项由美国癌症协会开展的研究,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证明了控烟措施的巨大价值。 触目惊心的数据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实际死亡人数与预期死亡人数发现,半个世纪来的控烟努力带来了惊人的健康收益。平均每个被避免的死亡案…

    2025年4月3日
    6500
  • 花市套路深,一起来打假!

    在各大商品类别里,花卉绿植其实也是假货的重灾区,骗人的成功率特别高,只不过不怎么为人所知。 网购骗局,常规操作 最容易上当买到假花卉的途径,就是网购。网店卖的假花,主要有三种套路。 一是无中生有,就是靠PS技术修改出完全不存于世的植物照片来吸引顾客。最典型的就是前些年风靡的“七彩铃兰”、“五色蓝莓”、“绝版幻彩多肉”,当然,发过来的货那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

    2025年3月18日
    10500
  • 中国完成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肝脏移植人体,我们快用上猪器官了吗

    若干鼓舞人心的初步结果给焦急等待同种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最终是否能真正成功应用到临床治疗尚无法完全预测。 撰文 | 郭晓强(河北体育学院) 伦敦时间2025年3月26日,中国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研究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论文,报告世界首例将基因编辑猪的肝脏移植到脑死亡人体内的成功案例(于2024年3月完成),将有助于解决移植…

    2025年3月29日
    7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