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到视频,由AI生成的内容是怎么被识别出来的?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生成的文章、图片和视频作品越来越多,比如我们在刷短视频时,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提示:内容疑似AI生成。每次看到这,有人难免产生疑问,平台是怎么识别出来的?肉眼看到的明明是真人啊,为啥怀疑是AI作品呢?

AI生文

一般情况下,单纯由AI生成的文章可能较难被直接识别出来。然而,AI生成的文字往往在语言表达和逻辑结构上展现出一种模式化的特征,一旦大量复制此类内容,或是作品的语言风格、结构等与AI生成的典型模式高度吻合,就有可能被识别出来。

西湖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国际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知名专家张岳表示,机器的思考偏向“统计性”,而人类的思考里除了“统计性”,还有“因果性”。人类能从经验中提炼因果逻辑,而AI缺乏这种认知深度。具体体现在当遇到困难,人类会反思,但这种能力大模型尚不具备。

以写文章为例,AI的写法是学习现有的数据,从中挑选最“安全”的词,也就是按照概率高低来选词,这和人类写作的创造性有本质区别。例如在“我吃了一顿……”这个句式中,机器往往会在“吃”这一动词后使用搭配概率较高的“饭”,但人类可能会说:“我吃了一顿美味。”

再比如,只学过三位算数的AI并不能保证四位算数的准确率。或者,生成文本时,若遇到训练数据外的场景,AI可能编造出看似合理实则虚构的“幻觉内容”,杜撰出一篇不存在的论文。这样的“致命伤”导致AI在虚拟世界的“聪明”和在物理世界的“笨拙”形成了鲜明对比。

还有一些反作弊手段,比如某些学校或考试机构,通过查重系统等来检测作文是否存在抄袭或大量使用AI生成的情况,如果作文与已有大量文本相似度较高,就可能被判定为违规。某些作文中出现大量过于流畅、缺乏个性的语句,或者逻辑过于规整而缺乏真实思考的痕迹等,都可能引起怀疑。

AI生图

早期,AI生图的技术并不完美,经常会留下操纵迹象。信也科技算法科学家吕强表示,通过肉眼分辨图片是否为合成,可以重点观察图片中的细节,例如观察图片中的手指数量是否正常、眼神是否怪异、发丝看起来是否真实等,如果一个眼睛看前、一个眼睛看左就有问题。另外,生成的照片通常在光影上存在瑕疵,并缺乏照片基本参数,例如曝光等。但随着AI的进步,这种观察变得困难。

不过,研发这些AI图片检测软件的工作人员尤其注意到,如果要辨别一张人像的真伪,通过分析图像中人物的眼睛细节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人类的眼睛构造非常复杂,在光的折射下,人眼的反射角度、瞳孔的变化都会有很多细节的不同。现在的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从一段真实视频中的人物眼睛反射的“镜中像”,来分析人物所处环境甚至看到人物对面站着的人脸等细节。但目前“AI生成”的图片中,人像的眼睛是不可能保存这样的细节的,简单地说,看一张“AI生成”人像的眼球瞳孔的形状就可以一眼辨别真伪,因为真实的照片中人眼瞳孔形状通常是规则的圆形或者椭圆形,而AI照片中瞳孔形状大多是不规则的。

吕强指出,一种更高效的方法是采用AI对抗AI。通过AI识别,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包括真图和假图的训练数据集,再利用大模型学习两类图片的不同特征,例如用AI学习图片曝光细节,“一张很灰暗的图片出现了一张整体偏白的人脸,这张图片可能就是经过人脸替换的。但有些人对光线不敏感,人眼可能就识别不出来。”当大模型拥有了各类细节的识别能力后,“把这些能力汇总起来,就构成了一个真假图片的辨别矩阵,然后对矩阵结果打分,最终给出来一个真假图片的评判结果。”不过,他也表示,利用AI识别生成图片,算法复杂度并非难点,挑战在数据:一是可能没有那么多假样本,二是要想让假样本覆盖到很多领域也有挑战。

AI生视频

目前,大多数视频都可以用AI生成,只不过这里很让人头疼的当属“换脸”视频,令人防不胜防,特别是对那些不太了解AI的人,一骗一个准儿,事后还要摇着脑袋说,这肯定不是AI。

事实上,AI 伪造视频所用的技术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术界就开始了面部替换和图像生成相关技术的研究。2014 年,伊恩·古德费洛(Ian Goodfellow)提出了生成对抗网络(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使得计算机可以生成更为逼真且高质量的图像。随着相关技术不断进步,AI不仅生成的视频分辨率更高、面部表情同步更自然,而且所需的数据更少、训练时间更短。

那么如何识别和检测一段视频的真伪呢?最简单的方法还是我们的“经验判断”——即用肉眼仔细分辨,还是能看出视频中人物的一些异常,比如面部表情的扭曲或眼神的不自然、眨眼次数过少、人物面部边缘模糊或者与背景的过渡明显不自然,甚至是人脸的光影效果与周围环境的光线情况不符等。

另外,在视频通话时,如果你无法分辨眼前与你视频通话的人是真是假,可以要求对方用手指按一按自己脸颊或鼻翼,因为目前已知的人脸仿冒技术,还不能仿冒人脸在受到外部压力时产生的变形,如果变形明显不正常,就可以判定对方是“换脸人”。或者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安装相关的“打假”软件,来检测视频的对方皮肤的颜色是否会随正常的人类心跳频率保持一致地有规律变化。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招数都不好用了,因为这些异常可能会随着技术本身的不断提升变得越来越“正常”,我们已经不能完全相信自己的肉眼判断了。

在国内,有些企业将特定信息嵌入到多模态的数字载体中,支持图像、视频、音频、文本等多模态数字载体,可以隐蔽嵌入水印信息,不影响原始内容质量和用户感知,同时抵御攻击,以免被删除或修改。这类技术应用到软件中,那么识别AI视频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尽管当前的技术大幅提高了对AI生成文本识别的准确性,但张岳坦言,不久的将来,AI可能会发展出“反侦察”技术,从而提高内容识别难度,人与机器之间这种“矛”与“盾”的攻防角色会不断互换、演进。

令人担忧的是,当人类吸收的语料中越来越多混杂入AI生成内容,人类的语言会不会越来越接近AI?张岳表示,随着互联网上AI生成内容的不断增加,一批与AI相伴而生的年轻人可能会逐步学习AI的表达风格。但人类的表达始终具有“因果性”,目前与AI还存在本质区别。而未来,AI可能学会像人一样思考,届时识别难度可能更高。

编辑:晴晨本文综合整理自文汇报、潮新闻、羊城晚报、澎湃新闻等本文封面图及文内图片均由即梦AI生成。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4840.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12日 下午1:02
下一篇 2025年5月12日 下午1:02

相关推荐

  • 名字里有熊又有猫,大熊猫究竟是熊还是猫?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迎来客流高峰。大熊猫或悠闲啃食竹子,或互相打闹嬉戏,引得游客纷纷拍照。被大熊猫“萌到”的同时,也有不少人产生好奇:大熊猫究竟是熊还是猫? 大熊猫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中国,分布…

    2025年5月11日
    1000
  • 这些动物冬眠时,咋不口渴呢?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苏澄宇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编者按:为了解前沿科技动态,科普中国前沿科技项目推出“带你读懂科学顶刊”系列文章,精选权威期刊的优秀论文,第一时间用通俗语言进行解读。让我们透过顶刊之窗,拓宽科学视野,享受科学乐趣。 北美的草原上,十三条纹地松鼠正沉睡在地下。 沉睡的十三条纹地松鼠 (图片来源:Courtesy of the Gracheva…

    2024年12月18日
    35900
  • 地暖、壁炉、被中香炉……寒冷的冬天古人竟然这样过

    面对凛冽寒冬,作为21世纪的我们,当然是选择打开空调,打开暖气,然后躲进热乎乎的被窝享受着高温带来的惬意了。而在没有空调和暖气的古代,冬季取暖无疑是一件大事。有条件的人家,多使用人工烧成的木炭取暖,穷人家里,就只能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了。当然,不同时期不同条件的古人取暖方式都不尽相同。 火塘 从半坡、姜寨等遗址发掘来看,距今4600年前的仰韶文化…

    2024年12月18日
    25100
  • 警惕前方“隐形碳水炸弹”!这些蔬菜会让你越吃越胖?

    审核专家:王学江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 多吃蔬菜就能保持健康、减肥瘦身?实际上,有一种“淀粉类蔬菜”可以说是“隐形碳水炸弹”,若误将其当作普通蔬菜大量食用,或叠加在米饭、馒头之上,极易导致热量超标,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长胖。 图为哈佛大学学者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研究指出,淀粉类蔬菜可能是让人体重悄然上升的“隐形黑手”。 淀粉类蔬菜有哪些? 淀粉类蔬菜…

    2025年4月22日
    4600
  • 齁甜粘牙还糊嘴,这种“科技青团”到底谁在吃啊?

    又到了一年中青团上市的日子! 世界上的人大抵可以分为两种:爱吃青团的和不爱吃青团的。前者对青团的皮、馅儿、店家、品牌如数家珍,后者嗤之以鼻,“买过买过,就是一盒齁甜团子,腻到喉咙失水”。 青团爱好者惊呼:这不是真青团!这是“科技青团”!当然非常难吃! 图丨小红书 看了看社交媒体,网友们说的“科技青团”,大概是工厂生产、常温储存、保质期较长(专门用来骗北方人)…

    2025年4月9日
    62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