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识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猴痘病毒分为分支I型和分支Ⅱ型。传染源包括猴痘患者及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
(图源:青岛西海岸新区疾控)
猴痘的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脑炎和角膜感染等。
(图源:网页)
2.猴痘的双重身份
(1)“夺走美丽”的隐形凶手
皮疹为最常见的症状,猴痘患者在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等。
(图源:邵阳市疾控中心)
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一旦与猴痘沾边,亲妈见了都不一定能认出来!
(图源:沂源县疾控)
(2)“谋害性命”的致命杀手
猴痘大部分预后良好,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对于年幼儿童、孕妇以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CD4细胞计数低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等),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重症或死亡。现有数据表明,猴痘病毒分支Ⅰb变异株感染后引起的症状可能比分支Ⅱ型更加严重,出现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更高。
3.与猴痘的“邂逅”
猴痘可发生从动物-人-人的传播。动物-人之间的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参与和受感染动物有关的狩猎、剥皮、烹饪或吃肉等活动),或者被受感染的动物咬伤或抓伤。人-人之间主要通过与猴痘患者密切接触传播,包括性行为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母婴传播、接触患者的衣服或餐具等受污染的物品等多种传播方式。
(图源:网页)
4.对猴痘说再见
如果出现猴痘疑似症状,应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但需注意避免传染给他人。
(1)立即进行自我隔离:
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尤其孕妇、儿童、免疫低下者)。
前往医院途中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着长衣长裤,确保遮住所有损伤皮肤,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就诊时如实告知症状和暴露史(如接触猴痘患者、男男性行为者、近期非洲旅行史等)。
部分医院可能要求指定发热门诊或传染病科就诊,避免直接进入普通诊室。
如果确诊感染猴痘病毒
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应单人单间居住;避免与他人发生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使用单独的餐具、毛巾、床上用品等;做好患者接触物品和家庭环境的清洁消毒。
(图源:网页)
5.拒绝猴痘的“邀约”
增强防护意识
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了解猴痘防控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高危行为,降低传播风险。日常生活中不接触野生或者来历不明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
前往猴痘流行地区,应提前了解目的地猴痘疫情情况,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与当地野生动物接触,避免与猴痘患者或有可疑症状者密切接触;遵守国家出入境管理相关规定,配合做好出入境检疫检测。
(图源:龙华疾控)
入境人员要配合做好卫生检疫,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归国人员要做好健康监测。
疫苗接种
由于存在交叉免疫,接种天花疫苗预防猴痘的效果约为85%。目前,国外已有4款猴痘疫苗获批用于预防猴痘感染,我国目前尚无获批上市的猴痘疫苗。
(图源:上海生物)
注意个人卫生
猴痘病毒为DNA病毒,耐干燥,在衣被等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且病毒可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日常生活中应做好手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洗手,避免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
(图源:网页)
然而,对于猴痘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忧,只要我们科学防护,一定能hold住它!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