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造假泛滥成灾,我们该如何 “打假”?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显著的变革。无论是语音识别、图像生成,还是智能写作,AI的应用都无处不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问题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其中最为严重的莫过于“AI造假”问题的出现。2025年3月,一则“有顶流明星在澳门输了10亿”的新闻在社交媒体疯传,然而经核实,这竟是AI生成的虚假故事。类似的案例正频繁上演:从伪造名人带货视频到批量生产“学术垃圾”,生成式AI的滥用已让虚假信息变得真假难辨。技术的光明面与阴暗面交织,我们正站在一场“真实保卫战”的十字路口。本文从AI造假现状、社会隐患、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分析。

1、AI造假的现状

根据成都日报《警惕Deepfake骗局》报道的数据显示,仅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期间,就出现了超过2000个仿冒DeepSeek的域名,通过钓鱼欺诈、域名抢注等手段,窃取用户密码、诱骗下载恶意软件、骗取订阅费用。奇安信发布的《2024人工智能安全报告》显示,2023年,基于AI的深度伪造(Deepfake)欺诈暴增3000%。

①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的兴起

深度伪造技术,简称“Deepfake”,是利用AI算法,特别是深度学习模型来生成虚假的视频、音频或图像。这项技术的出现最初是为了艺术创作和娱乐产业,但随着其技术不断成熟,Deepfake也开始被不法分子利用,制造出栩栩如生的假视频。这些假视频中的人物看起来和现实中的人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连声音、语气和表情都能高度模拟,足以以假乱真。

近期,一些名人、政治人物甚至普通市民的身份被深度伪造技术滥用,恶意传播虚假信息。这些伪造的视频可能会误导选民、影响公共舆论,甚至在一些敏感事件中引发社会恐慌和不信任。例如,某些假视频被用来诋毁政客,或者制造虚假的丑闻,导致公众对某些政治事件产生误解。

②领域渗透:医疗、金融、学术无一幸免

医疗:2024年底,一段“知名医学专家带货保健品”的虚假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后经证实为AI合成,导致涉事专家名誉受损,并引发公众对医疗权威的信任危机。

金融:当前金融诈骗已深度结合AI技术,衍生多种骗局,如AI换脸冒充亲友诈骗,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冒充亲友身份,以“紧急求助”为由诱导转账,老年群体因辨识力弱成为主要目标。又如伪造“未来货币”“高收益”交易平台,通过操控市场人为制造暴涨暴跌,收割投资者本金。

学术:瑞典布罗斯大学学院发现,谷歌学术平台上大量论文疑似由AI生成,内容逻辑混乱、数据失真,严重威胁学术诚信。

③国际局势的“隐形武器”

AI造假技术已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新工具。例如,俄乌冲突期间,被曝利用AI生成虚假战场视频,渲染敌方暴行或夸大己方战果,以操控国际舆论。

2、AI造假带来的社会隐患

①破坏社会信任

信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之间的互动,都依赖于信任的建立。然而,AI造假的泛滥正在逐步侵蚀这一信任基础。人们开始对网络上看到的图片、视频和新闻产生怀疑,甚至对现实中的互动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的蔓延可能会导致社会分裂,进而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与社会秩序。

②加剧信息不对称

AI技术的滥用不仅使得虚假信息更加真实,而且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他们很难通过传统的媒介手段辨别信息的真伪。而在一些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领域,AI生成的虚假信息更容易被有心人利用,操控舆论,扰乱决策,甚至影响国际关系和全球经济的稳定。

③法律监管滞后

当前,关于AI技术的法律监管尚未完善。虽然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但总体上,法律在应对AI造假问题上显得滞后。AI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如何在保障创新的同时,防止其被恶意利用,是全球面临的一大难题。

3、应对AI造假危机的策略与建议

①强化AI技术的伦理规范

随着AI技术的普及,伦理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各国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应加强对AI伦理的研究和规范,确保AI技术的使用不偏离社会责任。特别是在图像、视频、声音等领域,应该制定严格的使用规范,防止AI技术被用于不道德的目的。

②提高公众的AI辨识能力

为了应对AI造假带来的挑战,公众的AI辨识能力亟待提高。通过开展AI识别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大众对虚假信息的敏感度,帮助他们识别和抵制AI造假内容。此外,各大社交平台和新闻媒体也应加大对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利用AI技术进行反向辨识,及时剔除虚假内容。

③加强跨国合作,建立全球监管框架

AI技术的应用无国界,因此应对AI造假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各国应加强合作,制定全球性的AI技术监管框架,确保技术的发展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尤其是针对跨国互联网平台,应推动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制定统一的法规和标准,确保AI技术不会被滥用。

④推动技术创新,开发防假技术

除了对AI造假技术进行管控,我们还应该鼓励开发AI防伪技术。通过人工智能本身的技术创新,研发出更加先进的检测工具,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识别出AI生成的虚假内容。这样,我们不仅能利用AI技术的优势,更能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应对虚假内容的挑战。

4、结语

AI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新的风险与挑战。面对AI造假危机,我们需要在保持技术创新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些潜在的威胁。只有通过加强伦理规范、提高公众意识、推动国际合作以及技术创新,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驾驭AI技术,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其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正面价值,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其中,保持警惕,保护社会的诚信与信任。

作者:赵璐

单位:中国移动研究院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2218.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18日 下午1:01
下一篇 2025年4月18日 下午1:01

相关推荐

  • 在还没有导航的古代,人们是如何辨别方向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充满智慧的古代人民就已经发现了磁石具有指极性。于是他们利用磁石的指极性发明了司南,《鬼谷子》其中写道:"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从典籍的记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司南在古代人出行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司南被人类不断改进,便出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指南针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

    2025年4月13日
    5100
  • 火红的“定时炸弹”?在重庆:微辣是底线,也暗藏危机

    在重庆,微辣是我们的底线!无论是豪华的餐厅酒店,还是在路边的苍蝇小馆,或者是普通人家中,烹饪均离不开干辣椒,想象一下重庆人要是厨房里没有了辣椒,你老婆还不把你耳朵拧脱?!调味料辣椒是重庆饮食的文化内涵,它独特的辛辣味道能为菜肴增添别样的风味。然而,当看似已经干透的红辣椒,一旦被霉菌看上,就可以成为健康的“定时炸弹”——存放不当时,它们有可能被黄曲霉毒素污染。…

    2025年4月25日
    2600
  • 带状疱疹长满一圈就会死人?1个方法预防最有效!

    流言 “蛇盘疮、缠腰龙,爬满一圈要人命” 民间俗称的“蛇盘疮”实际上是医学上讲的带状疱疹,它长在皮肤上,类似水痘,但是个头不大,看起来像是一连串又红又紫的水疱。有人说“带状疱疹长满一圈就会死人”。 流言分析 并非如此。 带状疱疹的发疹特点是沿单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的红斑和簇集性水疱,皮疹一般不会超过躯体中线,更不会长到对侧,所以在临床上几乎看不到带状疱疹沿一…

    2025年2月18日
    17800
  • 牙刷和莲蓬头全是病毒?隐藏在浴室中的“生态系统”

    当我们想到生物多样性时,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辽阔无垠的海洋,或者色彩斑斓的珊瑚礁。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就在我们家中的浴室,竟然也存在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项于2024年10月9日发表在Frontiers上的最新的研究,揭开隐藏在浴室中的微生物世界。 这项新的研究始于一个简单好奇心:我们的家庭环境中究竟生活着哪…

    2025年3月20日
    13500
  • 又到了挖野菜的季节,如何分辨野菜能不能食用?

    “一人一锄挖挖挖”的好时光来了! 但要注意 路边的野菜不能随便挖 当心中毒! 如何分辨野菜能不能食用呢? 一起来学习吧↓ 常见的植物哪些是能吃的野菜? 野菜是指自然演化形成的、未受人为栽培干预的野生植物群落,具有显著生态适应性。我国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现存可食用野生蔬菜资源种类丰富,种类已达1000多种,主要分布于山地、林缘、村落周边及道路沿线等。 典型…

    2025年3月16日
    82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