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人机器人将走向战场?技术突破引发军事变革

游戏作品中,类人机器人克洛伊缓缓道出“人类有仿生人没有的东西,那就是灵魂”;影视作品中叙述有关类人机器人的科幻故事;现实生活中美国“索菲娅”类人机器人被授予公民身份……

近年来,类人机器人技术突飞猛进,在多个领域走进人类视野,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取决于巧妙绝伦的仿生结构设计和日新月异的驱动控制技术。

那么,当类人机器人与军事作战发生碰撞,它能否引领未来战场?其军事化运用又能否如愿以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类人机器人的军事运用。

类人机器人将走向战场?技术突破引发军事变革

索菲亚机器人,图片来源:Wikipedia

类人机器人发展概况:五脏俱全

所谓类人机器人,也称人形机器人,是指能够模仿人类双腿步行的仿生机器人,它具有一定智能水平,比一般机器人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传感、驱动和控制系统。合理的仿生设计是类人机器人发挥功能作用的基础,当前类人机器人发展可从外观特点、感知能力、分析能力、行动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概括。

从外观特点来看,类人机器人基本具备人类的基本形态,四肢、头部等结构完备。但是,类人机器人目前不具备仿生皮肤,与真人在外观上仍然相去甚远。

从感知能力看,类人机器人已经配置有 RGB-D 摄像头及立体声收音器,可以全面感知并建构周围环境的 3D 模型。在动作感知上,类人机器人配备了位置及力矩传感器,可以精确地获取肢体位置及动作受力信息。目前,类人机器人的感知手段还在进一步发展,激光雷达、红外成像等技术已经陆续在类人机器人上实现,类人机器人的感知能力进一步增强。

从分析能力看,较为成熟的技术可以实现基于现有知识的混合感知,最终使机器人具备符合层次的分析能力,可以自动化完成一些复杂任务。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新一代分析判断技术将应用到类人机器人上,使其具备独立完成更复杂任务的能力。

从行动能力看,可以从类人机器人在灵活,载荷及续航三个方面的能力进行概括。目前,类人机器人的关节都达到了六个自由度以上,部分型号还采用了球形关节结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

在载荷及续航方面,以德国宇航局的 Rollin’Justin 机器人为例,其能够负重 20 千克,以最高 2 米每秒的速度工作 1 小时。同时这一型号还具有最高 12 个自由度的关节。当前,类人机器人在行动能力上已经基本达到人类水平,并且由于其没有体力上的限制,只要电力供应允许可以实现持续工作,在一些以耐力为主的场景下具有远超人类的水平。

当前类人机器人的军事应用:有待开发

早在 2013 年,美军曾对外宣布成功研制“阿特拉斯”类人机器人。据当时公布的资料来看,“阿特拉斯”是由模拟人体结构和外形大小的两条胳膊、两条腿、躯干和头部等组成,其身高 1.88 米,重达 150 千克。

“阿特拉斯”可及时躲开传送带上突然出现的木板,或者从高处跳下稳稳落地,还可以两腿分开从陷阱两边走过,然后跑上楼梯;它在遭到一个重 9 公斤的撞球击中后,仍能以一只脚保持平衡单腿站立。美军希望在 2015 年前在三分之一的地面战斗中使用机器人士兵,然而这一目标至今未能实现,“阿特拉斯”仍然作为一个具有实验性质的计划存在。

类人机器人将走向战场?技术突破引发军事变革

图为“阿特拉斯”正接受动作能力测试(图源波士顿动力)

俄军对类人机器人也高度关注。2015 年,俄罗斯“未来研究基金会”负责人表示,一款能够执行战斗任务的类人机器人将于同年年底前学会奔跑和跨越障碍并完成其他动作。2017 年,俄罗斯安卓技术公司官网开发出一款名为“菲多尔”的类人机器人。“菲多尔”能在特定场景中拿起仪器并操作,精准射击能力使其在军事作战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整体来说,当前世界各国军用类人机器人尚处于概念或实验阶段,并无大规模列装使用,类人机器人的战场潜力有待发掘。

类人机器人的战场潜力:

光明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看,类人机器人在未来战场具有诸多可能的应用。首先,战场环境越来越凸显人类活动的痕迹,诸如城镇、工业区、农场等。这些环境本身就是为人类所设计的,具备人类形态的类人机器人在这些环境中具有显著优势,可以模拟真人利用环境中的各个系统。

从另一方面看,类人机器人的广泛使用将快速推进军队无人化建设。传统的有人装备可以适应类人机器人进行操作,通过无人的类人机器人操作传统有人装备,实际上对装备进行了无人化。这样,拥有庞大传统有人武器的军事力量可以快速摆脱使用有人装备的惯性。同时,由于不需要单独研发无人装备,军队无人化的成本可以极大降低,无人作战规模可以迅速扩大。

综上所述,类人机器人的相关技术指标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但不容忽视的是,类人机器人投入战场使用仍需克服动力和能源、控制和信号、材料和耐用、作战重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类人机器人尚无广泛的军事应用。在日趋复杂的未来战场环境中,类人机器人或将获得更广泛的发挥空间。届时,类人机器人部队走上一线战场,将不再是科幻大片的场景。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6136.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8月24日 下午1:02
下一篇 2025年8月24日 下午1:04

相关推荐

  • 牦牛“排气”太猛,科学家出手!青藏高原减排新招引关注

    提到青藏高原,你脑海里或许会浮现布达拉宫的鎏金屋顶,或是昆仑山脉那绵延千里的雪峰,又或许会想象藏羚羊在可可西里荒原上奔跑的矫健身姿……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片被冰川与草原覆盖的土地,早已悄悄打响了一场关乎地球命运的“降温战”——而这场战争的胜负手,竟然和“放屁”有关。 广袤的青藏高原。图片来源:作者 2025 年 5 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

    2025年7月25日
    8800
  • “热点关联:某明星离婚案引发的法律与道德争议”

    西瓜,这个原产于非洲的古老水果,经过数千年的栽培驯化,如今已成为夏日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角。当现代育种技术与传统农耕智慧相遇,西瓜家族呈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多样性——每一个品种的诞生都承载着人类对完美夏日体验的不懈追求。 面对水果摊上那些琳琅满目的选择,我们究竟该如何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呢?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总有旧瓜替新瓜 瓜味历来都不同…

    2025年7月29日
    9200
  • “黑色黄金”重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千亿市场爆发在即

    2025 年 7 月 22 日,河南工业大学教授、河南省国际合作实验室主任吴海宏在 2025 科普中国说·河南场带来演讲《让汽车“轻装上阵”——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魅力》。 以下是吴海宏的演讲节选: 你有没有见过碳纤维自行车?骑自行车爬坡时,如果是普通自行车,往往会气喘吁吁,但如果是碳纤维自行车,骑起来就会非常轻松,轻盈如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这种差异的奥秘…

    2025年8月2日
    7500
  • 面对内卷与焦虑,年轻人如何破局?梁启超孙女这样说

    2025 年 5 月 30 日,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孙女、中国科学院院士、导弹控制专家梁思礼女儿梁红在 2025 科普中国说 530 科技工作者日特别场“跨越时光的科研接力”带来演讲《星空下的接力:从“科学救国”到“时代强国”的时空对话》,分享三代人的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 以下是梁红的演讲节选: 在“科技工作者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和大家一起分享老一辈科学家攻…

    2025年7月12日
    9400
  • 中国科学家惊人发现:土豆的“妈妈”或为番茄?

    我们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两道菜——醋溜土豆丝和番茄炒蛋,最近被中国科学家扒出了惊天秘密,两道菜的主要食材原料可能是“直系亲属”。 这事儿听着比“冬瓜和西瓜是亲戚”还离谱,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研究员黄三文团队联合中外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硬是给这对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蔬菜,理出了一条清晰的家族血缘线。 …

    2025年8月25日
    25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