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暖、壁炉、被中香炉……寒冷的冬天古人竟然这样过

面对凛冽寒冬,作为21世纪的我们,当然是选择打开空调,打开暖气,然后躲进热乎乎的被窝享受着高温带来的惬意了。
而在没有空调和暖气的古代,冬季取暖无疑是一件大事。有条件的人家,多使用人工烧成的木炭取暖,穷人家里,就只能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了。当然,不同时期不同条件的古人取暖方式都不尽相同。

火塘

从半坡、姜寨等遗址发掘来看,距今4600年前的仰韶文化姜寨遗址的先民们,就把点燃的火堆转移到了屋内。堂屋里掘一浅坑,谓之火塘,置柴或炭以燃之。这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自门口吹入的寒风。

火炕与“地暖”

早在魏晋时期,东北就已有用“火炕取暖”的记载,这是一种北方常见的床榻形式,即用土坯或砖头砌成的一种床,底下有洞,可以生火取暖。在清代的皇宫,上至皇帝、皇后,下至宫女、太监,凡是居室,都有炕床。

清朝定都北京后,将白山黑水间的“火炕取暖”发展为紫禁城的“火地取暖”。工匠在宫殿下面铺设地下火道,上铺方砖,然后在住室外的隐蔽处,设置添燃料和清理灰烬的岀口,以及引风助燃的通风口,最后在殿外一人多深的坑洞(即灶口)烧炭,火将方砖地烤热,不但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热力弥漫于内室实现地暖的功能,而且没有烟灰和粉尘污染。不过方砖地下面的火窖,烧的全是优质的木炭,整整一个冬季,耗费极大,非一般人家可以承受。

壁炉和火墙

你敢相信,秦朝就已经有了壁炉的存在吗?据《秦宫廷文化》介绍,考古工作者们在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了三座壁炉,似为供取暖用的设备。研究者认为,这应是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先进的方式。壁炉采暖可以克服火塘取暖的弊病。
秦长乐宫遗址还曾发现火墙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用来取暖。

温室与椒房

汉代有宫殿名叫温室殿,《汉书·孔光传》晋灼注书:“长乐宫中有温室殿。”温室殿是皇帝冬天居住的暖殿,殿内有各种防寒保温的特殊设备。

在汉代,还有一种温室是用于种植蔬菜的。当时有一种韭菜叫温韭,是主要蔬菜之一。所谓温韭,即以温室技术培育的韭菜。汉代长安专为宫廷中设有蔬菜温室,“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

在古代,花椒也是冬季取暖的主要用品。《西京杂记》记载说: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汉代更有宫殿名为椒房殿,李善引《三辅黄图》注:“长乐宫有椒房殿”,此殿在高帝时为皇后的殿室。另有一处在未央宫,位于前殿之北。由于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宫殿,故“椒房”就成为皇后的代称。这样的取暖方式习惯也一直沿袭到了隋唐时期。

被中香炉

还有一种银质香囊在唐代是只有贵族才可使用的稀罕之物。它有着一个特殊的名字“被中香炉”。

被中香炉的球体构造十分精巧,外部以铜制镂空金属包裹,内部由几个轴心线相互垂直的金属环构成,中央轴心处有一个放置香料的香盂。想要使一个具有一定重量的物体不至于倾斜翻倒,最佳的方法就是采用支点悬挂法。被中香炉正是采用了这一方法,将香盂悬挂在两边各有一个轴孔的内持平环中,当内持平环呈水平位置时,香盂因自身重量便不会左右倾斜翻倒。
但前后的翻倒无法避免,所以在内持平环的轴向上再做一个更大的持平环,套在外面,将悬挂香盂的内持平环悬挂在外持平环上,并使两环的轴孔正好垂直,轴心线的夹角为90度。就这样中心随重心作用,任凭它如何旋转,点燃香料的容器始终不会翻倒,不用担心点燃的香料溅出,即使放进被窝中也同样安全。“被中香炉”的名字便由此传开。

除此之外,还有在影视剧中常常会见到的火盆、手炉等也是我国古代用来取暖的主要工具......

这些属于古人的智慧结晶,或许流传千年万年延续到了现在,或许已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但留给后人的文化瑰宝,无一不在述说的他们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力。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4844.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4年12月18日 上午9:16
下一篇 2024年12月18日 上午9:16

相关推荐

  • 冬季总是“被电到”?轻松几招帮你远离静电!

    冬季来临 你是否经常遭遇突如其来的“电击”? 这其实是静电在作怪! 本期内容 科博士将为你揭秘静电的成因 带你学习如何远离静电的困扰 物质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内部包含大量的正负电荷。通常情况下,这些正负电荷是处于平衡状态的,使得物体整体不带电。然而,由于不同物体的电子活跃程度存在差异,就可能导致电荷的不平衡现象。 以我们日常穿脱衣物为例,身体原本处于正负电荷平…

    2024年12月20日
    6000
  • “精卫填海”的神话成为现实?且看海上造陆如何“无中生有”

    在荷兰,有一句俗语叫“上帝创造了世界,荷兰人创造了荷兰”。这句话生动体现了荷兰的国土特点: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都是填海而来。 荷兰国土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不到 3.4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海南岛的面积),而且有三分之一的陆地在海平面以下。面对国土面积受限和洪水威胁的双重挑战,荷兰人早在十三世纪就开始了填海造陆工程,堪称这一领域的祖师爷。 图源:地球…

    2024年12月30日
    3900
  • 煤炭,如何完成从“黑”到“白”的华丽转型?

    编者按:千万IP创科普,共筑科技强国梦。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与人民网联合策划推出“见证科技之路”主题报道,聚焦国家科技战略政策、重要科技奖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访调研,推出一批生动鲜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在全球环境危机…

    2024年12月15日
    7600
  • 过去千年,中国有多少森林和草地“失踪”了?

    历史时期森林和草地覆被变化既是量化研究生态环境变化过程的关键性指标,也是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模拟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评估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然而,中国历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重建工作发展还极不均衡。大量重建成果集中在耕地方面,而森林和草地等覆被的历史演变研究仍以定性为主,定量重建目前也仅限于过去300年时段,少量涉及更长时段的量化研究多基于经验估算或简单的线性…

    2025年1月7日
    2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