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生”上岗了,我们能信任它吗?

深夜,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的智能终端前,新手妈妈扫描孩子的检查报告,几秒钟后,屏幕上的诊疗建议与半小时前值班医生的诊断完全吻合……

最近,由DeepSeek引发的AI应用热潮席卷医疗领域,智慧医疗话题再度引发热议。日前,北京儿童医院的“AI儿科医生”正式上岗,更是让人们对智慧医疗的认知变得更加具象。

当AI“穿上”白大褂,看病这件事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此前,山东临沂的徐先生将孩子的血检报告上传到DeepSeek,得到的诊断与医生给出的基本吻合。类似的案例,在网络上已经开始频繁出现。

“AI之所以能够精准诊断病症,得益于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李博涵表示,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症状、影像资料等数据进行深度学习,AI能够识别出疾病与各种特征之间的复杂模式和关联,从而为诊断提供依据。

在医学影像分析方面,AI的诊断准确率超乎寻常。前不久,浙江大学推出融合视觉与语言模型的AI病理助手,能在1至3秒内锁定病理图中的癌症病灶,并且在多种癌症的诊断上已取得95%以上的准确性。

智慧医疗带来的不仅是精确诊断,它还具备快速完成病史采集、症状初筛,提升医生接诊效率的能力;能够辅助疑难病诊疗,突破医生记忆局限;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助力医生制定精准治疗计划等。据统计,仅AI分诊系统每年就能为全国三甲医院节省2600万小时的无效候诊时间。

当“AI医生”开始批量上岗,我们该信任它们吗?

“尽管AI在诊断方面表现出色,但误诊的风险依然存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呼吸科副主任韩国敬提醒,AI的运行依赖于准确且规范的信息输入,如果数据存在偏差或者算法存在缺陷,就可能导致误诊。

更关键的是,AI目前无法替代人类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直觉。对于一些复杂病例,医生的经验依旧不可或缺。“AI很擅长处理标准化的医疗数据,却难以捕捉患者一声迟疑的叹息、额角的冷汗等非结构化信息。”韩国敬强调。

研究数据显示,目前AI的误诊率约为2%-5%,主要集中在精神类疾病和复杂慢性病领域。

AI目前所获得的“执医”资格,并不包括独立坐诊能力。“面对‘AI医生’的问诊,我们应该给它一个机会。对于诊断结果,我们不必完全依赖,可以将其跟医生的诊断结果对比,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韩国敬说。

“AI医生”会是很好的医生助手,而非替代者。“AI可以是装在听诊器里的百科全书,但握住听诊器的手,必须带着人类的温度。”李博涵说。

(科普时报记者 陈杰)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7423.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2月25日 下午4:00
下一篇 2025年2月26日 下午4:00

相关推荐

  • 肠子闹海记:哪吒大战息肉精的3000天生死簿

    各位道友!今天带您围观一场惊心动魄的"肠道大劫"——原本安分守己的肠壁细胞,竟被"魔丸"附体化作息肉精,正暗中修炼要渡劫成癌魔!(此处脑补响起《哪吒》主题曲) 第一回:魔童降世潜伏记 您的肠道可比陈塘关热闹,每日车水马龙运送"黄金"。忽有一日,肠壁上冒出几个肉疙瘩,正是被"魔丸"…

    2025年2月20日
    12500
  • 关于这种药,误解太多了

    编者按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有身体疼痛出现,而止痛药本是缓解痛苦的良方,却因诸多误解,常被大众误用或回避。剖析误解、厘清真相,认识到掌握正确止痛药知识,对缓解当下疼痛、做好长期健康管理都至关重要。

    2025年3月18日
    8200
  • B超、MRI和CT检查妇科肿瘤有什么不同?

    作者:梁宇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段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主任医师 在妇科肿瘤的影像学检查中,常用方法主要有三种:B超、MRI和CT,这三种方法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价值。 B超简便易行,实时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没有辐射,很适合女性生殖器官的检查。在实际工作中,B超是妇科疾病领域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图1 原创版权图片…

    2025年3月12日
    14200
  • 甜梦口服液-酣然入梦不是梦

    甜梦口服液—酣然入梦不是梦 近日,频频有患者到门诊咨询一种治疗失眠的药品—甜梦口服液,声称其对于各种失眠症状效果显著,引起门诊药师极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对这个在失眠患者中口口相传使人香甜入梦的“甜梦口服液”一探究竟。 失眠症的概况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问题,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的成年人10%~15%呈慢性化病程。失眠症是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仍然对睡眠…

    2025年3月27日
    8200
  • 总想要“贴贴”?多半是得了皮肤饥渴症

    总是想要跟别人“贴贴”,究竟是咋回事? 有些时候 你是不是突然有种冲动 想要“抱抱” 想要“贴贴“ 这说明啥? 说明你是真的“渴了” 这可能是“拥抱饥渴症” 医学上,“拥抱饥渴症”又称“皮肤饥渴症”,虽然它名字里带了一个“症”,但它并非是一种病,而是人类对身体接触和拥抱的渴望,在长时间缺乏接触后,产生的负面心理、生理反应。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举个简单的例子,…

    2024年12月30日
    155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