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我有幸浏览许多古籍,以调查我国古代油气的地理分布。余文仪的《续修台湾府志》中记述诸罗县(今嘉义县)的“火山,在县治东南二十五里,山多石,石隙泉涌,火出水中”,后面八个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此产生了日后有机会一定去调查一下的想法。
2010年5月中旬,在台湾大学召开的海峡两岸天然气地球化学研讨会上,我认识了台湾大学地球科学系傅庆州博士。交谈中谈及“石隙泉涌,火出水中”的记载后,他曾安排我们一同调查参观“水火同源”。
“水火同源”又名“水火洞”,在台湾地区台南县白河镇关仔岭枕头山麓西南侧。该地风光明媚,水石相错,火出水中,源源不断,水中有火,火中有水,水不淹火,火不干水,喷泉冒火,泉滚如沸,壮为雄特,蔚为奇观。这是世界上罕见的绝妙景观。从康熙四十年(1701年),福建高僧参彻发现至今,已持续320多年了。
“水火同源”悬立在一个高约2米的直立五棱锤把状的砂岩洞穴中,锤把底及水池面,其水面上高40厘米左右是真正的“水火同源”景观:涌泉水与火并存,水不成片,线云状火焰突水漂燃而出。“把”的上部和五棱锤右下壁区为纯火燃区,推测由纯气燃烧所致。据傅庆州博士介绍,六重溪断层通过此处,火的燃烧是从左至右推延。只有涌水量与出气量配搭组合得当,才能保持“水火同源”的“水中有火,火中有水,水不淹火,火不干水”的水火平衡的壮观。倘若气量大而水量少则不能“火不干水”,而是火则干水使其成水蒸气,则气燃为“长明火”了。
台湾“水火同源”洞穴仅四分之一为燃火区,说明目前燃火强度比以往减弱了,推测燃烧强度最大时的主着火核心在洞穴中轴线上,熊熊之火遍及全洞时间较长,由热力导致沿主火流两侧砂岩崩塌,形成几乎对称的洞穴。
以往认为“水火同源”不熄的“神火”,是“火神”显身,故在水火洞上方摆立有佛像牌位,并在附近建起火山庙(现称碧云寺)。在“水火同源”景观旁的墙上还刻有神话碑文:“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一条火龙和一只水虎因意见不合而起争执,想用打架解决胜负,却两败俱伤,最后火龙化为火,水虎化为泉,变成了如今水火同源的景象”。
实际上,“水火同源”是广布台湾西部地下第三系含煤地层生成的天然气,沿断裂上升到地面燃烧的活气苗,是勘探天然气田的好标志。20世纪上叶,在六重溪附近发现了六重溪气田、牛山气田和冻子脚凝析气田。1973年,牛山气田产气2000万立方米。这说明“水火同源”地腹天然气资源蕴藏丰富,使得“水火同源”的长明灯320多年久久不息。
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大沙漠中的达瓦扎天然气坑也被称为“地狱之门”,是直径约70米、深30米的圆形天然气坑。坑内温度超过1000℃。火坑的形成是源于天然气开采事故。1971年,苏联地质勘探专家在该区进行天然气勘探时,意外钻遇地下洞穴,导致地表地层坍塌,形成大坑。为防止有毒气体外泄,科学家点燃了泄漏的天然气,认为天然气燃烧殆尽后火便会自动熄灭,但没有料到大火持续燃烧至今。在坑内还可见当时因事故倒塌的钻井设备。该区天然气可能赋存于古近系砂岩中,初步估算50多年来燃烧损失的天然气超过1000亿立方米,烧掉了一个大气田的储量。
作者:戴金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4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