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全食4分钟,百万鸟群集体“断片”

日全食不仅让天空变黑,还能让动物“搞混时间”。

2024 年 4 月 8 日下午,当月球的影子以每小时数千公里的速度扫过北美大陆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成千上万只鸟突然开始歌唱,就像清晨时分那样。而此时,天空刚刚陷入黑暗仅仅几十秒。
这不是巧合。在日全食的短短四分钟里,许多鸟类的生理系统被彻底欺骗了——它们把突然降临的黑暗当作夜晚,又把重新出现的光明当作黎明。于是,在错误的时刻,它们唱起了黎明之歌。
这个发现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近日刚刚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更特别的是,这次研究的主力军不是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而是分散在日全食观测带上的 1700 多名普通人。他们用手机,记录下了身边鸟类的行为变化。

日全食4分钟,百万鸟群集体“断片”

2024 年 4 月 8 日的日全食 图源:作者拍摄

一场需要 1700 双眼睛的实验
博士生莉兹·阿吉拉尔很清楚一个问题:科学家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千个地方。而日全食这种天象,在同一个地点要等 300 到 400 年才会再来一次。如果想抓住这次机会研究光线对野生鸟类的影响,她需要更多的眼睛和耳朵。
于是,一个叫作 SolarBird 的手机应用诞生了。它的使用方法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找到一只鸟,在日全食发生前、发生时和结束后各观察 30 秒,然后在屏幕上勾选这只鸟在做什么——唱歌、吃东西、飞行,或者其他行为。
应用会自动记录用户的 GPS 坐标,并计算出当地日食的进度,也就是月球遮住太阳的百分比。这样一来,每一条观察记录都精确对应着特定的光线变化。
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在日全食那天,研究团队收到了近 11000 条观察记录。这些数据点沿着日全食的路径,从墨西哥的马萨特兰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纽芬兰,覆盖了整片大陆。
阿吉拉尔回忆起第一次看到数据时,眼睛都亮了起来。她坚持要把所有参与者的名字写进论文里,因为这些人是真正的合作者。

鸟儿在倾诉,AI 在倾听
与此同时,另一支队伍在做着更传统但同样庞大的工作。在日全食发生前一周,研究人员在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及周边乡村地区布置了许多自动录音设备,每个大约只有纸巾盒那么大,但它们记录下了海量的鸟鸣声音。
如何从几十万条鸟鸣中找出有用的信息?这时候,人工智能登场了。
研究团队使用了一个叫 BirdNET 的人工神经网络,它和很多观鸟爱好者手机里的 Merlin 识别应用用的是同一套技术。这个 AI 扫描了所有录音,识别出哪些鸟在什么时候鸣叫。最终,团队分析了将近 10 万条鸟类发声记录。
他们重点研究了 52 个常见物种,发现其中 29 种在日全食前后的鸣叫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许多原本在黎明时分才会大量鸣叫的鸟类,在日全食期间同样爆发出了歌声高峰。
负责数据分析的达斯廷·赖夏德说得很直白:即使是四分钟多一点的光线中断,也能让鸟类的行为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那些习惯在黎明时分放声歌唱的物种。

四分钟里藏着的秘密
这项研究真正令人震撼的,不是鸟类会对日全食做出反应——这并不难猜到。真正惊人的是反应的速度和精确性。
仅仅四分钟。这就是布卢明顿地区日全食持续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许多鸟类的生理系统不仅察觉到了光线变化,还迅速切换到了对应的行为模式。它们没有把黑暗简单地当作某种异常现象,而是当作了真实的昼夜交替信号。

日全食4分钟,百万鸟群集体“断片”

图源:参考文献[1]

项目负责人金伯利·罗斯沃尔教授在一年半后回忆起这个发现,声音里仍然充满惊叹:你可以把太阳关掉,哪怕只是短暂地关掉,鸟类的生理机能对这种变化如此敏感,以至于它们会表现得像是早晨来临了。
这个发现指向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如果四分钟的光线变化就能如此深刻地影响野生动物,那么城市化带来的持续性人造光污染会造成什么影响?
城市的夜晚从来不是真正的黑暗。路灯、广告牌、建筑物的照明让城市上空始终笼罩着一层光晕。对于那些依赖光线节律生活的鸟类来说,这相当于它们的生物钟被持续干扰。它们可能在错误的时间鸣叫、觅食或迁徙,而这些错误最终会影响它们的生存和繁衍。
日全食成了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时被忽视的事实:光线不仅仅是让我们能看见东西,它深深地嵌入在生命的运转机制里。

当公众成为科学家

这项研究还证明了另一件事:科学研究不一定要在实验室里进行,也不一定要有昂贵的设备。有时候,一个创意、一个应用程序,加上公众的热情,就足够了。
罗斯沃尔希望这次成功能鼓励更多科学家尝试结合 AI 和公众科学的项目。她说,很明显,参与这项研究增强了人们在日全食中的快乐体验。许多参与者在事后联系了她,分享他们的兴奋和感动。
对于团队成员来说,这也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项目之一。阿吉拉尔说,这是她最自豪的工作。
那些在日全食当天举起手机、观察鸟类的普通人,他们的名字现在印在《科学》杂志上。他们不仅见证了一次天文奇观,也参与了揭示自然运作规律的过程。
在那短暂的四分钟里,月球遮住了太阳,黑暗降临又散去。而在那之后很久,我们对生命如何感知世界的理解,又多了一层深度。

参考文献

[1]Liz A. Aguilar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light for bird behavior, as revealed by community science and the 2024 eclipse, Science (2025). DOI: 10.1126/science.adx3025. 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x3025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8064.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10月28日 下午1:06
下一篇 2025年10月28日 下午1:07

相关推荐

  • 为什么紧张时会口吃?真相揭秘

    每年的 10 月 22 日是“国际口吃日”。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极度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下而出现口吃(结巴)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一些“社恐”来说更是如此,一紧张起来就连话都说不好了。为什么我们一紧张就会口吃呢?又该怎么解决口吃的问题呢? 脑海中的“话”是如何说出来的? 大脑是我们控制一切行为的中心,虽然说话对于正常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当我们分析大脑的语言…

    2025年10月23日
    4400
  • 原来我们都“误会”午餐肉了

    午餐肉总被当成垃圾食品或不正经的肉,这可着实有点冤枉午餐肉了,仔细看一下配料表,你就会发现其实午餐肉的肉含量超高的!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午餐肉的优缺点 1.午餐肉的成分 根据我国猪肉糜类罐头国标(GB/T 13213-2017)的规定,午餐肉淀粉含量通常不能超过 7%,优级火腿猪肉罐头的淀粉含量不能超过 3.5%,比一勺米饭的淀粉还少。…

    2025年10月15日
    3400
  • 我国自主研发“毕昇一号”实现DNA存储技术跨越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都在制造海量的信息,包括发送的消息、拍摄的照片、社交媒体上的视频以及科研实验的数据等。根据调研机构 IDC 的预测,到 2028 年,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总量将超过 380 ZB(1ZB 约等于 1 万亿 GB),相当于 3800 亿块家用 1 TB 的移动硬盘所能存储的内容。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体量,我们目前使用的存储媒介,例如磁带、光…

    2025年9月13日
    5800
  • WiFi名称后的5G不是流量,真相揭秘

    当我们要连无线网络的时候,可能会发现,路由器发出的无线网络会“一分为二”,同一个名称的网络会出现“XXX-2.4G”和“XXX-5G”两种。 不显示的那个就是 2.4G 的,图源:自己拍的 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多出这两种后缀?这两个网络有什么不同?连哪个的速度更快?今天来详细说说。 此“5G”非彼“5G” 无线网络名称的后缀带了个“5G”,和手机里的 5G 信…

    2025年10月14日
    3000
  • 网友急问:9.3阅兵和平鸽迷路怎么办?

    9 月 3 日上午,在“九三阅兵仪式”的最后,8 万只气球以及鸽子同时被放飞,象征着和平的和平鸽也是对我们爱好和平的决心最好的展现。 但有些鸽子被放飞之后,似乎有了自己的想法,徘徊在现场周围不愿意离开,似乎还没看够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还有些更是迷迷糊糊飞到了陌生人家窗边。 网友在各大社交平台发布“鸽子寻主启事”。图源:某社交平台 那你有没有好奇过,这 8 万…

    2025年9月5日
    77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