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国芳院士:科研价值在于解决百姓与行业实际问题

科研之路从来就不是坦途,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都会碰到问题和挑战,感到迷茫和动摇。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和失败,有时甚至会让人怀疑自己的工作是否真的有价值,研究方向到底有没有希望。这些艰难与困惑,几乎是每个科研工作者都会经历的“必修课”。

带着这些普遍存在的疑问,科普中国拜访了中国质量检验检测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庞国芳。这位在科研一线深耕数十年的科学家,用最平实的语言分享了他对科研的思考。或许这些来自实践的经验,能为正在攀登科研高峰的同路人提供一些具体的参考。

1.科研工作者该如何找到研究方向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结合点,让研究既能沉得下去做深做透,又能真正解决现实中大家关心的问题?

做科研不能“关起门来搞发明”,我的体会是要多“接地气”。早年做农药兽药残留研究时,除了常年在实验室检测一线,我们也常跑到田间地头、养殖基地,听农民和养殖户说哪种农兽药有检测需求,听监管人员说哪种污染物老是“漏网”。这些来自实际的声音,就是研究方向的“指南针”。比如当年发现出口农产品因残留超标被退回,我们就把研究重点转向国际标准对接的检测技术。科研人员要常问自己:我的研究能帮行业解决什么痛处?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惠?把这些问题想透了,研究方向就不会偏离价值轨道。

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脉搏跳动要与国家需要、人民需要一脉相通,与国际接轨相连,创新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天职。要敢于迎接挑战,解决国家急需,人民急需,就是最大的创新。

2.科研路上总会遇到前人没走过的路,面对技术上的未知领域和可能的失败风险,该如何判断哪些方向值得坚持探索,如何带领团队把创新想法打磨成可靠的技术成果?

科研路上没有绝对的“安全区”,但冒险不是瞎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攻关多残留同时检测技术时,国际上最多能测几十种,我们想突破到上百种,很多人觉得不现实。这时候“战略冒险”体现在敢立这个目标,而“战术方略”就藏在每天的实验里。我的经验是,先通过文献调研、小试验证把“冒险方向”框定在科学可行的范围内,再用“绣花功夫”打磨每一个技术细节。就像盖房子,先大胆设计蓝图,再一砖一瓦扎实施工,既不能因怕塌而不敢盖高楼,也不能忽略钢筋水泥的质量。

一个科技工作者,在战略上,要敢于闯风险,要敢于标新立异;在战术上,要精雕细刻,化险为夷,要把技术凝练到炉火纯青,这是科研制胜的法宝。

3.很多青年科研人员会觉得日常研究工作琐碎且进展缓慢,您在科研工作中,有没有过研究陷入瓶颈、看不到突破希望的时刻?是如何通过持续积累最终实现突破的,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有什么具体建议?

科研就像种庄稼,春播秋收急不来。我刚开始做残留检测时,连像样的仪器都没有,只能从基础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摸索起。那些年积累的几百种基质处理经验,后来成了我们开发多残留检测方法的“家底”。青年科研人员别嫌日常实验琐碎,每次失败的实验记录、优化的参数、甚至偶然发现的异常数据,都是积累的“种子”。建议大家建一个“研究日志”,不仅记成功结果,更要记失败原因和改进思路,定期复盘归类。当这些积累到一定程度,遇到某个契机(比如新仪器出现、新需求提出),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连锁突破,这就是积累的力量。

科研成果需培育,技术开发需要积累,一切科研活动都要遵循认识论,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一句话,要善于积沙成塔。

4.科学研究中常常需要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关键规律,您在面对大量实验数据或复杂研究对象时,有哪些培养洞察力和系统分析能力的方法,能帮助自己抓住问题的核心?

做科研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残留检测领域,我常提醒团队要“跳出检测看检测”:从种植养殖环节想农药兽药的使用规律,从加工环节想残留的转化途径,从监管需求想检测的时效要求。比如发现某种兽药在动物体内代谢产物毒性更高,我们就不只是检测原药,而是建立代谢物的全链条检测方法。培养洞察力的关键是多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个样品检测结果异常?为什么现有方法在某类基质中失效?系统思维则需要多学科交叉学习,学一点生物学懂残留代谢,学一点统计学懂数据挖掘,视野打开了,创新点自然会冒出来。

科学研究中要培养洞察能力,需要有系统思维能力,要善于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创见。在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中,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人的认识也会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使原来的认识发生跃迁,创新思路就会产生。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培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细节到位才能成功。

5.现在科研越来越强调跨学科、跨团队合作,但实际合作中难免会遇到理念分歧、资源协调等问题,您在组建和带领不同背景的团队开展研究时,是如何凝聚大家的力量,让团队高效协作的?

团队协作的核心是“目标共识”和“各展所长”。我们和国外团队合作开发国际残留检测标准时,中外专家背景不同、思路各异,但大家都认同“标准要科学、实用、能互认”这个目标。遇到分歧时,用数据说话、以目标为准绳,而不是靠资历或学科“强势”。平时多搞交叉研讨,让不同专业的人能听懂彼此的“行话”,协作起来就会顺畅很多。

事业的成功,必定是团队精诚团结,合力攻关的结果。科技带头人或项目主持人要努力做到三项率先垂范,三项淋漓尽致。三项率先垂范:提出创新思路要率先垂范;拿出创新措施要率先垂范;解决技术难题要率先垂范。三项淋漓尽致:自己能力要发挥的淋漓尽致;自己团队的人员潜能要发挥的淋漓尽致;自己管理的设备潜能要发挥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在实验最困难时,带头人要在现场,要体现出解决困难的决心,要有攻克难关的智慧,凝心聚力,排除困难,把研究不断推向前进。

6.作为团队带头人,在研究遇到重大困难、团队士气低落的时候,您通常会怎么做来稳定团队信心、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研究到了攻坚阶段,带头人“在现场”比说多少话都管用。当年我们研发新型污染物检测设备时,仪器灵敏度老是不达标,团队连续几周没进展。那段时间我白天和年轻人一起泡在实验室,晚上在办公室整理文献找思路。看到带头人不退缩,大家自然不会松劲。激发团队潜能的关键是“知人善用”:让擅长创新的人搞方法设计,让细心的人做验证实验,让擅长沟通的人对接应用单位。设备也是如此,老仪器未必没用,关键是找到它的“特长”。困难面前,带头人既要给信心,更要给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实实在在的支持。

在科学研究中要注意不断培养自己的良好学风、作风和道德品格,这是科研攻关、组建团队、凝心聚力的核心要素。

庞院士向一线科研工作者提问的问题

1.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时,往往面临技术稳定性、成本控制等现实挑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提前介入生产场景开展验证,平衡科研成果的严谨性与产业实用性?

2.部分前沿技术专业门槛高难以被理解,甚至易引发误解。如何建立有效的科普沟通机制,让公众看懂科研价值、监督潜在风险,实现科研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科技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跟科研工作者对话,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和监督科技发展,甚至帮科研工作者激发出新的灵感和思路。这里也欢迎广大感兴趣的读者和科技工作者留言,根据庞院士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6685.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9月13日 下午2:57
下一篇 2025年9月13日 下午2:59

相关推荐

  • 我国望远镜口径越做越大,真相竟与太空探索有关!

    2025 年 1 月,在海拔 4200 米的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我国首台正式运行的地基近红外望远镜悄然“睁开双眼”。这台由长春光机所为中山大学量身打造的 80 厘米口径近红外天文望远镜,如同暗夜中的“红外猎手”,精准覆盖 0.9~2.5 微米波段,凭借无人值守与 AI 数据分析能力,已成功捕捉到超新星 SN2024xal 爆发时释放的红外“脉动”。 而在此…

    2025年7月30日
    10400
  • 这几个“过度疲劳”信号,是身体发出的警报!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休息了? 这个问题一问出来,社畜就开始捂胸皱眉,学生开始唉声叹气,带娃的宝妈都想哭了……工作的强度、生活的压力,让现代人疲于奔命,“疲劳”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特征之一。 一般来说,如果只有在少数时候有普通的疲劳感,往往只需要停下来休息或者睡一觉,就能恢复精力,这种疲劳是正常的。但如果通过正常的休息,疲劳感仍然无法缓解,这时候就需要考虑自己的身体是…

    2025年7月25日
    11700
  • 这种“长寿果”,心血管真的爱了!

    你可能没想到,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常的食物,虽然脂肪含量不低,却常常出现在各种健康饮食推荐里,它就是——花生。 外表平平无奇的它,其实暗藏着丰富的营养和健康密码。那么,吃花生都能为我们身体带来哪些好处呢?每天吃多少才合适?今天让我们来聊一聊。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高植物优质蛋白+“好”脂肪 花生的营养真不错 花生不仅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

    2025年8月18日
    6900
  • 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即将面世,女性生育方式将被彻底改变?

    近日,一条名为“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预计一年内面世”的话题登上热搜第一。该消息称,国内某机器人公司创始人正在打造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该系统能模拟子宫环境,并整合到仿人类机器人体内,让“机器人妈妈”完整复刻从怀孕到分娩的人类孕育全流程。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预计“样机”将在一年内推出,并且定价计划控制在 10 万元内。难道“人造子宫”马上就要问世了? 图片来…

    2025年8月19日
    4600
  • 四代航天人接力!中国火箭如何走向世界前列?

    2025 年 5 月 30 日,中国航天科普大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周炳红在 2025 科普中国说 530 科技工作者日特别场“跨越时光的科研接力”带来演讲《问鼎星河:解码中国火箭的太空征途》,回顾了中国火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周炳红的演讲节选: 人类对浩瀚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未来,我们将建造巨型的低轨卫星星座、在月球建立科研…

    2025年7月11日
    13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