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总“看不懂”你在生气?真相曝光!

“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你没看见妈妈(爸爸)生气了吗?”

也许小时候,你也被家长这样说过;或者身为家长,也曾这样说过孩子。其实,我们成年人理解的,是情绪概念;而孩子看见的,有可能仅仅只是面部表情。

为什么孩子总“看不懂”你在生气?真相曝光!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近期,北京大学一项最新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的研究表明,5 到 10 岁的孩子理解情绪的方式正在发生快速转变——从单纯表情的分辨,到像成年人一样,依靠学到的情绪词汇和情境概念。[2]正是这种理解情绪方式的转变,促成了孩子“懂事”能力的发展。

这一发现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儿童情绪认知发展过程的理解,为心理学中长期争议的情绪理论提供了实证依据,同时也为学校开展情绪教育和社交训练提供了科学基础。

从“看脸色”到“动脑筋”——

儿童情绪理解的成长路线

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对我们的社交至关重要。在心理学中,理解他人情绪是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ToM)能力的一种。心理理论意味着个体理解他人独立的心理状态(如信念、欲望、意图、情绪等),并基于这些心理状态预测或解释他人行为[3][4]。在复杂的社交中,良好的心理理论能力,有助于调整自身行为、维持关系、避免冲突等等。

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理解他人的信念和情绪的能力在儿童期快速发展。对于情绪理解而言,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期的情绪理解从“积极——消极”二元情绪,发展为更加精细的高阶情绪识别,这主要是由视觉感官辨别能力的发展所驱动的[5][6]。然而,最近的观点却认为,与社会文化背景和与情绪密切相关的语言概念知识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儿童推理他人情绪的能力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过程(关注可能重要的感官线索)以及自上而下的影响(在不同个体和情境中对行为的概念理解)共同发展的。

这项研究用“看、想、做”三条线来研究孩子如何理解情绪:看,即大脑对表情的自动反应;想,即孩子心里对情绪的理解;做,则是要求孩子把表情分类或匹配。研究者假设:“看”和“想”中哪个方面越能解释孩子在分类或匹配时把哪些情绪搞混在一起,就说明该年龄段更依赖哪种机制。

儿童情绪认知可视化:

频闪刺激与词汇连线

在第一个实验中,研究者想要比较儿童大脑对不同情绪图片在感知觉层面的神经反应差异。研究者们使用了一种高效且有创新性的“频闪新奇刺激范式”,在这种范式中,电脑屏幕以 6 赫兹(Hz)频率快速闪过基线表情图片,每连续呈现 4 张相同情绪图片后,则会出现一个与前 4 张不同的情绪图片。比如,如果前 4 张是“快乐”,第 5 张则可能是“悲伤”。这里的新奇刺激“悲伤”,会导致脑电波在特定频率的功率增加。为确保参与者专注于屏幕上展示内容,还要求当被试注意到面部刺激颜色变化(检测刺激)时,按下空格键。

为什么孩子总“看不懂”你在生气?真相曝光!

“频闪新奇刺激范式”示意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研究者比较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在不同表情对比下的脑电反应,发现孩子在 5 到 6 岁时已经能自动分辨面部表情,这一能力随后还会逐步完善。

在第二个实验中,研究人员想要评估儿童对不同情绪概念的语义表征相似性。研究人员筛选出 20 个代表思想、身体感觉和行为的词语,要求儿童评估每个词与某种情绪(如“快乐”)有多相关。把每种情绪的 20 个分数合起来比较,就能得到“哪两种情绪在孩子心里更像”的相似性指标。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孩子更能把“快乐”和“愤怒”“恐惧”“悲伤”这三种负面情绪区分开;同时,他们也更看出负面情绪彼此的相似之处——也就是在概念上,“愤怒”“恐惧”“悲伤”变得更相似了。

为什么孩子总“看不懂”你在生气?真相曝光!

概念相似性评分任务示意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感知→概念→行为,

拼出情绪理解全景图

在第三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希望从行为层面评估儿童对情绪的辨别。研究使用了分类任务和匹配任务。在分类任务中,被试者需要将一种情绪面孔对应到四个预定义好的情景之一(4 个情景分别代表 4 种情绪);在匹配任务中,被试者需要将一种情绪面孔匹配到两种备选面孔之中,分别代表同种情绪和不同情绪。通过考察被试者在分类任务中对不同情绪的混淆、匹配任务中鼠标运动与直线连接的偏移,可以看出不同类情绪对之间的相似性。

为什么孩子总“看不懂”你在生气?真相曝光!

分类任务(左图)和匹配任务示意图(右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最后,研究者将之前构建的感知相似性(实验一)、概念相似性(实验二)和行为相似性(实验三)一起纳入到表征相似性分析(RSA)框架,以解析面部感知和概念理解对情绪辨别的贡献。

结果表明,感知辨别对理解情绪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而概念知识的影响则逐渐增强。这一结果符合情绪建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生命的早期,儿童依赖感知上显著的线索(如身体信号、唤起)等推断他人或自己情绪,但随着儿童积累更多引发情绪的经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通过概念知识来解释情绪。

让孩子的大脑

从“看得见”走向“想得深”

当孩子望向一张哭脸时,他们不仅捕捉到下垂的嘴角和湿润的眼眶,更会调用记忆中那些关于“失望、害怕、难过”的经历和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那是一场从感官到概念的接力。

这一结果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文章为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的争论,从发展视角提供了新的证据。进一步支持了情绪建构理论中,社会文化等习得的经验对情绪理解的作用。

在实践上,这提示我们,孩子的情绪理解不仅随着生理发育不断发展,而且时刻受到成长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这是一套“活系统”。为了让孩子发展出更具适应性的情绪理解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可以为这套系统添砖加瓦,从而让孩子拿到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的“通关密钥”。

在家庭教育层面:家长可以多和 5 到 10 岁的孩子讨论高阶、复杂情绪的概念,如内疚、尴尬、焦虑等,帮助孩子理解复杂概念;

在学校教育层面:可以在语文课中为孩子提供分析人物情绪情感题目的答题指导,着重介绍情绪概念与人物、情节的关系。

学校和社会还可加大针对中小学生情绪和社会技能的课程投入力度,如保障心理课程、引入 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社交情绪学习)课程等[1]。

从更长远来看,这项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孩子如何学会“读心”,更为设计更适合儿童发展的情绪教育方案奠定了基础。未来,我们或许能开发出更精准的情绪能力评估工具,为每个孩子定制个性化的情感培养计划,让情绪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毛亚庆, 杜媛, 易坤权, et al. 基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学校改进——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小学管理, 2018, (11): 31-3.

[2]HUANG S, POLLAK S D, XIE W. Conceptual knowledge increasingly supports emotion understanding as perceptual contribution declines with age [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16(1): 6838.

[3]HO M K, SAXE R, CUSHMAN F. Planning with Theory of Mind [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22, 26(11): 959-71.

[4]RAKOCZY H. Foundations of theory of mind and its development in early childhood [J]. Nature Reviews Psychology, 2022, 1(4): 223-35.

[5]BARRETT L F, ADOLPHS R, MARSELLA S, et al. Emotional Expressions Reconsidered: Challenges to Inferring Emotion From Human Facial Movements [J].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19, 20(1): 1-68.

[6]RUBA A L, POLLAK S D.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asoning in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J]. Annual Review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20, 2(Volume 2, 2020): 503-31.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6857.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9月18日 下午2:36
下一篇 2025年9月18日 下午2:38

相关推荐

  • 你喝的水,可能来自46亿年前的彗星!

    在任何一张世界地图上,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山峦与国界,而是一整片湛蓝。海洋覆盖地球七成表面,蒸发、凝结、降水往复循环,滋养出森林、河谷与城市,也孕育了生命最初的火种。 对我们而言,水是习以为常的存在,以至于很少追问它的“身世”。可在行星科学的视角里,海洋的存在并非“理所当然”。在地球诞生后的最初几亿年,表面灼热、岩浆横流,水很难长久停留。而今天的浩瀚海洋,又从…

    2025年9月15日
    1600
  • 如何运动对健康益处最大?最新研究的答案是……

    运动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已经反复强调过了,但我们可能仍然低估了它的深远影响。 近日,来自 CARDIA(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年轻人冠状动脉风险的发展)研究[1]的最新结果显示,在心血管事件发生前长达 12 年的时间里,个体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水平就已经呈下降趋势,且在…

    2025年8月17日
    9400
  • 吃饭时一个小改变,竟能延缓衰老、调节血糖血脂!

    我国有句老话叫:“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适当保持一些“饥饿感”,真的更有助于身体健康。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适当饿一点 好处竟然这么多 1 调节血糖、血脂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马克·马特森(Mark Mattson)团队的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间歇性禁食、保持适度饥饿感可以通过代谢转换来改善血糖调节,在动物和临床试验中都表…

    2025年7月13日
    14800
  • 航母冷知识揭秘:这些你绝对想不到!

    近年来,我国航空母舰建造相关的技术一直在探索中进步,尤其是福建舰的下水和不久前的航行实验,标志着中国海军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有趣的是,我国航母在建造的过程中,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像什么核动力还是常规动力,电磁弹射还是蒸汽弹射,广大军迷都能说出个一二三。不过,咱们今天不讨论这些热门知识点,这次重点聊聊关于航母的一些更冷一点的知识。 2024 年 5 月…

    2025年8月25日
    5400
  • 女性更容易醉酒?背后有更多惊人的真相

    “女性更容易醉酒”,这种“刻板印象”你听过吗?很多人认为是女性故作娇羞,不过,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这还真不算啥刻板印象——男女对酒精的代谢机制真的存在生理性差异。 酒精进入体内后,肝中的乙醇脱氢酶将乙醇(酒的成分)氧化为乙醛,而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乙酸,最后再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男性的胃黏膜和肝脏中均有乙醛脱氢酶,女性非但胃黏膜中几乎没有乙醛脱…

    2025年7月19日
    12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