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5日是全国无幽日,这里的“幽”是指幽门螺旋杆菌。当夜幕降临,你大快朵颐地撸串,或是与好友分享香甜的奶茶时,一个肉眼不可见的“隐形房客”可能正悄然潜入你的胃部,它就是幽门螺旋杆菌。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01 幽门螺旋杆菌如何在你的胃中“定居”?它的小档案了解一下
外貌:形状宛如螺旋钻头
住址:人的胃部胃酸浓度堪比柠檬汁,它却能在此处扎根、繁殖。原来,胃部温度恒定,胃黏膜上皮细胞能持续为其供给养分,而它藏身于胃壁褶皱之中,还能巧妙地躲避免疫细胞的追杀,胃部对它而言,简直是绝佳的“天然培养皿”。
家族:幽门螺旋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本领:(1)分泌尿素酶,分解胃内的尿素,产生氨和二氧化碳,在自身周围构建起碱性微环境,以此抵御pH值低至1.5-2的胃酸侵蚀。(2)其独特的螺旋形结构,搭配鞭毛的运动能力,使其能够轻松穿透胃黏膜的黏液屏障,再借助黏附素分子,精准地与胃黏膜上皮细胞特异性结合,从而实现长期“定居”。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据统计,全球约50%的人口携带这种细菌,在发展中国家,感染率更是超过80% 。在我国,20-30岁人群的感染率约为30%,这与我们的饮食习惯、共餐文化紧密相关。那么,到底哪些行为会到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风险呢?
02 感染风险:哪些行为在 “引菌入室”?
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主要通过粪-口和口-口途径,因此,以下家庭生活中的行为都可能成为传播的渠道:
♦共用餐具
♦用嘴咀嚼食物喂食婴幼儿
♦情侣之间接吻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研究表明,与感染者共同用餐三个月后,其他家庭成员的感染概率可高达89%。
此外,生活中还有与传播幽门螺旋杆菌关系密切的高风险行为,如:
♦频繁食用高盐腌制食品,如腊肉、泡菜;
♦长期依赖外卖,尤其是那些餐具消毒不达标的外卖;
♦饮用未经煮沸的井水或河水等。
同时,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像布洛芬等,会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为幽门螺旋杆菌的定植创造可乘之机。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如果不幸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会有什么症状呢?
03 沉默的威胁:隐匿症状与潜在危机
大约 70% 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但细菌在胃内持续活动,会造成渐进性的损伤。
◐感染早期,一些症状容易被忽视,比如餐后1-2小时出现的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感、反复打嗝,以及因细菌代谢产生挥发性硫化物而导致的口臭。
◐随着病情发展,10%-20%的感染者会发展为消化性溃疡,此时会有规律的上腹部疼痛,可能出现黑便、呕血,或是呕吐物呈咖啡渣样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还有1%-3%的长期感染者,可能会经历“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病理演变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78%的胃癌病例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而及时进行根除治疗,能将胃癌风险降低50%。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精准打击:科学诊断与有效治疗策略
尿素呼气试验(UBT)是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 “金标准”。患者只需口服含有 ¹13C 或 ¹14C 标记的尿素试剂,随后检测两次间隔30分钟呼气中同位素标记的二氧化碳的差别,就能判断是否感染,检测过程仅需10分钟,准确率超过95%。对于出现体重下降、贫血等报警症状的患者,建议结合胃镜检查以及胃黏膜活检,以便更全面、准确地诊断病情。在治疗方面,要根据个人情况,遵照医嘱执行。
预防之道:年轻人的护胃 “仪式感”
家庭防控
感染者应使用独立餐具,直至根除成功,餐具需要清洁后保持干燥;坚决避免用嘴咀嚼食物喂食婴幼儿,从家庭内部切断传播途径。
聚餐新时尚
聚餐时,主动使用公筷、实行分餐制,这不仅是健康之举,更是关爱他人的体现。研究证实,使用公筷能使唾液传播风险降低80%。不妨随身携带便携式餐具包,让健康饮食成为社交新潮流。
外卖选择
减少腌制、烧烤类食品的摄入,多选择富含营养且能抑制细菌活性的食物,如西蓝花、酸奶等。日常饮食中,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含有多酚的绿茶,以及富含黄酮类的蓝莓等新鲜果蔬,同时减少高盐、加工肉类及精制碳水的摄入。
定期体检
将“幽门筛查”纳入年度体检项目,其费用并不高,甚至比有些奶茶还便宜,却能为胃部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自测指南:你的胃是否安全?
可通过以下简易风险评估初步判断感染可能性,若符合以下≥3 项,建议及时进行医学检测:
· 每月参与未使用公筷的聚餐≥4 次;
· 直系亲属有胃癌病史;
· 长期存在不明原因的口臭,或餐后腹胀;
· 日常依赖外卖,且偏好高盐、高辣饮食;
· 伴侣已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居家时,还可通过“舌苔氨味试验”辅助观察:晨起后,用无菌棉签轻刮舌苔,密封在透明袋中,1 小时后若闻到明显类似尿液气味的氨味,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的代谢活动有关,但此举需进一步确诊。
胃不仅是消化食物的器官,更是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开启科学护胃之旅,让“无幽”成为对自己和家人最贴心、最温暖的守护承诺。
作者:九一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刘正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策划:翟国庆
出品:科普中国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