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南方电网贵州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谈竹奎在 2025 科普中国说·贵州场带来演讲《智慧用电黑科技——电力指纹“读心术”》。
以下是谈竹奎的演讲节选:
感知是智慧用电的基础
指纹可以用来识别人的身份,而电力指纹可以用来识别电器的身份。把一个设备插上去,它一运行,系统就能知道是什么设备,这就是可以“读心”的感知技术。
感知的概念最早来自生物学,它是神经系统对外界信息的觉察、理解和处理的过程。比如皮肤感受到针扎,皮肤等感受器把这些刺激变成电信号,通过传入神经传输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会做出决策,之后再把这个决定通过传出神经,传输给肌肉等效应器,肌肉完成收缩动作。这就是感知的完整过程。
信息系统中的感知与此类似: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经网络传输到处理中心,计算机分析后做出决策,再把指令下发给执行设备。指纹门锁、短视频推荐、网上购物广告推送,都是感知的实际应用。可以说,没有感知,就没有智能化。
在用电领域,感知同样是智慧用电的基础。
火灾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据统计,其中1/3由电气原因引起。2014 年香格里拉古城大火源于电器使用不当,南京“2·23” 火灾源于电动自行车起火,巴黎圣母院的火灾也与电路有关。我国超过两百亿台用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大多不可感知,这就是安全黑洞。
另外,去年全国居民用电量达1.5 万亿度,如果优化用电行为,理论上可节省27% 的能耗,相当于数千亿度电。传统的省电靠人工监督,哪个电器浪费就给它关掉,这种方式自动化程度低、成本高,效益还低。如果我们能够感知到谁在费电,是不是就可以直接节能了?各类电器用电数据的无法感知和掌控,已经成为能源消耗和浪费的另一个巨大的黑洞。
一秒识别电器设备
一周识别用电习惯
那么,电力指纹如何实现感知呢?小时候我家灯泡一闪,就能猜到隔壁村的打米机启动了。任何设备运行都会在电网留下蛛丝马迹。
我们一般的用电设备分为三类:电阻型设备、电感型设备、电容型设备。电阻型设备如电饭锅、电水壶,电流与电压完全同步。电感型设备如风扇、洗衣机,电流总是慢半拍。电容型设备如电视、电脑,电流是急性子,先于电压动作。通过这些差异,我们可以判断设备类型。进一步分析电流波形,还能区分白炽灯、荧光灯和LED 灯。
图片来源于谈竹奎PPT
有些设备差异更微妙,比如手机充电器和电动车充电桩,电流特征相似,但功率和时长相差巨大,因此也能区分。
如果情况更复杂,比如电炒锅和电水壶的波形、电流特征几乎无差别,人类很难判断,但人工智能可以完成。
人工智能的核心本质是函数模型,把输入数据转化为输出结果。大模型是输入输出和中间节点特别多,比如几千万个输入和输出节点,中间的节点有几十亿几百亿个,这就是大模型。因为模型特别大,每个节点参数不太一样的情况下,往往会涌现出人类都难以匹敌的智能。
我们将人工智能嵌入到设备中,开发出电力指纹插座,创造了两项核心技术。
一是单一总线的识别设备。一个楼层或一个楼宇,只要把总进线处换成电力指纹的空开,就能知道楼里每家每户里面哪些设备在运行。
二是用电设备的“即插即用”感知。电动自行车若违规在家充电,系统就能立即识别并断电,避免火灾隐患。
我们的技术具备“一秒识别设备、一小时识别运行参数、一周识别用电习惯”的能力,能够精准判断电器类型、功率大小和住户的用电习惯。
电力指纹让用电更安全,
也让管理更智慧
首先,它能将传统的消防变被动为主动。过去只能在火灾发生后报警扑救,而电力指纹能在事前识别危险电器或异常线路,提前切断,消除隐患。
图片来源于谈竹奎PPT
其次,它能实现节能。比如夏天将空调开到22 度其实已浪费,用电行为一旦被感知,就能提示或自动优化.家里的热水器、办公室的饮水机长时间待机,无效耗能,也能被发现和控制。
办公室浪费电最多的,第一是饮水机,第二是打印机。普通住家户,费电最多的第一是热水器.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居民楼,如果采用这种电力指纹,整个节电率会超10% 。
电网中的电不能大规模储存,必须做到发多少用多少,否则会造成大面积停电。传统方式是“源随荷动”,电厂根据用电高峰和低谷灵活调整发电量,保持供需平衡。但新能源的特点是间歇性,白天光伏、风电可能超发,晚上却供不上电。
为了解决这种不稳定,出现了“源荷互动”,通过价格调节引导用户在电量充裕时多用电,在电力紧张时减少用电。“虚拟电厂”把分散的用电设备聚合起来形成可控资源,既能削峰填谷,又无需新建电厂。如果在全国最高负荷时能降低10% ,就相当于少建 145 座百万千瓦的电厂,意义重大。
电力指纹技术的出现让虚拟电厂落地变得容易。它能识别每一台电器的运行状态和调节能力,哪怕只是几十瓦的差别,汇聚在一起也能形成庞大的调节能力。
电力指纹技术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应用场景。比如识别假冒伪劣电器,它可以发现买回来的空调与宣传匹数是否相符。在家庭能量管理中,它可以让光伏板、储能电池和电动汽车协同运转,自动优化用能。在设备健康监测上,它能预测电器寿命,提前提醒用户更换。身份识别是正在研究的识别类型,它能精确判定哪辆车在充电,实现自动结算,甚至为未来边开车边充电的高速公路提供技术支撑。
电力指纹让电力系统具备了可见、可知、可控的能力,使智慧用电真正走进家庭和社会,不仅保障安全,更推动能源利用向高效、绿色和智能化迈进。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7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