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注意:谨防‘废话欲’成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热搜:“废话越多的人越幸福”,评论区里很多网友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看到没!说谁整天太吵了呢!

那我可太幸福了,整天小嘴巴巴没停过~

怪不得我老是不开心呢,是因为没人跟我说废话啊。

“家人注意:谨防‘废话欲’成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图源:某社交平台

在心理学中,废话其实有个比较正式的名字,叫做 Small talk,可以翻译成闲聊,指的是一种在社交场合中非正式、日常性的语言互动,其核心目的是为了维系人际关系,话题多为天气、近况和琐事等,所以通常不会包含实质性的内容。[1]

通常我们都会认为,废话似乎就是没啥用的话,聊天的时候还是少说为好。但是,心理学发现,废话其实是社交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它对于我们日常的幸福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废话背后的幸福心理学。

我们为什么需要废话?

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提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聊天除了交流信息以外,还包含着各种社会和情感意义,总结起来可以认为有以下三种核心功能:[1]

·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用于表达事实、经验和观点,是语言中最直接表达意义的功能,比如“我今天要开会”、“这个天气看起来要下雨”。

·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传达信息本身,而是为了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比如“你最近好吗”、“你今天穿得真好看呀”。

·文本功能(Textual Function):呈现信息组织和结构的功能,让说话者的信息条理清晰,更好理解,比如“首先我们做个简单介绍,再进入主题”、“关于你刚才提到的几点,我有一些补充”。

而闲聊其实就是充分发挥了语言交流的人际功能,不需要认真地说一些大事,也不用表达立场或观点,而是在传达一种“我想要与你建立或保持社交关系”的意愿。

有心理学家将人际关系比喻成一台机器,通常来说,如果正在运作的一台机器没有坏的话,肯定是会嗡嗡作响的,而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如果双方的关系是正常的,那也一定会需要这些没啥用但是嗡嗡作响的“废话”。

所以,当身边有人总在你耳边叽叽喳喳个不停,请不要嫌弃Ta,Ta其实只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跟你增进感情而已。

“家人注意:谨防‘废话欲’成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多说废话真的能更快乐吗?

心理学家鲍迈斯特和利里提出的归属感假说(Belongingness Hypothesis)认为,归属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和动机,人们渴望形成和维持稳定、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和积极情绪。[2]这种动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人们需要与少数几个人保持频繁和积极的社交互动;

·这些互动必须发生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之中。

也就是说,为了满足归属感的需求,我们都需要经常与那些跟自己有着强关系(Strong ties)的人保持社交联系,比如亲人、伴侣和朋友等。而闲聊就是一种很重要的保持社交互动的方式,通过一些没有什么重要内容但是很轻松的话题,既能在对方面前刷刷亲密度,又能带来归属感上的满足。这其实就是闲聊天会带来快乐的根本原因。

既然有强关系,那就意味着也有弱关系(Weak ties),指的是那些联系不频繁、情感联系较弱的关系,比如同事、邻居或偶有接触的人等。那么,跟这些不太熟或者陌生的人闲聊也能变快乐吗?

心理学家桑德斯特罗姆和邓恩为此设计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他们在咖啡店外随机招募了 60 名路人,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路人都需要进咖啡店买一杯咖啡。不同的是,其中一组需要与收银员简单闲聊一会儿,而另一组则必须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交谈。

结果发现,闲聊组的人在事后报告了更强的归属感和更积极的情绪。这就说明了,即使是与那些不太熟的人闲聊,也能让我们变得更开心。[3]

不仅如此,一项针对 100 名职场员工的研究表明,在上班的时候经常与同事闲聊,能够显著地提升积极情绪,而且下班后的幸福感也更高。[4]

所以,非常建议大家经常和伴侣、朋友和同事(甚至是小区里的大爷大妈也可以)闲聊一会儿,虽然聊的可能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废话,但是真的能让我们变快乐!

深度交流,也不可缺少!

虽然闲聊很重要,也很快乐,但这终归只是一种浅层的社交,带来的快乐和情感联系也很难是长久的。所以,相对于 Small talk,我们也同样需要实质性对话(Substantive conversation),或者叫做深度交流,指的是一种有实质性内容的对话,更强调内容的意义性,相互的分享与共鸣。

在一篇发表于《心理科学》的研究中,研究者让 74 名本科生佩戴了 4 天的电子录音器,收集了 2 万多段清醒状态下的对话记录,这种录音器几乎看不见,所以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研究者通过对这些对话的社交属性进行分析发现,那些最快乐的参与者与他人发生深度交流的比例达到了 45.9%,是那些最不快乐的人(21.8%)的两倍,而闲聊次数则只是他们的大约 1/3(10.2% vs. 28.3%)。[5]

这些结果并不是说明闲聊不快乐,因为这里的快乐程度只是相对而言的。最重要的是,说明真正持久的快乐和幸福,应该更多地来自于我们与他人的深度交流。

可能大家听到深度交流,就觉得很困难,感觉是要聊一些很深的话题。但其实这一点都不复杂,深度交流可以是开开玩笑,聊聊最近发生的事情,真心地夸夸别人,也可以是聊聊双方对某个社会热点话题的看法,甚至只是倾听和接纳别人的观点也算一次深度交流。

“家人注意:谨防‘废话欲’成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而且,具体聊什么内容也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意识地和对方进行这样的深度对话,哪怕只有一次,也能明显地缓解最近的压力,提升幸福感。

怎么成为一个很会聊天的人?

心理学家通过一项对通勤人士的实验研究发现,虽然很多人内心都知道跟别人多聊聊天会更开心,但还是会张不开嘴和别人主动聊天,尤其是要跟不熟悉的人说话时,很多人心里都会担心:

“我这样说会不会太尬了?”

“万一Ta不理我咋办?”

“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太多话?”

但实际上,当这些人被要求在通勤的过程中与车上的乘客聊天之后,会发现他们所担心的这些障碍往往是不存在的,而且相对于在通勤过程中一言不发的人来说,在通勤路上聊天的人的愉悦感明显会高出不少。[6]

“家人注意:谨防‘废话欲’成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图源:参考文献[6]

所以,成为一个很会聊天的人,首先就是要克服自己对于主动聊天的担忧,我们可以带着一种开放性的试验态度,用两三次主动的聊天来测试一下自己的这种担忧是不是真实存在的。

其次,对于那些不知道该聊啥的人来说,也可以用一些简单轻松的闲聊技巧,帮助我们在与别人畅聊的时候,不太容易陷入沉默或尴尬

·多用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一般只允许别人回答是或否,就会给人一种“人口调查”的感觉,很难让人有聊天的欲望。而开放式的提问则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一种邀请对方与自己聊天,例如“你最近在忙些什么?”“有什么好吃的外卖推荐吗?”“你的手机壳好好看啊,在哪儿买的呀?

· 适当自我分享:很多人怕尬聊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知道该怎么接别人话,其实有一个万能又简单的公式,就是真诚回应+自我分享,比如别人说“今天有点热”,我们就可以回“是啊,我今天一路过来都湿透了”;别人聊到了猫,即使自己没有猫,也可以表达对猫的喜爱:“我也好喜欢猫啊,你觉得第一次养什么猫好啊?”

· 学会转换话题:闲聊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确实没法接话,或者冷场的情况,这时候我们只需要自然地提起另一个聊天的话题就可以了,比如“刚刚你说的那个让我想到……”“对了,我突然想起来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总之,无论是一些没啥营养的“废话”,还是深度的沟通交流,只要是真诚地在和别人对话,其实都是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

所以,看完这篇文章,当你以后觉得心情不太好,或者犹豫要不要跟别人主动说话时,就请勇敢地去聊吧!如果还有人嫌弃你老是叽叽喳喳的,那就转发这篇文章给 Ta!

参考文献

[1] Coupland, J. (2003). Small talk: Social functions.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36(1), 1-6.

[2] Baumeister, R. F., & Leary, M. R. (2017).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Interpersonal development, 57-89.

[3] Sandstrom, G. M., & Dunn, E. W. (2014).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well-being: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weak ti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0(7), 910-922.

[4] Methot, J. R., Rosado-Solomon, E. H., Downes, P. E., & Gabriel, A. S. (2021). Office chitchat as a social ritual: The uplifting yet distracting effects of daily small talk at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64(5), 1445-1471.

[5] Mehl, M. R., Vazire, S., Holleran, S. E., & Clark, C. S. (2010). Eavesdropping on happiness: Well-being is related to having less small talk and more substantive conversatio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4), 539-541.

[6] Schroeder, J., Lyons, D., & Epley, N. (2022). Hello, stranger? Pleasant conversations are preceded by concerns about starting on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1(5), 1141.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5125.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7月16日 下午1:06
下一篇 2025年7月16日 下午1:07

相关推荐

  • 武汉夏季“餐桌顶流”:维生素C赛柠檬,爽脆超下饭

    藕带是夏季池塘里特有的蔬菜,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湖北、江苏等水乡地区,它是餐桌上的常客,既可清炒保持原味,也能与辣椒、腊肉等搭配烹调,相当美味。 外观洁白如玉、口感清脆爽口,还散发着清新的水生植物香气。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说这道时令美味,看看它有哪些值得吃的营养,又该如何挑选和保鲜?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夏日鲜嫩蔬菜 低卡、维生素 C 含量…

    2025年7月16日
    1300
  • 羽毛最初竟然不是为了飞?而是有这些神奇用处

    提起鸟类,你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是展翅高飞的雄鹰,还是城市公园中随处可见的麻雀?还有些了解古生物的人会立刻联想到——恐龙。没错,基于化石材料和系统分类学,鸟类正是恐龙总目、蜥臀目、兽脚亚目的分支。并且,一些兽脚亚目恐龙也和鸟一样长有羽毛。 不过,与现代鸟类的羽毛相比,这些恐龙的羽毛形态更加多样:有些类似头发、鸡鸭的绒羽,有些则是片状对称或不对称羽毛。 这…

    2025年7月4日
    6000
  • 用茶水服药:是健康妙招还是潜在风险?

    人难免会生个病吃个药,很多疾病的患者,甚至需要每天定时服药控制病情。通常对于口服药物,医生或药剂师都会叮嘱患者用水送服,很多药品的说明书中也建议用水送服药物。 但具体到喝药的真实场景,如果身边没有白开水,可否用茶水代替服药呢?今天来详细聊聊。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不建议用茶水送服药物!!! 这是因为:茶水中的某些物质,可能会为我们的用药带…

    2025年7月10日
    4400
  • 科学家用AI破解葡萄品质下降难题

    葡萄是世界上仅次于柑橘的第二大果树作物,而我国则以葡萄产量全球第一、种植面积全球第二的规模稳居产业龙头。然而,在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冲击下,传统的葡萄品种糖酸平衡受到破坏,品质随之下降,“颜值”与“风味”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我们亟需培育具有环境韧性的高抗优质新品种。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育种的“加速器”。近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葡萄与…

    2025年7月17日
    1300
  • 出门旅游,为何总住不到安静酒店?

    又值一年暑期来临,不少人已经开始做旅行计划了,但选酒店似乎成了一件难事。毕竟位置好、价格合适的酒店本身就不好找,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隔音效果。 图源:某社交平台 出来玩,隔音不好真很影响旅途体验。因此,酒店隔音差几乎是所有旅客的共同困扰。但哪怕是高端酒店,好像也难逃“一墙之隔,声如直播”的尴尬。真的很想问,为什么酒店的隔音能差成这样呢? …

    2025年7月6日
    60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