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惊现“植物盲盒”,科学家发现报春苣苔属新物种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曾颜 骆金初 陈红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2025年4月,我们科研团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粤北石灰岩地区发现并命名了一种苦苣苔科植物新种——南岭报春苣苔Primulina nanlingensis)。这一发现是2024年1月我们在开展野外考察时,发现一疑似报春苣苔属新种,随即采集标本和分子材料并引种回华南植物园开展进一步的形态学及物候学观察。通过对植物的形态解剖、标本比对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确认为新物种,并以发现地处于南岭山地核心位置而命名为南岭报春苣苔。

这一新物种是如何被发现的?其形态与分布情况如何?科学意义与生态价值又有哪些?让我们深入了解,一同结交这位自然界的“新朋友”!

于“物种宝库”南岭,邂逅神秘的石灰岩“居民”

在中华大地南岭山脉深处,隐藏着一座鲜为人知的自然宝库。这里的喀斯特地貌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交织,构成了中国南方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作为北回归线上罕见的“物种基因库”,越来越多的新物种在南岭山地被发现,如南岭开口箭(Rohdea brachyanthera)、南岭姜(Zingiber nanlingensis)、南岭石杉(Huperzia nanlingensis)等。

南岭石杉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2024年1月,我们团队在野外考察时,偶然邂逅了一位开着黄花的神秘的石灰岩“居民”。经过一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它竟是苦苣苔科植物家族的新成员!看到这里是不是对它非常好奇呢,快来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探究一下这个神秘的石灰岩“居民”吧。

化身“侦探”,深入了解“新成员”

我们团队与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远球高级工程师等人在石门台保护区进行植物多样性考察时,悬崖峭壁间具有硕大叶片的苦苣苔科植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凭借多年野外经验,我们团队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报春苣苔属的植物,以前没见过,很有可能是新物种。

于是,我们迅速展开行动,采集标本和分子材料,并引种了几株小苗带回华南植物园种植,静等花开,以便进一步开展形态学及物候学观察。接下来,我们通过提取该植物的DNA序列,进行了序列比对以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等分子分析方法,并结合比较形态学的方法对该植物进行了精细的解剖比对和标本考证,最终确认了它的新物种身份,并以发现地处于南岭山地核心位置而命名为“南岭报春苣苔”。

南岭报春苣苔形态:A生境;B、C生活型及花序; D叶;E苞片;F正视花冠;G侧视花冠;H打开的花冠;I雄蕊;J雌蕊; K萼片; L侧视雌蕊; M果序。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这一发现不仅为中国苦苣苔科再增一员,也再次印证了南岭山地作为生物演化“天然实验室”的独特价值。传统植物分类研究主要依赖形态学特征,导致部分近缘种之间难以区分,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厘清该属复杂类群提供了新视角。

“身份真相”浮出水面,我们应当加大保护力度

经过研究发现,南岭报春苣苔与多色报春苣苔(P. versicolor)和彭氏报春苣苔(P. pengii)较为相似。与多色报春苣苔相比,其叶片较大且边缘具较密的圆齿,单花序花量及总花序数较少,苞片卵状披针形并具浅锯齿,萼片每侧具1-3枚齿,花丝基部与顶端密被腺毛,雌蕊密被腺毛与短柔毛等特征;与彭氏报春苣苔相比,其花冠更长、花色呈淡黄色且苞片形态显著不同。

由于南岭报春苣苔目前仅分布于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处石灰岩山体中,它的种群规模较小,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标准,我们团队将其评估为“近危(NT)”。由于石灰岩生境脆弱且易受人为干扰,我们希望加强对该物种及栖息地的保护,以避免这一珍贵的植物资源面临更高的灭绝风险。

丰富物种多样性,提供研究材料

南岭山地复杂的地形与高度异质化的土壤孕育了报春苣苔属高度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可以说,南岭山地是报春苣苔属的“进化实验室”,南岭报春苣苔的发现为研究植物对喀斯特环境的适应性演化提供了新的科学线索。

我们团队认为,南岭报春苣苔作为报春苣苔属的新成员,其发现不仅为南岭植物多样性宝库增加了新样本,更为喀斯特地貌植物适应性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在未来,这种兼具观赏价值和科研意义的植物可以培育成特色园林植物,既实现了物种保护,又能为城市绿化增添新的选择。

与自然同行,人人都是守护者

看完这些介绍,是不是对这个新物种有了一些了解呢?然而,南岭报春苣苔——这个刚被科学界认识的“岩壁精灵”,由于栖息地极为狭窄、野生种群规模有限,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并且,它的处境并非个例。由于大部分苦苣苔科植物分布范围狭窄,很多种类仅发现1个或2个分布点,因此在植物分类学界常有“一山一种”“一沟一种”“一洞一种”之说,这也警示我们:保护它们刻不容缓。

保护这些植物并不只是我们科学家的独角戏,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然的守护者。当我们在野外邂逅了这些美丽而珍稀的植物时,请克制采摘的冲动,让它们在林间自然生长。正如古人所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不仅是对这些美丽植物的礼赞,更是对所有濒危植物最温柔的守护。保护南岭报春苣苔,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不仅是守护一个物种,更是守护人与自然共同未来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Luo JC, Li YQ, Li YL, She MZ, Zeng YJ, Wang FG, Chen HF. (2025) Primulina nanlingensis (Gesneri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the Limestone Karst of Guangdong, China. PhytoKeys 254:99–111.

[2]Shrestha N, Xing FW, Qi XP, Yan YH, Zhang XC. (2014) Huperzia nanlingensis (Lycopodiaceae), a new terrestrial firmoss from southern China. Phytotaxa 173(1): 73–79.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4363.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8日 下午1:01
下一篇 2025年5月8日 下午4:21

相关推荐

  • 小白菜是大白菜的宝宝吗?那娃娃菜又是谁的“娃娃”?

    大白菜、小白菜、娃娃菜怎么分? 小白菜是大白菜的宝宝吗,那娃娃菜又是谁的娃娃?它们到底怎么区分?白菜家族比你想的要庞大! 三者同属十字花科 大白菜、小白菜、娃娃菜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它们的近似性不仅是在名字和形状方面,在生物学上也的确是有关联的。 三者同属十字花科,也就是说,属于同一家族的不同类别。 大白菜,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菜,北方多有栽种,又名“…

    2024年12月15日
    31600
  • 云南发现“尼人”遗迹!智人与尼安德特人到底有没有生殖隔离?

    最近,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该所联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云南大理鹤庆县龙潭遗址的多学科综合研究,首次在东亚地区发现特征明确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基纳技术体系。基纳技术体系与尼安德特人紧密相连,因此这一发现也意味着尼安德特人可能曾扩散到我国西南地区。相关成果4月1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周刊。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诗中,智人与…

    2025年4月14日
    5100
  • 有这么一群小精灵,它们颈长尾长,姿态各异,它就是…

    在远古海洋展厅二楼,有这么一群小精灵,它们颈长尾长,姿态各异,这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胡氏贵州龙。 胡氏贵州龙这一物种,最早由胡承志先生于1957年在贵州兴义发现,并由杨钟健先生定名为胡氏贵州龙。胡氏贵州龙是我国发现的第一批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揭开了兴义-富源动物群乃至我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研究的序幕。 胡氏贵州龙是是一种鳍龙类,与鱼龙不同,它们只是初步…

    2025年3月13日
    18000
  • 这种“红包”又痛又肿,硬挤真的很危险!了解这些少跑医院→

    要说痛得印象深刻的皮肤问题,除了带状疱疹外,估计就是火疖子了。 火疖子是常见的皮肤感染,发作很快,有的几小时就出现了,有的几天内会初具规模。得过火疖子的人,都不想再碰到它了。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火疖子是个什么问题以及怎么用科学的手段拿捏它。 火疖子是什么? 是皮肤上火吗? 有人会认为,火疖子顾名思义就是皮肤上火后长的疖子,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不要望文生义…

    2025年4月2日
    7500
  • 开学季必看!校园周边这些食品“陷阱”,别让孩子误入→

    亲爱的家长和同学们,新学期的号角马上就要吹响啦,校园生活又将热闹开启。大家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啦?要说校园生活里最让人期待的时刻,那放学铃声一响,绝对算一个!“叮铃铃......”这声音就像一道神奇的指令,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热情,在校园外形成一种别样的场景。相信下面这个场景大家不少见,那就是同学们如同脱缰的小马驹,一窝蜂地朝着学校周边的小商店、小吃店、流动摊贩…

    2025年2月19日
    14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