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年前的今天,哈雷彗星“光临”地球,人们误以为是“世界末日”?

哈雷彗星,作为一颗周期性的彗星,每隔76.1年绕太阳一周,其壮丽身影肉眼即可观测。该彗星得名于英国物理学家爱德蒙·哈雷,他率先精确测定了其轨道数据并成功预言了其回归周期。然而,几个世纪前,彗星的出现常被视作不祥之兆。

1910年4月16日,哈雷彗星接近地球,其慧尾掠过地球,引发了公众恐慌,其一度被误认为是世界末日的预兆。事实上,哈雷彗星那长达2400万英里的慧尾,在地球轨道上停留了整整6个小时,但并未对地球造成任何伤害。这一事件,最终以科学的理性解释平息了人们的恐惧与不安。

哈雷为“妖星”正名

哈雷彗星,作为人类历史上首颗被确切记录的周期彗星,早在公元前240年,甚至可能更早至公元前466年,就已被天文学家敏锐捕捉并详尽记载。无论是古老的中国、神秘的古巴比伦,还是中世纪的欧洲,这颗璀璨彗星的出现均被细致记录,其美丽令人难以忘怀,尽管当时的古人尚未意识到这些记录均指向同一颗彗星。

直至英国天文学家爱德蒙·哈雷横空出世,他首次计算出了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并准确预测了其未来的回归时间。在17世纪80年代之前,彗星常被视作不祥之兆,丹麦天文学家布拉乌更是将其描绘成“妖星”,认为它是人类罪恶的象征,会带来瘟疫、风暴等灾难。然而,哈雷却不为迷信所动,他勇敢地踏上了揭开“妖星”真相的征途。

1695年,身为皇家学会书记官的哈雷,全身心投入到彗星研究中。他精心挑选了1337年至1698年间的24颗彗星记录,历经一年时间,仔细计算了它们的运行轨道。在比对过程中,他发现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三颗彗星轨道惊人相似,尽管每次经过太阳附近的时间有所差异,但这很可能是由于木星或土星的引力扰动所致。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悄然萌生:这三颗彗星或许就是同一颗彗星在不同年份的三次回归。

哈雷不向前追溯,发现从1456年、1378年、1301年、1245年,直至1066年,历史上均有关于大彗星的明确记录。在那个时代,人们尚未意识到彗星会遵循固定的周期回归太阳附近。而哈雷的这一发现,无疑是对当时天文学界的一次巨大冲击,他满怀激情地继续探索,为后世揭开了彗星周期性的神秘面纱。哈雷全身心致力于彗星的观测与研究。经过广泛观测、深入分析及精密计算,他勇敢预言:1682年现身的那颗彗星,将于1758年末或1759年初重返天际。

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漫长等待,哈雷于18世纪初的预言终得验证。为缅怀其贡献,后人特将该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的回归证实

为验证哈雷的预言,1758年初,法国天文台梅西叶便着手观测,期望成为首位证实彗星回归的科学家。然而,荣耀并未降临于他,1759年1月21日,他虽成功观测到该彗星,但实则一位德国德雷斯登附近的农民天文爱好者已于1758年圣诞夜率先发现。

哈雷彗星的观测与研究不仅证实了周期彗星的存在,还极大地推动了彗星天文学的发展。这颗彗星如同太阳系中的巡回使者,周期性探访各大行星,历经多样环境,携带着宝贵信息回归,每次现身都令天文学家兴奋不已。

哈雷彗星每76年回归一次,大部分时间隐匿于太阳系边缘,即便是现代最大的望远镜也难以捕捉其踪迹,仅在回归期间的三四个月内可见。

鉴于人类平均寿命约为70至80年,因此很少有人能两次目睹哈雷彗星的风采。唯有少数长寿之人,方能在幼时初见,晚年再逢。

自古以来,我国便对哈雷彗星的每次回归均有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057年,即周武王伐纣之年。哈雷彗星每隔约76年如期而至。回归之际,天文学家们纷纷展开深入研究。上一次哈雷彗星回归是在1986年,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进行了广泛观测,而下一次回归则预计要到2062年左右。

哈雷慧星的成分

哈雷彗星的彗尾主要由水、氨、氮、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不完整的分子自由基构成。其核心成分以水冰为主导,占比高达70%,其余则为10%至15%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氧化合物及氢氰酸等。哈雷彗核的密度仅为水冰的10%至40%,实质上是一个松散的大型冰堆。

彗核内部结构复杂,深层蕴藏着原始物质与易挥发冰块,外层则由硅酸盐与碳氢化合物混合的水冰包裹,最外层则是坚固的碳质外壳,呈蜂窝状分布。

近期对哈雷彗星的紫外线和射电观测已直接证实,其核心主要由普通水冰构成。天文学家探测到的氢氧根离子,正是彗星在太阳紫外辐射下水分解的直接产物。当哈雷彗星接近太阳时,太阳热量使其冰冻物质蒸发,形成庞大的气体头部,即彗发。

彗核的平均密度仅为每立方厘米1克,而彗发与彗尾的物质则极为稀薄,其质量仅占彗星总质量的1%至5%,甚至更低。彗星物质成分多样,包括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而彗核则是由凝结成冰的水、干冰(二氧化碳)、氨及尘埃微粒混合而成,科学家形象地将其比喻为“脏雪球”。

参考来源:科普中国、中新网、新华社、《太空探索》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1996.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16日 下午4:00
下一篇 2025年4月16日 下午4:00

相关推荐

  • 冬夏无缝切换,羽绒服还没收就又要上身了?新一股寒潮来袭

    近日,伴随着一场“超级大回暖”,全国多地出现“火箭式”升温,大部地区累计升温幅达10℃以上。不过,今天(3月1日起),新一股寒潮来袭,将给中国中东部地区带来“俯冲”式降温,同时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 中央气象台3月1日06时发布寒潮黄色预警: 受寒潮影响,预计,3月1日08时至3月4日20时,我国中东部气温将自北向南先后下降6~10℃,其中,华北南部及其以南…

    2025年3月1日
    11100
  • 防寒还保暖?警惕!这种“骑行神器”隐患多,很多人都在用→

    天气渐凉,很多骑电动自行车外出的市民纷纷带上了防寒保暖的“挡风被”,不过一定要注意,这种“御寒神器”,很容易“挡了寒冷,埋了隐患”。 电商平台上,挡风被的款式更是多种多样,有护膝型挡风被、套把型挡风被,还有包裹全身型挡风被等。 然而,挡风被虽然可以抵挡寒风,但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央视记者尝试了一款轻便挡风被,安装使用后却发现,不仅有视角盲区,看不清楚前方区域…

    2024年12月16日
    24600
  • 为了复活猛犸象,他们搞出了长毛鼠?

    上周,一种“长毛鼠”横空出世,引发全世界的关注。 受关注的原因不仅是“长毛鼠”可爱,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认为,这种“长毛鼠”重现了长毛猛犸的毛发特征,其诞生是复活猛犸的重要一步[1]。 “长毛鼠”与正常的小鼠|Colossal Biosciences 制造出“长毛鼠”的是美国一家名为Colossal的生物技术公司。公司创始人之一是哈佛大学教授、遗传学家乔治·…

    2025年3月13日
    11800
  • 保护这些“豹豹”,为什么要从种地开始?

    大家好,我是来自猫盟 CFCA 的施奇静,负责豹乡田项目。 猫盟自2008年以志愿者身份开启保护工作,并于2017年注册成立重庆江北飞地猫盟生态科普保护中心。11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中国本土12种野生猫科动物,荒漠猫、豹猫、豹、丛林猫、亚洲金猫、虎、兔狲、雪豹、亚洲野猫、欧亚猞猁、云猫和云豹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我所负责的豹乡田位于山西晋中市和顺县,主要保护华…

    2025年3月5日
    11500
  • 看这里,怎么上演了一场海洋生物版“权利的游戏”?

    印度洋-太平洋的珊瑚礁区,是海洋世界的“君临城”。在这里,一群身披鎏金铠甲、尾曳湛蓝披风的金背刺尻鱼,正上演着比《冰与火之歌》更残酷的生存剧本。当雄性统治者突然消失,最强壮的雌性将在两周内完成从“珊莎”到“龙妈”的蜕变——卵巢退化为精巢,体色由温润的琥珀金转为冷冽的金属蓝,最终登上珊瑚礁的铁王座。这场性别转换背后的权谋与背叛,藏着生命进化最精妙的生存法则。金…

    2025年3月24日
    85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