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并非“透明”,对地观测卫星为何还能看得清?

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清晰的卫星影像,看到绿意盎然的森林、蜿蜒流淌的江河、井然有序的城市街区,或是灾害现场的变形地貌,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地球上空覆盖着厚厚的大气层,为什么对地观测卫星还能如此清晰地给地球拍照?这其中既有光学与物理的巧妙运用,也有工程与算法的默默加持。

本系列文章将分三部分揭开对地观测卫星的奥秘——从成像原理、动态监测到灾害应急。首篇我们先回答最基础的问题:大气层并非“透明”,对地观测卫星为何还能看得清?

辨析卫星、遥感卫星

和对地观测卫星

在正式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系统地了解一下什么是对地观测卫星。

对地观测卫星是指专门用于从轨道上获取地球表面及其大气、海洋等环境信息的人工卫星。它们通过搭载不同类型的遥感传感器,如光学相机、红外探测器、合成孔径雷达(SAR)等,周期性地获取地表图像、温度分布、地形变化、植被覆盖、大气成分等多种数据。这类卫星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灾害预警、气候研究等领域,是连接太空信息与地面应用的关键技术平台。简单来说,对地观测卫星的核心任务就是“从天上看地球”,并以科学方式读懂它的变化。

而遥感卫星则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泛指搭载遥感载荷的卫星,能够在不与目标物理接触的前提下,通过接收和分析电磁波(如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反射或辐射信息,实现对物体的识别、分类与监测。遥感卫星既可以对地观测,也可以用于对大气、海洋、冰层甚至天体的遥感探测。因此,对地观测卫星是遥感卫星中的一个重要子类,其研究重点聚焦于对地球本身的空间信息采集与解析。

再往上看,遥感卫星本身也是“卫星”这个大家族的一部分。根据任务用途的不同,卫星可以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科学实验卫星、遥感卫星等多个类别,而每一类又包含多种细分型号与应用方向。

从太空遥望地球,

光如何“穿透”大气?

地球大气层并不是完全透明的。不同波长的光在穿过大气时会遇到多种干扰,包括被气体吸收,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吸收红外线,或者蓝光被气溶胶散射,以及被云层遮挡。这些干扰使得从太空遥望地球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多云、阴雨或者夜晚等条件下,普通的可见光观测效果大打折扣。但科学家早已掌握了穿越大气拍摄的诀窍,那就是选对波段、配合技术、再加上智能校正。

原来,大气并非在所有波长上都同样不友好。在部分波段中,大气对光的吸收和散射非常弱,这些区域就被称为“大气窗口”。比如,我们熟知的可见光、热红外和微波波段等,这些波段在大气中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可以用来观测温度、地形甚至穿透云雾进行成像。

大气层并非“透明”,对地观测卫星为何还能看得清?

电磁波谱(图片来源: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选择不同波段的遥感信息,是对地观测的一大利器。人眼只能看到可见光波段,而遥感卫星则能看到更宽广的电磁波谱,从而揭示地物在不同物理特性下的表现。例如,健康的植物在可见光下看起来就是绿色,但在近红外波段反射率特别高,而病虫害作物或受污染水体的红外反射特性会明显不同,这就为农业监测、植被识别、灾害评估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方法。

大气层并非“透明”,对地观测卫星为何还能看得清?

资源三号拍摄的多光谱图片(图片来源: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

不同波段在遥感中的作用可谓“各司其职”。蓝光适合监测浅海、水体和大气;红光与近红外组合可用于作物健康指数的计算;短波红外能穿透烟雾,用于森林火灾监测;热红外则能测量地表温度,追踪城市热岛效应、工业热源或火山活动。而合成孔径雷达(SAR)使用的微波波段,不受光照和天气影响,能在昼夜任何时间穿透云层对地成像,成为灾害监测和军事侦察的有力工具。

我国的对地观测体系

“看得清、看得准、看得全”

我国的对地观测卫星在多波段成像方面已有显著成果。以“高分系列”为例,高分一号搭载多光谱相机,适合土地利用和农业监测;高分五号是我国首颗高光谱遥感卫星,能在数百个波段中识别地物,应用于大气、水质和矿产勘查;高分三号使用 C 波段雷达成像,能在恶劣天气中清晰捕捉地表变化;而高分四号则能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适用于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

这些卫星通过波段配置的组合,形成了“看得清、看得准、看得全”的对地观测体系。

大气层并非“透明”,对地观测卫星为何还能看得清?

我国各个遥感卫星(图片来源:自然资源卫星遥感云服务平台)

所以,对地观测卫星之所以能在云层缝隙中看清地球,在夜色中捕捉热源,在自然灾害后快速定位风险区域,靠的不只是分辨率和镜头,而是科学地选择了电磁波中的通信通道。它们如同拥有多副眼镜的观察者,根据任务切换滤光片,不仅能看到,还可以更深入了解我们脚下的星球。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6110.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8月22日 下午1:04
下一篇 2025年8月23日 下午1:02

相关推荐

  • 网友吃桃子惊现桃核藏碎叶,真相让人意外

    近日有位北京女士在吃桃子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桃子表面完整,但桃核裂开,里面塞着一堆乱七八糟的叶子!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这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显然,桃核可不会这么着急地就开始萌发,即使发芽也不会是这样碎碎的叶片,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弄清叶片的来源,我们得先从另一个我们身边的现象说起。 种植月季、玫瑰或者蔷薇的朋友,总能见到一种奇特的现象,这些种植…

    2025年8月7日
    7100
  • 为什么拉完屎体重没变轻?有时还更重了?

    很多人都喜欢在早上吃饭前称体重,毕竟这时候的体重最轻,称起来更有“成就感”。有些“细心”的人还会在拉屎前和拉屎后分别称一下体重,感受一下肉眼可见的体重变轻。 如果你真这么干,可能会发现,拉完便便之后体重可能并没有变轻,或者只变轻了 0.1kg。明明拉了那么一大坨,怎么只变了这么一点?质量怎么不守恒了?难道是体重秤坏了? 还真不是,拉完屎体重没有变轻,跟你拉的…

    2025年8月13日
    6000
  • 白头发拔一根长三根?真相终于揭晓!

    白头发会不会越拔越多?不会。 解决这个问题前,大家不妨先想象一下,如果白头发真的会越拔越多,要通过怎样的形式呢?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一种可能:基于脚趾甲会越剪越厚、唇毛会越刮越粗、汗毛会越刮越多等谣言的理论基础,或许白头发也能拔一根长两根,拔两根长四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要心够黑手够狠,秃子也能拔成黑猩猩。直立行走百万…

    2025年8月26日
    1800
  • 营养师推荐:5种高热量食物,吃对了反而有助减肥

    高热量食物被很多人视为“洪水猛兽”,若想减肥便会主动避之。然而,营养学界的主流观点早已不是简单粗暴地将“高热量”与“长胖”划等号。食物对体重的影响,远比一个数字复杂。 最近,#营养师推荐5 种高热量食物#的话题上了热搜,介绍了 5 种看似高热量的食物,其中有 4 种食物“吃对了”还有助于减肥。这些打破常规认知的高热量食物究竟有哪些?为什么这些看似“罪恶”的食…

    2025年7月19日
    7900
  • 出门穿红衣,小心这些隐藏风险!

    不少人有个共识:夏天越来越热了,连家里从前只开电扇的老人、长辈,现在也忙不迭开启了空调,家家都一样。不过,在“外出时如何防热”这个话题上,大家却很难达成一致。 大多数人会自然而然地随季节和气温增减衣服:冬天多穿,夏天当然要少穿;有人则把自己牢牢地包裹在防晒衣中,全身上只露个眼睛。而疑问也就来了:穿这么多不热吗? 实际上,人们惯性意识里的“穿得越少越凉快”可能…

    2025年7月16日
    12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