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光机 | 电池的“诞生”居然要感谢青蛙?

科学家的重要特质之一,在于他们对异常现象的敏锐洞察力与不懈探索精神。1786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在一次偶然中,使用外科手术刀触碰了一只已解剖青蛙腿上暴露的神经,惊人的一幕发生了:蛙腿瞬间剧烈抽动。这一意外发现激发了伽伐尼的朋友、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的灵感。受此蛙腿实验的启迪,伏打在1800年前成功研制出人类历史上首个电池——伏打电堆。

同年3月20日,伏打向伦敦皇家学会提交了一份详尽描述其发明的手稿。相较于当时的“莱顿瓶”,伏打电堆能够通过连接其两端金属导线持续供电,成为现代电池的先驱。伏打电堆的发明标志着人类首次获得相对稳定的电流源,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推动了电学领域迈入量化研究的崭新阶段。

伽伐尼发现生物电流

1786年,伽伐尼在解剖青蛙的过程中,精确切开其腹部肌肉,细致分离出下肢神经进行研究。在解剖第二只青蛙时,因解剖刀意外触碰旁边工作中的起电机,他观察到青蛙腿部肌肉出现异常抽搐。

伽伐尼对此现象深感好奇,起初误以为青蛙尚未完全死亡。经进一步探究,他明确了起电机、解剖刀与青蛙神经抽搐间的关联,并着手验证空气中电流是否也能引发相同反应。他通过将蛙腿神经一端连接至绝缘金属棒置于屋顶,另一端接地,伽伐尼发现雷雨天时蛙腿同样会抽搐。

随后,他进行了更多实验,将挂有蛙腿神经的黄铜钩搭在铁棍上,无论天气如何,青蛙肌肉均会发生抽搐。最终,伽伐尼使用两种不同金属分别接触死蛙的肌肉与神经并连接,同样观察到肌肉抽搐。

尽管这些现象本该提示他抽搐源于外界电流,但专注于生物电研究的伽伐尼却认为,是青蛙自身的生物电与外界形成回路。他推断电能源自活肌肉,两种不同金属构成了青蛙神经与肌肉间的电路,并将此电命名为“生物电”。

伏打发明人类历史上首个电池

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打在得知相关实验后,深入探索并取得重大突破。1800年,他成功发明了伏打电堆,这一发明能够持续产生电流,从此改变了整个世界。

1799年,伏打在庆祝完45岁生日后,受伽伐尼研究的启发,决定深入研究“生物电”现象。他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种装置:将金属锌环与铜环交替叠放,中间用浸透盐水的纸或呢绒隔开。随着环数的增加,当叠至10个、20个乃至30个时,形成了一个柱状结构,产生了显著的电流,这便是伏打电堆的雏形。

伏打发现,堆叠的层数越多,产生的电流就越强。他通过实验,提出了电位差理论:不同金属接触时,其表面会产生异性电荷,即形成电压。他还总结出了一个金属序列,即电气元素表,其中任意一种金属与序列中其后的金属接触时,前者带正电,后者带负电。这一发现揭示了电压与电流之间的本质联系,使人类对电的认识超越了静电范畴,进入了可控制、可流动的电流时代。

1800年3月20日,伏打正式提出电荷在电线中流动如同水流,由电压高处向低处流动,形成电流,即电势差。他将这一理论撰写成论文《论不同金属材料接触所激发的电》,并寄送给英国皇家学会。

同年11月20日,法国皇帝拿破仑在巴黎亲自召见了伏打,并观看了电堆实验。深受震撼的拿破仑当即下令,要求法国学者成立专门委员会,以进一步研究和推广这一革命性的发明。为推进科学研究,相关部门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实验,并授予伏打6000法郎奖金及荣誉勋章。此外,还发行了以伏打肖像为图案的纪念金币,以表彰其杰出贡献。

科学界的电池研发之路

伏打电堆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界电池研发历程的开启。作为人类历史上首个电池,伏打电堆具有里程碑意义。1836年,英国科学家丹尼尔对伏打电堆进行了革新,采用稀硫酸作为电解液,成功解决了电池极化难题,并创造出了首个能维持稳定电流的锌铜蓄电池。该电池因可充电且重复使用,故得名“蓄电池”。

1887年,英国人赫勒森发明了最早的干电池,其电解液呈糊状,避免了泄漏问题,便于携带,因此迅速得到广泛应用。1890年,爱迪生进一步推动了电池技术的发展,他发明了可充电的铁镍干电池,将电池研发带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干电池家族不断壮大,至今已发展出约100多种类型,包括但不限于锌-锰干电池、碱性锌-锰干电池、锌-氧化银电池以及锂-锰电池等。这些干电池实质上是对伏打电堆的改良,它们用氯化铵糊状物替代了原有的盐水,以石墨棒取代铜板作为正极,而负极则继续采用锌皮。

伏打在其晚年仍强调:“若无伽伐尼的青蛙实验,便无伏打电流。在使用伏打电流时,人们应首先铭记伽伐尼,是他的青蛙实验如同闪电般照亮了我的智慧之路。”

参考来源:科普中国、《少年百科知识》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9692.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上午10:02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上午10:02

相关推荐

  • 去除“口水味”、清洁化妆刷……隐形眼镜护理液还有这些隐藏用法?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尴尬?早晨醒来,发现枕头上留下一滩口水印,还散发着隐隐约约的酸臭味。这种被称为“口水味”的异味,其实是微生物在你枕头上演的一场“生化反应”。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隐形眼镜护理液,竟能成为这场“战役”中的秘密武器。 01、口水味的“罪魁祸首”:细菌碰上有机物 唾液看似无色无味,实则暗藏“异味炸弹”。它的成分包括99%以上的水、黏蛋白、酶类、食物…

    2025年4月21日
    3900
  • 超市里的水果“颜值”普遍高!是加了什么“狠活”吗?

    逛超市的水果区,很容易就会发现琳琅满目的草莓、苹果、橙子、车厘子、砂糖桔、沃柑等等,个个饱满诱人,色彩鲜艳,让人看了就觉得好吃。 然而,网上不少自媒体宣称:这些水果之所以如此漂亮,肯定是用了见不得人的所谓“狠活”。这仿佛在说“只有那些长相不佳的水果,才是纯天然的,吃起来才健康”。但,真的是这样吗? 图源:作者 先说结论:当然不是! 水果“越来越美”主要源于近…

    2025年3月3日
    17300
  • 一颗被开除的“行星”:冥王星到底“招谁惹谁”啦?

    冥王星,作为首个被探测到的柯伊伯带天体,同时也是太阳系内已知的最大矮行星(按体积计),其质量位居第二。其运行轨道大多处于海王星之外,构成物质主要为岩石与冰,质量较轻,仅为月球质量的六分之一,体积为月球的三分之一。 1915年3月19日,美国科研人员利用巡天望远镜捕捉到了冥王星的模糊影像,但当时并未得到准确识别。直至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成功发现…

    2025年3月19日
    9600
  • 在试管中“驯化”蛋白质:酶的定向进化

    生命的存续需要能量,而能量的释放、储存和利用都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这便依赖一类特殊的蛋白质——酶。它们由活细胞合成,在生物体内外极为高效地催化着各种生化反应,并已被广泛应用在食品、药物、饲料等物资的生产中。 如今,这一生命活动的化学引擎,正经历着一场静默的“驯化革命”。 酶。 图片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如同农学家改良作物品种,科学家通过模拟…

    2025年3月14日
    13300
  • 这种水果近期价格“腰斩”!网友:可以每天抱着桶吃了?

    近期正是蓝莓大量上市的季节,全国多地蓝莓价格出现“腰斩”。据央视记者报道,进入 3 月以来,市场中蓝莓的供应量逐步增加,目前蓝莓价格比刚上市时出现明显回落,一盒 125 克的蓝莓,根据规格不同,售价从十元到十几元不等。 最近几年,作为一种营养价值高的水果,蓝莓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边走边抓起一把蓝莓扔到嘴里一咬,体验口口爆浆更…

    2025年4月24日
    31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