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晚意凭啥爆火?《花少7》学他准没错

最近,《花儿与少年7》中的一个片段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因为餐厅上菜太慢,那英提议:“为了好好吃一顿饭,要不把神庙行程取消了。”作为导游的张晚意听到后,表情瞬间“瞳孔地震”,显然是内心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张晚意凭啥爆火?《花少7》学他准没错

然而,张晚意接下来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没有反驳“怎么可能”,也没有摆出导游的权威说“不行,必须按计划走”,更没有用“来了埃及不去神庙会后悔的”这类话施压。

相反,他平和地回应道:“我是想着一会儿回来再吃。”随即又用近乎分享和种草的口吻补充:“穆穆绝对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导游。”

张晚意凭啥爆火?《花少7》学他准没错

截图自《花儿与少年 7》综艺节目

就是这么简单的两句话,没有否定,没有说教,没有强调规则,也没有展现任何说服的话术痕迹。那英立刻拎包起身,主动加入去神庙的队伍。

大家看完在评论区也纷纷表示“想和他这样的人做朋友”“情商很高,要逐字学习”等等。其实,就是这个看似平常的互动,却精准地诠释了“非暴力沟通”的力量。

张晚意凭啥爆火?《花少7》学他准没错

图源:某社交平台

非暴力沟通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Marshall Rosenberg)的“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理论指出,语言中的“暴力”并不总是直截了当地指责与攻击,也常常隐藏在日常对话中那些看似无害却暗含否定、要求、控制甚至强迫意味的表达里。这些隐性“语言暴力”往往会迅速点燃对抗情绪,导致沟通失效。

大家不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带着家人旅行,赶了一天路,终于到达目的地。大家决定趁还有点时间去餐馆歇歇脚,犒劳奔波了一天的身体,同时补充点能量,为接下来的景区游览做好准备。

期待已久的神庙就在隔壁,但餐馆菜肴迟迟不上,眼看着就要错过最后的进场时间。这时,家人提议:“要不不去神庙了,咱们就踏踏实实吃饭吧。”此时的你会怎么回应?你可能会下意识脱口而出:

·“开什么玩笑?好不容易来一趟,怎么能不去?”

·“饭什么时候都能吃,也不差这么一会儿吧。”

·“都到门口了!咱们就是为了这个才来的,错过了多可惜!”

·“要不咱们分头行动?你们留着吃饭,我去看看神庙,等我出来再一起回酒店。”

这些回应是不是很熟悉?

虽然表面上没有指责或攻击,但它们却暗藏着否定和不满,甚至是强迫和对抗。我们以为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实际上却是在否定他人的需求,并试图向对方施加压力。

解码张晚意: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核心要素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人们在面对任何形式的否定或要求时,都会本能地抗拒。因为这些语言可能威胁到我们作为人的胜任感(Competence)和自主性(Autonomy)。

一旦这种威胁发生,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架起心理防御屏障,对抗和反击很容易被触动,双方陷入情绪化的僵局,最终导致沟通彻底崩盘。

张晚意凭啥爆火?《花少7》学他准没错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在这种情境下,张晚意用一个“瞳孔地震”的表情和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核心要素自然地揉进对话中,既清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又尊重了对方的情绪和立场,避免了潜在的对抗,成功实现了双向的理解与合作:

1

第一要素:仔细观察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观察,而不是评判。观察要求我们对事实进行清晰的描述,而且不要添加主观的解读或评价。就像节目中,当那英提出取消神庙的提议时,张晚意并没有第一时间评价这个想法“对”或“错”,也没有指责这个提议“荒唐”或“不合理”。他只是观察到了客观事实:餐厅上菜确实很慢,大家经过了一天的奔波已经显得疲惫不堪,而时间也的确很紧张,因为距离神庙的最后进场时间只剩下6分钟。

这种不带评判的观察让他能够保持冷静,专注于眼前的事实。试想,如果将这些观察换成评判,很可能会陷入指责或埋怨的沟通陷阱,比如“餐厅太慢了,真耽误事”“吃饭哪有参观重要”“你这耐力也太差了吧”。这些评判只会激化矛盾,而张晚意的克制与专注,为接下来的有效沟通奠定了基础。

2

第二要素:表达感受

当那英提出取消行程时,张晚意也流露了他的惊讶和为难。这种真诚的情绪表达,往往要比激烈的言辞更有力量。它向对方传递了一种温和而清晰的信息:“你的提议让我感到意外,也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这种非语言的情绪流露,不带攻击性,却能有效引发对方的同理心。相比直接说“不行”或“你不能这么做”,一个能够被感知的情绪信号往往更能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提议可能带来的影响,从而引发思考和调整。

张晚意凭啥爆火?《花少7》学他准没错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3

第三要素:关注需求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看见并理解彼此言行背后隐藏的真正“需求”。而要想表达和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不一定非要通过忽视或否定他人的需求来实现。

“取消神庙行程”,是一个想法、提议、选择、策略。其背后的需求,是好好吃一顿饭、是放松身心、是缓解匆忙赶路的疲惫。张晚意没有纠结于“合理不合理”“取消不取消”这个表层的对立,而是瞬间洞察并理解了对方“需要休息和进食”的深层需求。

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忽略、压抑和牺牲自己的需求。作为导游,他希望能够完成行程规划,兑现对队友的承诺;作为旅伴,他也希望与大家共享一次高质量的参观体验。于是,他用“我是想着一会儿回来再吃”这句话,同时回应了双方的需要。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听到了你对吃饭的需要,我们一定会满足它(回来再吃),同时我也希望能满足我们大家来此旅行的需要(参观神庙)。”这既满足了“吃好、休息、从容”,又保留了“参观、完整、负责”。

4

第四要素:提出请求

请求不同于要求。要求本身就包含了不容拒绝、权威压制的意味,因此当他人不遵从我们的要求时,我们往往会愤怒。而请求,是在保留对方选择权的前提下,提出具体、可行、正向的建议。一个有效的请求,通常是积极且正向的。

张晚意没有说“我们必须去神庙”,这是一个要求,也是命令。相反,他说:“穆穆绝对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导游。”表面上是在提供信息,实际上是在发出邀请:这个导游很棒,体验值得,这趟行程有价值。

同时,这句话还隐含了请求:“我希望我们能一起去体验”。它将焦点从“放弃神庙的损失”转移到了“体验神庙的收获”上,激发了那英的好奇心和期待感,而不是通过施压或道德绑架来达到目的。最终的决定权仍在那英手中,她可以自由选择,而这种自主感恰恰让她更愿意改变主意。

最后的话:

温柔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力量。张晚意在《花儿与少年7》中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非暴力沟通的魅力。这种沟通方式不是软弱,不是退让,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自我觉察,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同理心,能够理解他人的需要;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创造力,能够找到共赢的方案。

在这个充满戾气的时代,我们太习惯于对抗、争辩、证明自己是对的。但张晚意的“瞳孔地震”后的温柔坚持是在提醒我们:有时候,温柔的力量比强硬的对抗更能达到目的,更能维护关系,更能创造和谐。

参考文献

[1]马歇尔·卢森堡.(2021).非暴力沟通(修订版).华夏出版社.ISBN:9787522200514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6911.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9月19日 下午2:43
下一篇 2025年9月20日 下午1:03

相关推荐

  • 从线虫发现抗衰老新机制

    2025 年 9 月 1 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刘颖在 2025 科普中国说“开学第一课——探索吧,少年!”带来演讲《解锁未来:用科技点燃你的无限可能!》,带我们感受生命科学的神奇和精彩。 以下是刘颖的演讲节选: 人类到底为什么会衰老?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延缓衰老?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实验室选择了线虫作为研究对象。 为什么是线虫?在生命科学研究中,…

    2025年9月20日
    1700
  • 面对内卷与焦虑,年轻人如何破局?梁启超孙女这样说

    2025 年 5 月 30 日,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孙女、中国科学院院士、导弹控制专家梁思礼女儿梁红在 2025 科普中国说 530 科技工作者日特别场“跨越时光的科研接力”带来演讲《星空下的接力:从“科学救国”到“时代强国”的时空对话》,分享三代人的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 以下是梁红的演讲节选: 在“科技工作者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和大家一起分享老一辈科学家攻…

    2025年7月12日
    12200
  • 耳朵周围黄黄的分泌物,到底是什么?

    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有的时候耳骨凹进去的一圈,用指甲刮一下会出现黄黄的东西。 最近也有网友发帖询问,评论里大家围在一起认真地讨论:有人精准地描述说“刮一下会有那种混着油脂的、手感沙沙的分泌物”,有人补充说“这种油脂还有一股奇怪的甜腻味”,还有人好奇说“所以每次都看不得那些咬耳朵的情节,耳朵得有多干净”…… 截图来自小红书 耳朵表面的这些黄色痂皮到底是什么…

    2025年8月3日
    12000
  • 解压新招:原始方法竟成热门话题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努力很久调节心情,却依旧心里憋得慌;和最亲近的人争吵,委屈却说不出口;加班到深夜,压力快要把自己压垮;独自一人时,难过得几乎要窒息。 这些时刻,你最本能的冲动是什么?有没有想狠狠地喊一嗓子? 面对这些无解的痛苦与愤怒,大喊一声你或许会觉得自己快要失控了,但其实这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喊出来,既是身体的本能反应,也是心理…

    2025年8月23日
    6900
  • 别小看这些“小东西”,正成年轻人“续命神器”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在被 KPI、DDL(截止日期)和无休止的会议轮番轰炸后,身心俱疲地瘫在椅子上,无意识地打开购物软件。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最终停留在一个造型奇特的笔筒、一盆不需要阳光的假绿植,或是一只丑得可爱的解压捏捏乐上。 你清楚地知道,这些东西“没什么用”,但在下单付款的瞬间,一股奇异的满足感和治愈感却油然而生,仿佛为紧绷的精神世界找到了一个微小的…

    2025年8月29日
    32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