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偷瞄”那些黑白胖子,科学家有多努力?

1978年3月18日,“熊猫之乡”卧龙自然保护区建立

150多年前,大熊猫在四川被发现并命名,这一隐匿深山中的珍稀生灵迅速一跃成为世界民众最喜爱的动物之一。20世纪70年代,系统性的大熊猫科学研究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扎根,这片占地二十万公顷的区域,因大熊猫保护成就而声名远扬,其地理位置赫然标注于世界版图之上。大熊猫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标志及全球自然保护领域的象征,而卧龙则晋升为顶尖的大熊猫科研保护基地,吸引着全球生物学家的目光。

1978年3月18日,标志着大熊猫保护新纪元的野外生态观测站在四川卧龙正式成立,成为中外科学家携手探索大熊猫奥秘的起点。

跑到保护区营地的大熊猫

保护性科研,追踪和监测大熊猫

地处邛崃山系心脏地带的卧龙,是横断山脉中峡谷切割最深之处,堪称中国野外科考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1978年3月,一支由我国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率领的大熊猫保护科研先驱队伍,在牛头山海拔2500余米处,冷箭竹与拐棍竹分布的交界地带,选定了一处开阔且邻近水源的地点,搭起简易木棚并挖掘了51级通往营地的台阶,此地遂被命名为“五一棚”。

科研团队历经风霜雨雪,穿越齐腰深的西河,面对迷路及粮食短缺的挑战,忍受严寒侵袭与蛇虫侵扰。历经八年艰辛,他们在35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内建立了七条观测线路,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野生大熊猫的活动规律进行了深入追踪,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生物学资料。

他们通过测量大熊猫足迹、粪便,统计食竹量,以及收集并分析粪便样本,掌握了野外大熊猫种群现状及栖息地信息。同时,无线电颈圈定位技术为揭示大熊猫的取食、发情、求偶、生育及病理行为等习性提供了关键数据。

此次研究标志着对大熊猫生物学、生态学、种群结构及繁殖等多个领域进行了首次系统性基础研究,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确立了卧龙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与科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

红外线相机首次拍摄的野外大熊猫双胞胎

攻克三难,拥有全球最多的圈养熊猫

1980年,中国政府携手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创立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旨在通过迁地保护措施,增加大熊猫种群数量,并开展了一系列人工繁育与野化培训工作,以期最终将人工培育的大熊猫安全放归自然,保障这一珍稀物种的繁衍。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时任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张和民率领一支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的科研团队,历经重重挑战,成功突破了圈养大熊猫繁殖领域的三大世界性难题: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及幼崽成活难。他们不仅革新了大熊猫的人工繁育技术,还构建了系统的饲养繁育理论体系,进而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结构最为合理的大熊猫圈养种群,实现了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与可持续发展。如今,该研究中心每年都迎来众多新生大熊猫幼崽,为大熊猫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圈养繁殖仅是保护大熊猫策略的一环,最终目标是实现大熊猫的野外回归。为此,卧龙自然保护区已持续开展大熊猫野外培训项目十余年,成功实现了大熊猫从野外至圈养、再由圈养重返自然的历史性跨越。其中,“淘淘”与“张想”等大熊猫便是成功回归森林的典范。将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放归自然,不仅能够补充野外种群数量,还能增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这是濒危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的关键目标之一,也是确保小种群长期存续最为有效的手段。

动态监测,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横断山脉复杂地区中的卧龙,因地形优势躲避了冰川侵袭,成为知名的动植物避难所,并作为南北生物交流的走廊,被列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卧龙区域植被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被誉为珍贵的广谱基因库和天然动植物园。得益于大熊猫的“伞保护效应”,这里众多物种得以有效保护。

四十多年来,卧龙保护区的守护者经过专业训练,展现出坚韧与专业素养,每年超过200天在野外执行巡护与科研任务。目前,已有100余名野外巡护队员参与98条大熊猫监测线路的工作,配备远红外相机、GPS定位系统等现代设备,完善了大熊猫栖息地监测体系,建立了基于DNA信息的野生大熊猫个体识别系统和数据库,实现了野生大熊猫的精细化管理。

2005年 首张红外线相机拍摄的大熊猫胶片照

据第四次大熊猫野外调查,卧龙拥有138只野生大熊猫,约占全国总数的10%。自2018年起,新一轮大规模调查展开,覆盖1032平方公里的大熊猫潜在及实际栖息地,每2平方公里设置一个调查网格,共收集到183份野生大熊猫(10天内)的新鲜粪便样品。

此外,卧龙保护区还是首个对全区野生大熊猫新鲜粪便进行DNA个体识别与性别建档的保护区。专家指出,这些粪便等DNA提取材料,不仅能丰富卧龙野生大熊猫的DNA档案,还能通过分子水平分析实现个体识别,追踪同一只大熊猫在不同季节、年份的活动范围变化,从而了解种群扩散机制,科学划定巢域。

参考来源:中国绿色时报、四川省林草局官网、光明日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9361.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午4:00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午4:00

相关推荐

  • 抱团取暖?血常规检测遇“果冻血”,原来红细胞也会“怕冷”

    春节后的长沙,寒风一吹,体感温度“冻”感十足。而这种低温天气里,检验科可能会收到一些意外“小礼物”。 这不,近日,在长沙泰和医院,检验科就收到了一份“特别”的血液标本,明明按照正常流程送检,但血液还是凝成了“果冻”,血常规红细胞参数测不出,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红细胞抗体筛查阳性,交叉配血不合……结果证实,这是标本发生了“冷凝集”现象。 血液标本:肉眼可见的凝块…

    2025年2月24日
    13000
  • 这5种你以为“吃不胖”的食物,其实都是隐藏的“热量炸弹”

    又到了快露肉的季节,减肥被很多人提上了日程。 但你以为的“健康食物”就一定低卡吗?小心这些披着营养外衣的“热量刺客”!它们看似无害,甚至被标榜为减肥好帮手,实则暗藏超高热量,可能让你越吃越胖。 这 5 种食物看似健康 实则是“热量炸弹”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将不同分量食物的热量与一碗二两米饭(100克,约116千卡)作为参照进行比较,这相当于饭量小的朋友一…

    2025年3月26日
    7900
  • 近期注意:这种小飞虫是“飞行的硫酸”!看见千万别用手拍

    随着气温回升,被称为“飞行硫酸”的隐翅虫进入活跃期。据武汉市第三医院数据显示,截至4月20日,该院今年已接诊隐翅虫皮炎患者200余例。其中,4月11日单日接诊量达20例,较去年同期激增35%。 该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陶宇莎分析,隐翅虫活跃期提前与近期气温显著升高相关。 你以为是普通小飞虫? 其实是“飞行的硫酸”! 隐翅虫是甲虫的一种,外形似蚂蚁,体长一般不超过…

    2025年4月27日
    2500
  • 洛杉矶被染成粉红色,宛如世界末日?这些粉红色的物质是啥,对人体有害吗?

    2025 年 1 月 13 日,美国洛杉矶的天空下起了粉红色的“雨”,将一些地区的房屋、汽车、街道、树木几乎所有东西都染成了粉红色,宛如世界末日一般。这一现象引发了全球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热烈讨论:这些粉红色的物质是什么,对人体有危害吗? 图源:某社交平台‍ ‍‍‍‍‍‍‍‍‍‍‍‍‍‍‍‍‍‍‍‍‍‍事实上,这和 2025 年 1 月 7 日~1 月 31 …

    2025年2月18日
    18100
  • 在隧道开车的这些“怪事”,你遇到过吗?

    上海第二条东西交通“大动脉”北横通道已经通车半年多,前段时间,有市民向上海交通广播《1057大家帮》节目求助:他每次开车经过北横通道江宁路至北翟路出口这一段,总觉得顶部的灯光让人不适,会让自己感到眩晕、昏沉,只有打开遮阳板挡住光线后才会好。他想问问大家,这到底是他个人的感受,还是灯光设置有问题?[1] 图源:上海交通广播 节目播出后,相关部门和专家听取并认可…

    2025年3月20日
    95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