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早改掉越好的耗精力习惯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要退的快递,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一周过去了,还没退;

家里的水龙头漏了,但不严重,于是一拖好几周还没修;

手机里的照片一直想要整理一下,但直到内存爆炸还没开始;

明明是一些本能够轻松搞定的日常琐事,就是提不起劲儿去马上执行。但拖着拖着又会发现,自己做不到“视而不见”,心里总是惦记着这些未完成的事情。不仅感觉更心累,还经常把小麻烦拖成大麻烦,或是带来额外的开销。

最糟糕的是,一旦陷入了这种循环,总会觉得自己“掉血”特别快,精力就在这与“琐事拖延”内耗和对抗的时间里被消耗掉了。

越早改掉越好的耗精力习惯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为什么琐事更容易被拖着不做?

自我损耗理论认为,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如同肌肉会疲劳,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会因为过度使用而暂时下降。

作为现代人,我们每天大量活动都需要足够的自我控制资源——例如早起早睡,健康饮食,集中注意力工作等等,这些都会持续消耗心理能量。当能量储备处于低水平的时候,人就更容易表现出自我控制失败的行为,例如拖延那些不需要立即完成的琐事。

而且,心理能量的损耗是全局性的,如果你在一个领域消耗了过多的自我控制资源,那么在另一个领域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会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工作压力过大的时候,更容易忽视生活中的琐事细节;因为此时已经被工作“掏空”,难以再调动足够的能量,去积极应对需要主动管理的琐碎日常。

琐事拖延也和我们的认知负荷超载相关。很多时候,单件小事看起来不复杂,却需要执行者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处理、决策和任务切换,从而占用宝贵的认知资源,令人感觉心累。

比如,约一个维修工上门,需要鉴别、查找相关资源,组织语言,再做决策挑选工人等等;支付账单则需要先去核对开销,再找到对应的缴费方式并且执行操作……这些看似简单的任务,实际上都隐含了一定的认知负荷。

当我们的认知负荷接近或超过工作记忆的承载极限时(比如一天中已经处理了大量复杂信息,或者同时面临多项任务),大脑就会倾向于保护性地回避新的、需要额外认知努力的任务,转而寻求更轻松、更不需要动脑筋的活动(比如刷手机、发呆)。

这就是为什么在忙碌了一天,或者大脑已经处理了很多复杂事务之后,我们更容易对那些“还没做但也不急”的琐事产生拖延——因为此时认知资源已经捉襟见肘,处理它们会格外让人感觉疲惫。

越早改掉越好的耗精力习惯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而且,生活中的琐事经常“扎堆”出现,在不同类型的小事之间频繁切换,会更容易导致心烦意乱或者难以进入状态。例如,整理零散物品、处理多封不同内容的邮件、同时跟进多个待办小事项等等,这些任务本身就需要人在不同类型的认知活动(如记忆、决策、精细操作)之间频繁切换,因此就更容易被以“等有空了再说”为借口,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还有一些人之所以拖延琐事,是因为他们总希望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例如打扫房间时过于纠结物品的摆放位置,或是担心角落清洁得不够彻底。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反而会导致事情一拖再拖,迟迟无法行动。

“拖着不做”的坏处,比想象更大

虽然“琐事拖延”可能有很多理由,但我们还是建议:要尽量打起精神去处理这些日常琐事。

就如同鞋里的一粒沙子,走得越久脚底的刺痛感就越明显;琐事拖延也是如此,单个问题看似微不足道,但累积的未完成事项会在无形中造成心理负担,持续消耗我们的专注力和情绪能量。

日常琐事一直拖延到堆积如山都不解决,让人感觉生活“一地鸡毛”,挫败感也油然而生,难免自我怀疑“我怎么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我这日子怎么过成这样”。这就是琐事拖延对自我效能感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果一直处于这种状态,时间久了,人很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对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也失去动力,陷入自我否定和“拖延-失败-更拖延”的恶性循环。当这种思维定式迁移到工作或学习中,面对需要复杂技能的任务时,也会让人不自觉地预判“我肯定做不好”,这种消极的预期很难带来好的表现。

另外,琐事拖延会加剧决策疲劳。人的决策能力依赖于有限的心理资源,而琐事拖延本质上是对“是否执行”“何时执行”的反复权衡与回避——比如纠结“现在洗衣服还是等会再洗”“先处理账单还是先回邮件”,这种低强度但持续的决策压力会逐渐耗尽认知储备。

当心理能量不足时,人们会倾向于依赖直觉或拖延来逃避选择(如直接把待办事项丢进“等有空再说”的文件夹),最终导致重要决策(如年度计划制定、家庭事务安排)因缺乏前期准备而更加棘手,生活节奏也随之失控。

越早改掉越好的耗精力习惯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如果长期拖延而没有妥善处理日常琐事,更容易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每一天都在被琐事追赶”的被动状态会让人感到疲惫和无力,一部分人也因此陷入“摆烂”的状态:

原本计划周末完成的家居整理,因为连续几天的拖延变成“下周再说”,进而演变为“反正永远收拾不干净”的消极认知;

工作中,对“回复客户留言”“更新项目进度表”等小任务的不断后置,会让人产生“我总是落后一步”的焦虑,最终用“躺平”来逃避压力。

更危险的是,这种动力流失往往是渐进式的——初期可能只是对琐事失去兴趣,后期则会扩展到对学习、运动甚至社交活动的消极回避,形成“什么都不想做”的心理僵局。

“琐事拖延”带来的伤害,也可能会影响你与他人的互动。比如答应帮朋友一个忙,但又拖延着迟迟不愿动手,最后朋友可能觉得你不靠谱;或者家里总是乱糟糟的,因此不愿意请亲朋来家做客,甚至因此回避社交活动。

这些看似小的疏忽长期积累下来,对人际信任和关系质量的负面影响都是明显的,不仅减少情感交流的机会,还可能让周围的人误以为你对关系本身缺乏投入,最终影响彼此的理解与支持。

越早改掉越好的耗精力习惯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如何戒掉“琐事拖延症”?

不妨从下面这些可操作的方法开始尝试,逐渐改变自己的“琐事拖延”习惯:

1

制定明确清晰的“小目标”

很多人拖延琐事,是因为这些任务看起来模糊不清,容易夸大执行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比如,“整理房间”听起来像是一项大工程,但如果你把它分解成“先把沙发上的衣服扔进洗衣机”或“清理茶几上的杂物盒”,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每天设定 1~2 个微小、具体的目标,并确保它们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这种“微小成就”会给你带来成就感,逐步打破拖延的惯性。

2

利用“3 分钟规则”

当对一件事情出现“拖延”的想法时,立刻做一下判断:如果这件事能够在 3 分钟之内完成,就敦促自己立刻去做。比如回一封简短的邮件,或是清洗一个用过的杯子,或是把钥匙挂回固定的位置。

说到底,这些不需要复杂计划和步骤去完成的小事,是最容易从“待办清单”上划掉的;及时处理就能小规模地给自己“减负”,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改掉拖延的习惯。

3

减少决策负担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纠结于“什么时候做”或“怎么做”,可以试着提前给自己制定一些简单的计划表、流程或规则,顺着思维和行为惯性去“无脑执行”一些琐事。

这可能需要你稍微调整一下家里的动线,或者安排一个“盒装时间”来做固定的事情:例如把常用的东西放在最方便使用的地方,或是在手机里设一个提醒,固定在某个时间点处理邮件和账单等。通过减少即兴决策,来降低拖延的可能性。

4

强化“完成感”

在家里显眼的地方放一块白板,做个“待办表格”。表格上可以列出一部分需要完成的事项,做完一件就划掉一件。手机上也有很多类似功能的APP可以利用。每完成一件琐事之后要记得对自己及时表扬和奖励,经常收到正向反馈能强化执行者的行动意愿,让人更有动力主动处理类似的琐事。

改变从点滴开始,戒掉“琐事拖延”并非一蹴而就,但每一次对小事的即刻行动,都是在为生活注入秩序与活力。当我们不再被琐碎牵绊,精力得以汇聚于真正重要的事物之上,内心的充实感与掌控力也会随之提升。

参考文献

[1]马钰,肖晨洁,车敬上,等.自我损耗降低决策理性:心理机制与边界条件[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1):1911-1925.

[2]冯申梅,常行,陈玮,等.心理疲劳与框架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1,38(02):156-160.

[3]王丽园.成长型心态及干预对拖延行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D].西北师范大学,2024.DOI:10.27410/d.cnki.gxbfu.2024.002355.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7501.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10月11日 下午1:02
下一篇 2025年10月11日 下午1:03

相关推荐

  • 4G/5G普及下,为何卫星互联网仍成新风口?

    2025 年 6 月 6 日,互联网卫星总设计师袁俊刚在 2025 科普中国说广东场“低空启航 太空互联”带来演讲《互联网从地面走向低空和太空》,解读互联网卫星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 以下是袁俊刚的演讲节选: 2025 年 4 月 1 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新技术试验卫星 0001 至 0004 星送…

    2025年7月7日
    22700
  • 老年性耳聋有救了?科学家找到耳蜗衰老关键因子

    你是否注意到,家中长辈越来越需要我们放慢语速、耐心解释?他们更喜欢调高电视音量,日常对话偶尔也需要我们多重复几遍。 这种在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听力下降,被称为老年性耳聋,或“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它是一种进行性、双侧、对称性的听力减退,不仅影响日常沟通,还可能诱发孤独、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性耳聋已成为不可忽视的…

    2025年8月13日
    12400
  • 这2类人午睡反而伤身!你中招了吗

    春困、夏乏、秋盹、冬眠,一年四季都是睡觉的好时候。 不仅是晚上要睡得好,中午睡个舒舒服服的午觉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午睡一直是大家高度关注的话题,但也有不少人疑惑,到底怎样午睡才算健康?半小时不够睡怎么办?如果生来就不爱午睡,又该怎么办呢?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经常午睡比从来不午睡 更健康吗? 确实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午睡习惯确实能带…

    2025年9月22日
    3100
  • 细菌“织”出绿色电子,中国科学家突破

    在数字时代的洪流中,我们享受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带来的便利,却很少思考这些电子设备最终的归宿。当它们完成使命,走向生命终点时,往往成为地球沉重的负担——电子垃圾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其处理方式若不当,可能对生态环境与公共健康带来不容忽视的挑战。 然而,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实验室里,一种微生物的力量正在重新改写电子材料的命运:细菌成为了“纺织工”,编织出一种既高…

    2025年10月3日
    3500
  • 贵的博物馆玻璃不反光?真相揭秘

    好不容易去趟博物馆,看到精美的文物想拍张照片发个朋友圈,可拍完却发现展柜玻璃的反光让拍出来的照片艺术感瞬间全无。 反光严重影响了拍到的展品,小红书@大紫地瓜 可为什么有些人拍出来的文物看起来就像没有玻璃一样? 兽首外面的玻璃几乎看不见,小红书@Eleven二狗 难道网上说的“好玻璃不反光”是真的? 确实是,好的玻璃真的不反光,或者更准确地说,它们的反射率更低…

    2025年10月2日
    3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