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坏胆固醇”更危险?290万人研究发现:这个指标让心血管风险飙升

2025年4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刊发的一项涉及我国30个省份近290万名体检人群的数据显示,我们国人的身体里的脂蛋白(a)含量明显较高,而且脂蛋白(a)水平升高和血管里悄悄形成的动脉硬化有很大关系。

提到心血管健康,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可能是“坏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这些常见的体检指标。然而,最新一项涉及近290万人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指标,其对心血管风险的推动作用可能超过“坏胆固醇”!

比“坏胆固醇”更危险?290万人研究发现:这个指标让心血管风险飙升

健康时报图

这个指标让心血管风险飙升

2025年4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刊发的一项涉及我国30个省份近290万名体检人群的数据显示,我们国人的身体里的脂蛋白(a)含量明显较高,而且脂蛋白(a)水平升高和血管里悄悄形成的动脉硬化有很大关系

111.png

研究发现,在这些体检人群中,脂蛋白(a)超过30毫克/分升和50毫克/分升的人分别占了18.67%和8.41%。

此外,女性、老年人,还有那些有高血压、高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心肾代谢风险因素的人,他们的脂蛋白(a)水平高。

更为重要的发现是,脂蛋白(a)水平升高和脖子、大脑、心脏部位的血管悄悄形成的动脉硬化有很明显的关联

数据显示,与脂蛋白(a)≤30毫克/分升的人相比,脂蛋白(a)在30~50毫克/分升之间的人患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颈动脉斑块、亚临床脑梗死和冠状动脉钙化的风险分别增加11%、15%、9%和11%;而脂蛋白(a)>50毫克/分升的人,患这些疾病的风险则分别增加15%、32%、10%和19%。

研究还发现,从地域来看,相比其他地区,天津、吉林、四川、北京、云南和黑龙江这些地方的脂蛋白(a)水平超过30毫克/分升和50毫克/分升的人群占比更高

为什么说这个指标是“心血管杀手”?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医学检验中心医生李素彦2024年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解释,脂蛋白(a)主要由肝脏合成,是一种富含胆固醇的特殊大分子脂蛋白,属于血脂中的“坏分子”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医师薛雁2023年在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公号刊文解释,脂蛋白(a)和我们熟悉的“坏胆固醇”(LDL)是“兄弟”关系,都富含胆固醇。胆固醇是形成动脉斑块的原料,斑块越多,越容易出现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简单来说,就像水管经过“风吹日晒”变硬、变脆,很容易破裂。

这些脂蛋白会折叠成各种形状,包裹着胆固醇和脂肪类物质,附着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变硬),经过多年的潜伏,最终来一次爆发,引起中风、心肌梗死等。

还有研究发现,脂蛋白(a)可能会与血小板表面的受体结合,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体内形成血栓在临床上是非常凶险的!

那么,脂蛋白(a)多少算正常呢?结合我国人群的特点,目前将300毫克/升作为脂蛋白(a)的风险增高值。也就是说,脂蛋白(a)的正常值为<300毫克/升。

比“坏胆固醇”更危险?290万人研究发现:这个指标让心血管风险飙升

健康时报图

这些人需要查一下脂蛋白

既然脂蛋白(a)这么容易被忽视,又这么危险,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其实,揪出这个“小透明”并不难,关键是要提高警惕,主动出击。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医师陈璐鹭2025年4月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指出,如果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家族史,那建议在体检时主动要求检查脂蛋白(a)。

其次,即使没有家族史,如果本身就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比如长期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因素会和脂蛋白(a)“狼狈为奸”,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定期检查脂蛋白(a)也很有必要。

2021年我国《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及临床管理的专家科学建议》指出,以下这些情况,更建议筛查脂蛋白(a)。

(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极高危人群;

(2)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男性<55岁,女性<65岁);

(3)直系亲属血清脂蛋白(a)水平升高>90毫克/分升(200纳摩尔/升);

(4)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其他遗传性血脂异常;

(5)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另外,检查脂蛋白(a)也很方便,和普通的血脂检查一样,只需要抽一点血即可。

比“坏胆固醇”更危险?290万人研究发现:这个指标让心血管风险飙升

健康时报图

降低心血管病风险,做好这些很重要

湖北省潜江市中心医院检验科主任童芳芳2024年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指出,虽然迄今尚缺乏有效降低脂蛋白(a)水平的治疗方法,也无药物获批专用于降低脂蛋白(a),但也不能放任不管,对于脂蛋白(a)升高的患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控制好坏胆固醇

《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及临床管理的专家科学建议》明确提到:通过他汀类药物积极控制坏胆固醇,可以降低由脂蛋白(a)升高所带来的心血管风险。

因此,对于脂蛋白(a)与坏胆固醇水平都高的患者来说,遵医嘱用药降低坏胆固醇水平至关重要。

2. 控制好血压、血糖等

与高血脂一样,高血压、高血糖也都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有高血压、高血糖的人,要积极遵医嘱用药,稳定血压、血糖水平。

比“坏胆固醇”更危险?290万人研究发现:这个指标让心血管风险飙升

健康时报图

3.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辅助降低总体心血管病风险的重要手段,平时应尽量做到: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不熬夜,生活有规律,加强有氧运动,控制好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本文综合自:

①Man S, Zu Y, Yang X, et al. Prevalence of elevated lipoprotein (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in 2.9 million Chinese adul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25.

②2024-04-23安阳市人民医院《【安医科普】脂蛋白(a)升高——容易被忽视的血脂指标》

③2023-11-17健康浙江《这个指标一旦升高,警惕心脑血管疾病!成年人一生至少要检测1次!》

④2025-04-24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血脂报告里的 “隐形杀手”!这个常被忽略的指标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定时炸弹”》

⑤北京心脏学会,李建军,马长生.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及临床管理的专家科学建议[J].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12):10.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1.12.003.

⑥2024-03-15潜江市中心医院订阅号《关于脂蛋白(a)的那些事儿》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692.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19日 下午4:01
下一篇 2025年5月19日 下午4:01

相关推荐

  • 体检发现“缺血灶”“腔梗灶”,是脑梗死吗?|世界卒中日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 时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已成为患者在体检或出现头晕、头痛时的常规检查。拿到影像报告,有些人看到“缺血灶”“腔梗灶”和“多发、散在梗死灶”等字样时,便如临大敌。事实上,“腔梗灶”“缺血灶”只是影像学上的表现,并不等同于脑梗死, 它们被统称为无症状性脑血管病,是头颅影像学上最常见的…

    2025年2月6日
    15100
  • 火红的“定时炸弹”?在重庆:微辣是底线,也暗藏危机

    在重庆,微辣是我们的底线!无论是豪华的餐厅酒店,还是在路边的苍蝇小馆,或者是普通人家中,烹饪均离不开干辣椒,想象一下重庆人要是厨房里没有了辣椒,你老婆还不把你耳朵拧脱?!调味料辣椒是重庆饮食的文化内涵,它独特的辛辣味道能为菜肴增添别样的风味。然而,当看似已经干透的红辣椒,一旦被霉菌看上,就可以成为健康的“定时炸弹”——存放不当时,它们有可能被黄曲霉毒素污染。…

    2025年4月25日
    4000
  • 肾病患者如何科学康复?这份护理指南请收好!

    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和内分泌器官,一旦发生病变,不仅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对于肾病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科学的康复护理同样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进展,促进身体康复。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肾病患者的科学康复护理指南。 一、饮食护理 1.控制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人体必…

    2025年2月14日
    17000
  • 重压之下,肚子变大?赶走“压力肥”的6个魔法→

    深夜赶工狂炫薯片、被甲方虐到怒点三杯奶茶、辅导作业气到啃完一包辣条……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其实这不是你“贪吃”,而是当我们焦虑、暴躁时,身体会释放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它会疯狂暗示你吃高糖高油食物(奶茶、炸鸡、蛋糕),因为这些能快速刺激大脑分泌“快乐素”多巴胺;偷偷关掉你的“饱腹开关”,让你明明吃饱了还想继续塞;把脂肪往肚子上堆,甚至让腰围以每天0.3毫米的…

    2025年3月21日
    10700
  • 刚吃饱就犯困!谁说晕碳不是一种微醺?

    大吃一顿之后,你昏昏欲睡 躺在床上刷手机 发现自己在互联网上被正式确诊为“晕碳” 很好,这是你在互联网确诊的 第10086个症状 那么,“晕碳”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这种身体反应是正常的吗? 什么是“晕碳” “晕碳”,顾名思义即“晕碳水化合物”,它本身并不是一个专业名词,而是指摄入大量碳水之后犯困的现象,也可以被叫做“餐后嗜睡”(PostprandialSom…

    2024年12月26日
    195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