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生,32岁,平时工作繁忙,晚间加班较多,近3个月出现口渴、多饮、多尿、周身乏力等症状,且逐渐加重。
近1周持续加班熬夜后出现睡眠障碍,夜间无法入睡,伴随头晕、胸闷、呼吸困难,口中有明显烂苹果味,于是紧急前往医院就诊。
医生询问得知,徐先生无慢性病史,近2年体检提示空腹血糖异常,日常由于工作性质,有久坐、熬夜、吃夜宵的习惯,BMI>34kg/㎡,初步怀疑糖尿病。
血生化检查结果提示,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指标均高于正常。进行尿常规、酮体测定,葡萄糖结果为阴性,酮体结果为阳性。
进一步完善血气分析,结果为血pH结果7.10mmol/L,提示酸中毒。结合症状及相关检查,确诊为高脂血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住院治疗。
住院期间应用胰岛素注射液+二甲双胍片调控血糖,阿托伐他汀钙片控制血脂,碳酸氢钠注射液调节血pH值。7日后病情好转,予以出院。
医生提醒,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代谢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发病原因与日常不良习惯息息相关。
当血糖持续增高后,会影响人体一系列代谢活动,继发引起高血脂、高血压、酮症酸中毒等问题,还会进一步损伤心脑血管健康。
糖尿病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4.63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78亿。
在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亿,并且每年新增确诊人数超过千万,也就是说大约每10个成年人就有1个“糖友”,还有不止1个后备军。
更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医疗花销极大。慢性疾病需要持续用药,每年花销数千至数万元不等。而糖尿病又很容易出现并发症,甚至可以致残,严重影响日常工作能力和正常生活,让家庭陷入经济困境。
幸运的是,这些重大损伤,只需要改善日常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预防。
一
7个习惯,容易“养”出糖尿病
01
爱吃夜宵
很多人下班太晚,晚上9点以后才吃晚饭,或者睡前喜欢吃点宵夜放松,尤其是炸鸡、烧烤、泡面这些高热量食物。但晚上本该是身体休息的时间,这时候摄入大量热量会让胰岛负担加重,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
长期如此,不仅容易发胖,还会造成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再敏感,导致血糖难以控制。这就是糖尿病发生的早期信号之一。
建议晚餐尽量控制在晚上9点前,如果在9点后才能吃晚饭,要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睡前两小时内进食。
02
爱喝粥
白米粥、小米粥还有一些米糊、五谷粉、藕粉等半流质食物,虽然看起来清淡,但实际上升糖指数并不低,而且熬得越烂的粥,进入肠道后吸收越快,血糖飙升得就越厉害。
很多老人、上班族、肠胃不好的人习惯把粥和米糊当主食,吃的时候还习惯额外加点白砂糖,但如果长期喝这种半流质食物,很容易引发血糖波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如果喜欢喝粥,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只能吃半流质食物,建议在粥中加入杂粮、豆类、蔬菜类等高纤维、低GI食材,减缓血糖上升速度。
03
爱喝果汁
很多人觉得果汁是健康的饮品,比饮料健康多了。但其实市售果汁大多含糖量很高,甚至超过碳酸饮料。即便是鲜榨果汁,也会破坏水果中的膳食纤维,使果糖迅速被吸收,升高血糖。
这种快速升高的血糖会对胰腺产生持续刺激,时间一长就很容易导致胰岛功能衰退。
建议每天直接吃水果,而不是喝果汁,并且每天吃水果的总量不超过200克,选择低糖水果如苹果、梨、蓝莓等。
04
爱久坐
现代人上班对着电脑,下班刷手机,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起身,已经养成了习惯。但久坐不仅会导致肥胖,还会降低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加重胰岛素抵抗。
研究表明,每多坐1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上升约5%,而且久坐带来的血糖影响,即使每周完成临床推荐量的运动也很难完全抵消。
所以不论平时有没有运动习惯,都要每隔1小时起身走动几分钟,帮助身体维持基础代谢率。
05
爱熬夜
熬夜会影响人体的生物钟,打乱激素分泌节律,特别是皮质醇和胰岛素的分泌。皮质醇升高会抑制胰岛素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而且长期熬夜的人往往容易吃夜宵、暴饮暴食,进一步加重代谢负担,形成"熬夜-暴食-血糖失控"的恶性循环。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规律作息,晚上11点入睡,如果需要倒班或者值夜班,也要每天至少保证7小时睡眠,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
06
爱开灯睡觉
很多人睡觉时喜欢开着夜灯或电视入睡,或者睡前关灯后玩很长时间手机,这些都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不仅是调节睡眠的重要激素,还参与血糖调节。
研究发现,褪黑素的分泌一旦受到干扰,就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处理血糖的能力越来越差,增加糖尿病风险。
建议睡觉前半小时就调暗卧室的灯光,远离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睡觉时关掉所有光源,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糖代谢。
07
爱吃红肉
牛肉、羊肉、猪肉等红肉含有较多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增加内脏脂肪堆积,诱发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熏肉、火腿等深加工红肉列为致癌物,也有研究指出深加工红肉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每天多吃一份深加工红肉,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约46%。
建议每天的饮食中适量减少红肉摄入,用鱼肉、禽肉、豆制品、坚果来替代部分动物性蛋白质,更有利于健康。
二
自测+急救!3招把血糖“拽”回来
01
血糖失控的"红色警报"
越睡越困:高血糖会导致血液黏稠,脑细胞缺氧。晨起后昏昏沉沉,午饭后困得睁不开眼,都是早期信号。
手脚发麻:血糖超标时会损伤末梢神经,如果经常手指发麻、脚底像踩棉花,夜间小腿抽筋,要警惕神经病变。
伤口不愈:血糖超标会破坏白细胞功能。皮肤划伤2周不结痂,牙龈反复发炎出血,都提示血管修复能力下降。
视力波动:血糖波动会导致晶状体肿胀,看东西时而模糊时而清楚,出现"一会看得清一会看不清"的异常现象。
皮肤变黑:颈部、腋下出现天鹅绒样黑斑(黑棘皮症),说明存在严重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前期的典型表现。
02
血糖异常,这些指标告诉你
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主要依靠以下几项检查:
空腹血糖(FPG):正常值应在3.9~6.1 mmol/L之间,若≥7.0 mmol/L,提示可能有糖尿病。
餐后2小时血糖(2hPG):正常值应<7.8 mmol/L,若≥11.1 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正常范围为4%~6%,若>6.5%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用于疑似患者的进一步确诊。
03
控糖饮食,注意3步走
很多人都知道高血糖吃饭要注意种类,选择低糖、低升糖指数的食物。但控制血糖不仅要吃得对,还要吃得“有顺序”,临床推荐遵循“控糖3步法”:
(1)先吃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的绿叶蔬菜能延缓糖分吸收。
(2)再吃蛋白质:鸡蛋、豆腐、瘦肉等可以稳定血糖。
(3)最后吃主食:米饭、面条等碳水化合物放在最后吃,血糖波动最小。
这个顺序已经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这些“升糖”习惯你中招了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疑问。
说明:原创文章,原创图片,转载请联系授权。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4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