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身上有这一个特质,说明你找对人了(基本错不了)

当情绪上头,你说了很多伤人的话,本以为伴侣会暴怒,但他却温柔地说:“我有点生气,也有些难过,所以我冷静一下再和你聊。”

当打游戏连败,你狂怒发火,伴侣却温柔地拍拍你的背说:“别生气,喝点水后再来一把。”

此时你会发现,一个温柔的伴侣,简直堪比一位优秀的心理医生。

这些话语和行为都很简单,但似乎有魔法一般,能让人的负面情绪被伴侣当下“温柔的力量”稳稳化解。

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为什么温柔,是两性关系里最珍贵的能力?

你有多温柔,就有多强大

温柔,并不是表面上的轻声细语、柔弱无骨。

在心理学中,它其实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一般具备以下特征:

1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温柔的人,往往能够敏感地察觉自己的情绪,并及时做出做出相应的调节。

面对不满与冲突,TA 很少让情绪凌驾于理智之上,而是在情绪激化之前先一步做出行动。

举个例子,你因为一些事情冤枉了对方,和 TA 大吵一架,TA 虽然不开心,但会处理好自己的不满情绪,认真地和你解释,分析整件事的来龙去脉,直到你了解事情的全貌。

2

拥有强大的共情力

温柔的人,常常具备优秀的共情能力(Empathy)。

TA 通常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另一半在不同情景下出现的某些行为,通过包容、共情和耐心,帮助对方建立安全感、缓解焦虑。

举个例子,你和 TA 约好了今天去看一个展,你却因为路上堵车,迟到了半个小时,导致错过了预约的看展时间,购买的门票也直接作废。

正当你因为错过了看展时间而懊悔、愧疚的时候,TA 却主动和你说:“没关系,在车上这么久,是不是饿了?我们先去吃东西,吃完我们再看下午的票。”

3

更容易接纳现实,有成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情绪稳定,温柔的人对生活的“容错率”更高。

不管发生了什么,TA 们总是能快速适应当下发生的事情,并及时找到一个适合的解决方案。

还是以你们约会看展、你因为堵车迟到举例子。

温柔的人并不会责怪埋怨你,而是能够迅速接受因为你迟到导致看展计划取消的事实。

当你还在懊悔自责时,TA 已经找到了另一个解决方案:改变原定计划,先去吃饭,再去看其他时间的票。

哪怕还会有别的意外情况出现,TA 也能允许一切发生,像定海神针一样稳稳地在那里,总有办法应对一切未知。

只有真正内核稳定、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在面对冲突或压力时,选择用柔软的方式去回应,才有能力温柔地爱一个人。

温柔的人,是如何练就的?

拥有一个温柔而坚定的伴侣往往是令人称羡的,但“温柔的人”是怎样练成的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可能有以下 2 个原因:

1

从小被爱包裹着长大

根据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个体会因养育者(父母或其他抚养人)的不同照顾方式,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其中安全型依恋对温柔特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它源于抚养者对孩子的细心呵护,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及时回应,会激活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形成内在的稳定感。

因为从小被爱包裹着长大,所以 TA 们在亲密关系里更懂得如何好好地爱一个人。

比如会大大方方地用更热情、更具表现力的非语言行为(包括笑声、微笑、注视和身体接触等)表达爱,也能用更积极的方式去理解他人的言语或行为表达。

当伴侣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中,TA 们甚至可以作为情绪容器,承接伴侣的坏情绪。

2

希望被温柔以待,所以学着这样去爱人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更多人是成年后通过自身的“二次成长”或自我察觉,去重塑安全型依恋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概念解释了这一行为,即个体通过观察理想的依恋关系(如健康的伴侣互动),将这种模式内化为新的行为准则,并通过模仿与实践逐步形成新的情感反应模式。

很多从小缺爱、受过内心创伤的人,因为希望被温柔以待,所以也会学着用“温柔”的力量去爱他人。

就像那句话说的: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一把伞。

而当我们学会温柔地对待他人,本身也是在养育那个曾经渴望被爱的自己。前者是先天养育环境生成的性格特质,后者是历尽淬炼后的柔软,二者同样珍贵而有力量。

真正温柔的人,

能更坚定地捍卫自己

虽然具备温柔特质的人会更愿意包容另一半,以温和的方式处理关系中的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 TA 们会在关系中一味地顺从。

相反,越是温柔的人,自我主体性越强,越能守护自身的边界。

从存在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它可以被理解为:个体以自我的感受为中心,处理生活、工作、人际的一种方式。

一般具备以下 3 个特征:

· 自我意识:可以理解为我们对自己身体状况、情绪等方面的觉察;

· 自主性:我们是否能够自己选择自己想要的价值观,是否拥有属于自己的目标;

· 能动性:即我们是否拥有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否可以采取行动积极应对不同场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主体性强的人,通常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有能力的个体,而不是被他人凝视的客体,一切从“我”出发。

TA 们的自我意识、自主性和能动性总能保持一致,这也为 TA 们带来了更高的自我认同感和更清晰的自我认知。

TA 们明确地知道,在关系中双方的地位是同等的,也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想成为什么。

因此,当亲密关系里的另一半提出“你要为了我无私奉献”“你要为了我们的幸福多操劳家里”等不合理需求时,TA 们可以坚定而温柔地说出:

“不,我不想/不愿意/不喜欢……”这种拒绝,其实并不会破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反而会让真正爱你的人了解你的底线在哪里。

而主体性弱的人,容易在关系中出现“自我客体化”现象。TA 们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认知比较模糊,在存在心理学中,为了更好地“生存”,自我客体化的个体只能将自己视作他人的依附,更容易为关系内耗、焦虑。

为了避免这些情绪的侵蚀,TA 们不惜讨好、顺从对方,甚至是“没苦硬吃”。

只有这样,TA 们才可能获得伴侣的“你真的很好”“你是对的”等评价,而这些评价,会让 TA 们自我感觉良好。

比如:宁愿去忍受整容的痛苦,也要迎合伴侣的外貌喜好;宁愿放弃自己拥有的优渥生活,也要和另一半过苦日子……

但这种带着顺从的“温柔”,不仅会让关系里的双方地位严重失衡,更像一把钝刀,慢慢地将这段关系磨得遍体鳞伤,直至破裂。

如何修炼成一个温柔的人?

温柔虽然珍贵,但并不意味着它极难学习,相反,它体现在关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里。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温柔又强大的人,享受一段不内耗的亲密关系,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首先,如果你意识到你的温柔,是一种带着顺从的温柔,你可以将自己当成一位专横霸道的“国王”,“剥夺”对方观察、评价自己的权利。

从自己出发,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评价体系。

从“我要做点什么让对方开心”,转换为“我要做点什么让自己开心”。

将“你看我穿这条裙子好不好看”,变成“我觉得这条裙子不适合我”。

将“我是不是没有达到你的标准”,变成“我有没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其次,在处理冲突时,多使用“我”做开头去表达。

因为使用“你”为开头时,指责性较强,可能会激起对方的防御和不满。如:“你刚才的话是什么意思?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但如果用我开头,则更侧重于表达自我感受,并强调了对方的行为对“我”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削弱对方的防御心态,还可以引导冲突往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我有些不开心,因为你刚才说了这么一句话……”

最后,给自己 3 秒的冷静期,去关注当下。

之所以会成为关系中“不温柔”的人,可能是在当下那个时刻,你被情绪裹挟住了:你急切地想要攻击、指责另一半,导致无法专注当下。

所以,当面临那个让你不温柔的时刻,请给自己 3 秒的时间深呼吸,问自己:“我现在的情绪/想法能解决问题吗?”

比如,当伴侣忘带钥匙,导致你们被锁在门外。在你想发火时,深呼吸 3 秒,问自己:“发火会改变被锁在门外的事实吗?”

答案是,不会。

在得出这个结论后,你会发现,你当下应该解决的事其实是:接受你们被关在门外的事实,同时找一个开锁师傅开门。随着门的打开,你会发现,原本占据上风的“愤怒”,突然就消失了。

写在最后:

亲密关系中,温柔常常是最容易被低估的力量。

当冲突来临时,TA 会用稳定的情绪、高度的共情和智慧的边界,稳稳地守护你。温柔的 TA,可以悄无声息地弥合关系中那些小小的裂缝,浇灭那些即将爆发的每个冲突瞬间。

它不是偶然乍现的魔法,而是一种持续的力量,成为滋养亲密关系的源泉。

在人生这个巨大的游乐场,愿你能找到那个“温柔而坚定”的人,一起自由自在,玩得开心。即便没有遇到温柔的另一半,也愿你可以成为一个温柔的人,有能力爱自己,有余力爱他人。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

[1][美]罗杰·霍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白学军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2][美]罗兰.米勒.亲密关系.王伟平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24

[3][德]施耐德.存在心理学:一种整合的临床观.程世英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美]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阮胤华译.华夏出版社.2009

[5]孙惠梅.大学生自我客体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接纳的调节作用及干预(硕士学位论文,青海师范大学).2023

[6]江光荣等著.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策划制作

来源丨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责编丨钟艳平

审校丨徐来 林林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0818.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上午10:02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上午10:02

相关推荐

  • 三角梅的“花”,竟然不是真正的花

    成都建设南路东郊,这里曾是成都工业文明的先驱和象征,而今天,这里成为了残存的工业遗址。 两株奔放的三角梅爬上了充满历史年代感的建筑物,一株紫色,一株洋红,色彩绚烂分明。它们在已成为历史的建筑外立面打上属于自己的年代符号,用无所顾忌的绚烂和随遇而安的坦然,在东郊的记忆中穿越燃烧。 我行我素地绽放|喵喵植物控 开遍城市的绚烂瀑布 在成都,很少有看到三角梅不开花的…

    2025年4月10日
    7200
  • 世界读书日|书籍的“演化”之路:从泥板到电子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如今,我们可以在图书馆或自家的书桌前沉浸在散发纸墨香气的纸质书中,也可以通过电子阅读器快捷轻便地浏览电子书。那么,这些承载人类智慧成果的书籍是怎么一步步演化的?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书籍的演化之路。 01 五花八门的早期书籍 文字发明后,人们逐渐开始有意识地将其书写在一些特定的物质材料上,以便记…

    2025年4月23日
    3300
  • 盘点那些被读错的植物 | 会读荨麻疹,居然不会读“荨麻”?

    植物的中文名称,犹如精炼的密码,蕴含其原产地、形态特征等丰富信息,省去冗长的生物学术语描述。然而,鉴于中国文字的深厚底蕴与悠久历史,植物名称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经历诸多演变。 为此,蝌蚪五线谱特别邀请深圳市作家协会的魏德勇先生,针对那些常见却易于误读或错读的植物名称,从它们的命名由来、生物特性、历史演变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作为常见且多发的过敏性皮肤病,荨…

    2025年3月6日
    9800
  • 啥?房屋也能“看医生”了!?

    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的信息显示,2025年我国将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持续实施完整社区建设、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和老旧街区更新改造等民生工程、发展工程。 当前,全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一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旧街区和厂区建筑面临着结构老化、功能落后等问题,对其更新改造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近来,一种融合数字科技的“建筑医院”概念应运而生…

    2025年4月10日
    5400
  • 看馋了!《哪吒2》里的“美食彩蛋”,竟有这么多→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火了后,有细心网友发现,《哪吒2》中能挖掘出不少“美味”。 《哪吒2》中有哪些美食?一起看↓↓(提示:本文含部分剧透) 藕 想要一尝“哪吒风味”,首先就得说说藕。影片中,太乙真人用藕粉为哪吒和敖丙重塑肉身,在民间传说中,他用的材料更为直接——就是藕。 一年四季,莲藕的活跃时节贯穿其中之三,莲藕也被中国人吃出了四季不同的风味…

    2025年2月16日
    184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