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DNA病毒如何让“吃同类”成禁忌?

它没有 DNA,没有 RNA,甚至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生命体,却能在大脑中制造“海绵状”的恐怖空洞,让人逐渐失去记忆、运动能力,最终走向死亡。它就是朊病毒——一种颠覆了传统病原体概念的神秘存在。

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鲁病”悲剧,到英国的“疯牛病”恐慌,朊病毒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致命后果,成为了现代医学最令人困惑的谜题之一。这个“蛋白质杀手”究竟是什么?它的传播与同类相食有何关联?对于这一病原体,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与防护?本篇文章,我们将一同揭晓答案。

无DNA病毒如何让“吃同类”成禁忌?

一头感染牛海绵状脑病的母牛无法站立 图片来源:wikipedia

朊病毒并非“病毒”,

而是“黑化”的蛋白质

要认识朊病毒,必须彻底打破我们对“病毒”的传统认知——它甚至算不上真正的病毒。与常见的流感病毒、冠状病毒不同,朊病毒既不含有遗传物质 DNA 或 RNA,也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生命特征。它的本质是一种异常折叠的蛋白质——简单来说,是正常蛋白质的“黑化版本”。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大脑中存在着一种叫做 PrP(朊蛋白)的正常蛋白质,它的功能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但被认为参与神经保护和细胞间信号传递。这种正常的 PrP 蛋白采用 α-螺旋结构,当受到不良刺激时,就可能发生“黑化”——蛋白质的结构发生致命性改变,从 α-螺旋结构转变为 β-折叠结构,变成了 PrPSc(致病性朊蛋白)。

这种结构变化看似微小,后果却极其严重:异常蛋白质不仅失去了原有功能,还获得了一种可怕的传染能力——它能够诱导周围的正常蛋白质也发生同样的结构转变,形成连锁反应。随着越来越多的正常蛋白质被“感染”,大脑组织开始出现空洞,呈现海绵状外观,神经细胞大量死亡,最终导致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同类相食风险高,跨物种传播有可能

朊病毒最著名的传播案例来自 20 世纪中期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弗雷部落。这个部落有着食用死者大脑的丧葬习俗,引发了一种被称为“库鲁病”的神秘疾病大规模流行。患者会出现不可控的颤抖、运动失调、情绪异常等症状,最终在 6 到 12 个月内死亡。

无DNA病毒如何让“吃同类”成禁忌?

患有高级库鲁病的法雷儿童,他无法在无帮助的情况下行走、站立或坐直,并严重营养不良 图片来源:Liberski PP

美国病毒学家卡尔顿·盖杜塞克深入该地区研究后发现,库鲁病的病原是一种侵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原体,它以脑组织为主要寄主,可以长期潜伏,与该部落食用已故亲人大脑的习俗有关。后续研究证明,库鲁病正是由朊病毒引起的——当部落成员食用感染朊病毒的死者脑组织时,异常蛋白质就会在新宿主体内开始“作恶”,引发同样的疾病,这也揭示了朊病毒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同类相食。

但为什么同类相食的风险特别高呢?关键在于“种属屏障”。朊病毒在不同物种间传播时会遇到一定的阻力,这是因为不同物种的朊蛋白序列存在差异。当同类相食时,由于朊蛋白结构相同,朊病毒无需适应就能直接传播,效率最高。相比之下,跨物种传播需要朊病毒需要调整自身结构来匹配新宿主的朊蛋白,这个过程更加困难,成功率也相对较低。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跨物种传播不会发生。20 世纪 80 到 90 年代,英国的“疯牛病”危机就是典型例子。当时,牛饲料中添加了含有朊病毒的羊骨粉,导致牛群大规模感染牛海绵状脑病(BSE)。更可怕的是,一些食用了感染牛肉的人类也患上了变异型克雅氏病(vCJD,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一种),证明了朊病毒的传播确实可以跨越物种屏障。

无DNA病毒如何让“吃同类”成禁忌?

感染牛海绵状脑病(BSE)的牛只产生脑组织空洞化现象,或称神经退化 图片来源:wikipedia

日常生活中感染朊病毒的风险并不高

尽管朊病毒听起来令人恐惧,但实际上,对于普通人而言,日常生活中感染朊病毒的风险极低。让我们来理性分析一下各种可能的接触途径:

食物安全方面,在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下,市场上正规肉类产品感染朊病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自疯牛病危机后,世界各国都建立了严格的动物疫病监测体系,禁止使用指以动物或其副产品为原料加工制成的饲料,并对潜在的感染动物进行严格筛查和处理。普通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正规渠道的牛肉、羊肉等产品。

医疗器械传播的风险确实值得关注。由于朊病毒极其顽强,常规的消毒方法,例如高温、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等,都难以将其完全清除。因此,被朊病毒污染的手术器械、移植器官、血液制品等都存在传播风险。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通过角膜移植、硬脑膜移植、生长激素注射等医疗操作传播朊病毒的案例。

不过,现代医疗机构已经建立了针对朊病毒的特殊消毒规程。对于需要接触神经组织的手术器械,医院会采用特殊的清洗和灭菌程序,包括使用强碱性清洗剂、长时间高温处理等。血液制品的筛查技术也在不断改进,虽然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朊病毒检测方法,但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供血者筛选,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

职业暴露方面,只有极少数职业人群需要特别关注朊病毒风险,主要包括神经外科医生、病理学家、兽医、屠宰场工人等。这些人群需要严格遵守职业安全规范,使用适当的防护设备,并定期接受健康监测。

遗传风险方面,大约 10%~15%的朊病毒病是遗传性的,由特定基因突变引起。这是因为朊病毒的致病机制独特——它不需要外来病原体,仅靠异常蛋白就能诱导正常蛋白变性。基因突变会遗传给后代,导致蛋白更容易错误折叠或直接产生异常蛋白。如果家族中有朊病毒病史,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但即使携带致病基因,疾病的发生也不是绝对的,发病年龄和严重程度可能因人而异。

理性认知与科学防护,

在恐慌与忽视之间找到平衡

朊病毒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世界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一个看似简单的蛋白质结构变化,却能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不过,在这场较量中,我们既不能因其神秘可怕而陷入恐慌,也不能因其罕见而掉以轻心,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它,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它,用有效的措施防范它。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购买正规渠道的肉类产品,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动物制品,特别是神经组织。在旅行时,了解目的地的食品安全状况,避免尝试具有疫病风险的“特色”食品。

对于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持续改进朊病毒防控措施至关重要,包括完善器械消毒规程、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体系等。同时,加快朊病毒检测技术的研发,争取早日实现快速、准确的诊断。

从科研角度看,朊病毒研究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例如,正常朊蛋白的确切功能是什么?是什么因素触发了蛋白质的异常折叠?如何开发出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有助于防治朊病毒疾病,也可能为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与蛋白质杀手共存的智慧

朊病毒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世界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一个看似简单的蛋白质结构变化,却能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这提醒我们要对自然保持敬畏,对科学保持谦逊。

在与朊病毒这个“蛋白质杀手”的较量中,我们既不能因其神秘可怕而陷入恐慌,也不能因其罕见而掉以轻心。真正的智慧在于: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它,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它,用有效的措施防范它。

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我们对朊病毒的认识正不断深化,防控手段也会愈加完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曾经令人谈之色变的“蛋白质杀手”将不再神秘,人类将以智慧与技术从容应对之。毕竟,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生命总是在挑战与适应中前行,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4939.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7月9日 下午3:13
下一篇 2025年7月9日 下午3:15

相关推荐

  • “贵州汤”意外走红,减脂解暑成新宠

    最近北京的天气,毫不夸张地说,人真的快要长鳃了……厨房更是成了一个天然的“桑拿房”,在里面待个十几分钟,整个人就像是从水里捞出来。 在这种天气下,吃什么,成了比数学更难的问题。 直到大数据推送了——“贵州省汤”素瓜豆。 提前预判一下,第一次看到这个图片的你,此刻一定在心里悄悄吐槽:清汤寡水,看起来就不怎么样…… 图片来源:编辑自己制作拍摄。别问里面的汤为什么…

    2025年7月7日
    3400
  • 量子之尺:揭秘生活中尺子的误差真相

    日常生活中,测量无处不在。从裁缝用皮尺量体裁衣,到建筑工人用卷尺丈量土地;从厨房里用勺子量取食材,到加油站用流量计为汽车加油,这些都属于普通测量。我们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 然而,普通测量往往只要求得到一个大致的数值,比如用直尺测量一张纸的长度,可能精确到毫米就足够了;又或者用普通的体重秤测量体重,精确到千克就可以。但随着科学技术…

    2025年7月5日
    5400
  • 我国科学家锁定威胁人类80余年的致命病毒关键致病因子!

    一只蜱虫的叮咬,可能带来 40%的死亡风险,而人类至今没有疫苗。 这不是恐怖片的桥段,而是真实存在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CCHF)——一种以高致死率闻名的急性传染病。其元凶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正随着气候变暖和鸟类迁徙等因素悄然扩张,该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优先研究…

    2025年7月11日
    2500
  • 毁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很多人正在被这样对待却浑然不觉……

    你或许听说过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实验”:如果对一杯水说赞美的话,它冻结后会形成形状美丽的冰晶;而如果不断对它进行辱骂和贬低,冰晶的结构则会变得混乱、丑陋。尽管这一实验后来被证实缺乏科学依据,属于伪科学范畴,但它所反映出的社会心理却值得关注——人们愿意相信,语言具有某种“看不见的力量”。 这种社会心理并非空穴来风。正如不少在成长过程中反复被否定,或在工作中长期…

    2025年7月12日
    13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