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心率40,是猝死前兆还是身体在报警?

有些人天生心跳就比较慢,静息时每分钟可能不到 50 次;也有人血压常年维持在 90/60mmHg 以下,却并不会感到不适;还有人测体温,总是只有 35℃ 多一点。

这类现象常常引来疑问——是不是身体“亚健康”了?会不会意味着潜在疾病?在一些情况下,还可能因为和所谓的“正常值”不一样,而被误判为异常。

事实上,科学研究表明,心率、血压和体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统一标准”,而是受到基因、环境和个体体质等多重因素影响。

天生心率偏低

隐患还是健康的另一种节奏?

当一个人的静息心率低于每分钟 60 次时,医学上会称之为窦性心动过缓,而有一批人由于基因突变,静息心率从小就偏低。意大利研究人员[1]2006 年在《新英格兰杂志》上首次报道了 HCN4 基因突变可导致家族性窦性心动过缓,携带突变的家族成员静息心率为 43~60 次/分,显著低于未携带突变者的 64–81 次/分。

一觉醒来心率40,是猝死前兆还是身体在报警?

参考资料[1]: 家系谱系与心率分布,黑色符号表示携带 HCN4 突变者,白色符号为正常人,图c是心率分布。

一篇发表于《当前心脏病学评论》的关于无症状性心动过缓评估与治疗的综述指出,大多数窦性心动过缓并不需要医疗干预,尤其是年轻人和长期运动的人,他们的心脏更强壮,每次跳动能泵出更多血液,所以哪怕心率低,身体依然能得到充足的供血。[2]

先天性的也是如此。一项发表在《循环》上的研究[3]描述了一个以色列家系,8 名家系成员存在无症状的家族性窦性心动过缓,在长期随访(平均 14±11 年)中,这些成员无心脏骤停或猝死事件,无需起搏器植入。

一觉醒来心率40,是猝死前兆还是身体在报警?

图片丨自己的

但也要注意,如果心跳过慢伴随头晕、乏力、晕厥,或者在年纪较大、伴有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睡眠呼吸暂停的人群中出现,就可能提示潜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2]

低血压体质

因为年龄会有所差异

有些人的血压天生就偏低,但并不一定意味着这是病态,而可能只是一种体质特征。

早在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中就发现,部分健康人群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常年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但并未出现器质性病变或心脑血管并发症。一部持续更新的在线医学参考书《低血压》[4]对低血压进行了系统梳理,成年人静息收缩压低于 90 mmHg 或舒张压低于 60 mmHg 可定义为低血压,但同时也指出,这一定义下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并没有临床症状,因此被称为生理性低血压。

一觉醒来心率40,是猝死前兆还是身体在报警?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从临床观察来看,女性出现体质性低血压的比例更高。一项针对慢性体质性低血压女性的回顾性研究[5]发现,这类人群中晕厥、头晕的报告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但多数症状并不严重,也未导致严重并发症 。换句话说,低血压虽然可能带来一过性的头晕、乏力,但并不等同于健康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血压过低在某些年龄段可能与疾病风险产生交集。比如,一项基于 93 名 55 至 89 岁独立生活老年人的观察性研究[6]指出,在老年人群中,过低的血压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尤其是长期舒张压维持在 80mmHg 以下的群体,其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生率高于血压正常者,具体来说,舒张压每降低 10 毫米汞柱,低于 95 毫米汞柱,就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 4.7 分。

一觉醒来心率40,是猝死前兆还是身体在报警?

参考资料[6]

这提示我们,年轻人和中年人若长期处于无症状低血压状态,大多无需担忧;但若伴随反复发作的不适,或者在老年阶段,就需要结合认知和循环功能一并评估,避免单纯追求“血压越低越好”

体温 35℃ 多一点

也可能是你的正常值

人体的体温其实并不是一个固定的“37℃”,而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动态指标。

基于 2015 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7],我国成人的平均腋下体温约为 36.4℃,并且男性体温整体略高于女性,年轻人群的体温也普遍高于老年人群

在更长的历史尺度上,体温的正常值也在变化。一项研究[8]通过分析美国自工业革命以来超过 15 万人的体温记录发现,过去一个半世纪里,美国人的平均体温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 19 世纪的 37℃ 左右下降到近年的 36.6℃ 以下。这种变化被认为与感染性疾病的减少、居住环境改善以及生活方式转变有关。

这说明,日常体温处于 35℃ 多到 36℃ 多之间都可能是健康范围,而不必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 37℃,所谓“正常体温”其实反映了一个群体健康和环境条件的整体水平,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理指标。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腋下体温常年维持在 35℃ 多,并且没有畏寒、怕冷或反复感染的症状,往往可以理解为个体差异,而不是异常。相反,如果低体温伴随乏力、免疫力下降、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表现,则需要进一步排查潜在疾病。换句话说,体温的参考标准应结合群体平均水平和个体自身情况综合判断,而不应以“低于 37℃ 就是不正常”来简单定义。

一觉醒来心率40,是猝死前兆还是身体在报警?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综上来看,先天的窦性心律过缓、生理性低血压以及个体体温偏低,往往并不意味着疾病本身,而是人体在遗传背景、代谢状态与环境适应上的一种自然差异。只要这些指标稳定存在,并且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通常可以视为个体的生理特征,不必过度担忧

当然,这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仍需注意避免极端环境或过度负荷,例如避免长时间脱水、剧烈运动后突然起身,或者在寒冷条件下缺乏保暖,因为这些情况可能放大心率、血压和体温偏低所带来的风险。

就诊时,也应该主动和医生沟通,避免因与“平均值”的偏离而误判

参考文献

[1]Milanesi R, Baruscotti M, Gnecchi-Ruscone T, et al. Familial sinus bradycardia associated with a mutation in the cardiac pacemaker channel. N Engl J Med. 2006;354(2):151-7.

[2]Çinier G, Haseeb S, Bazoukis G, et al.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symptomatic Bradyarrhythmias. Curr Cardiol Rev. 2021;17(1):60-67.

[3]Nof E, Luria D, Brass D, et al. Point mutation in the HCN4 cardiac ion channel pore affecting synthesis, trafficking, and functional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familial asymptomatic sinus bradycardia. Circulation. 2007;116(5):463-70.

[4]Chen RJ, Sharma S, Bhattacharya PT. Hypotension. [Updated 2025 May 3].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5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99961/

[5]Lagi A, Cencetti S. Syncope in chronic constitutional hypotension: gender-based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in symptomatic women. Gen Int Med Clin Innov. 2016;1(6):1-4.

[6]McLeod KJ. Redefining hypotension in older adults: Implic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age-related cognitive decline. OBM Geriatr. 2023;7(3):1-13.

[7]王超,张晓宇,张磊,等. 中国成人居民正常体温: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03):201-207.

[8]Protsiv M, Ley C, Lankester J, et al. 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life. 2020;9:e49555.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6234.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8月27日 下午1:03
下一篇 2025年8月27日 下午1:04

相关推荐

  • 1个缓解焦虑的小技巧,明星都在用

    2025 年 9 月 1 日,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发展中心负责人果海霞在 2025 科普中国说“开学第一课——探索吧,少年!”带来演讲《不当第一,也能了不起!》。 以下是果海霞的演讲节选: 新学期伊始,许多青少年心中都怀揣着“要更努力、要变得更好”的热忱,这份劲头弥足珍贵。但与此同时,“我要争第一”的念头也萦绕在不少人心中——它有时是推动前行的强大…

    2025年9月21日
    3500
  • 科学家从蜻蜓翅膀中发现超强弹性材料新突破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又强又弹”的材料,我们每天的出行和生活会变得多么麻烦? 轮胎,是支撑汽车高速行驶的“鞋子”,既要在炙热的公路上承受高速摩擦,又要在坑洼路面承受瞬间冲击;减震器,是车辆与道路之间的“缓冲垫”,既要稳住车身,又要让颠簸感最小化。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这些都离不开一种理想材料:既要够强,承受住压力,不易形变,又要够弹,受到挤…

    2025年8月8日
    20900
  • 物理学“完美”大厦一夜崩塌,科学进步竟源自一次不情愿的妥协

    19 世纪末,经典物理学看似坚不可摧,开尔文勋爵甚至断言“物理学已接近完美”,然而,小小的“乌云”中却暗藏着一场翻天覆地的风暴,最终引爆了 20 世纪的量子革命。 图(1)“普朗克公式”拟合曲线与黑体辐射实验曲线的对比图(图片来源:Wikipedia) 1900 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基于对实验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数学推导,成功得到与黑体辐射实验曲线完美吻合的“…

    2025年8月1日
    15400
  • 科学家用牙线实现无针疫苗突破

    每次拿起牙线清洁牙缝时,你或许只会想到“避免蛀牙、少听牙医唠叨”;每次面对疫苗接种的针头时,你或许总会下意识地攥紧拳头。但很少有人会把这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联系到一起——直到一群工程师在实验室里,把牙线变成了能抵御流感的无针疫苗载体。 2025 年7月 22 日,《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刊登了一项颠…

    2025年9月27日
    4000
  • 酒店噪音困局:为何旅游总难遇宁静?

    又值一年国庆假期来临,很多人在做旅行计划时,选酒店似乎成了一件难事。毕竟位置好、价格合适的酒店本身就不好找,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隔音效果。 图源:某社交平台 出来玩,隔音不好真很影响旅途体验。因此,酒店隔音差几乎是所有旅客的共同困扰。但哪怕是高端酒店,好像也难逃“一墙之隔,声如直播”的尴尬。真的很想问,为什么酒店的隔音能差成这样呢? 酒店…

    2025年10月1日
    4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