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神经介入科吗?我这120送来一位“突发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伴言语不清1小时”的39岁男性患者,请急会诊。
卒中团队:好,马上到。(立即启动脑血管病绿色通道救治流程,请卒中护士再次核查相关物品,候命。)
“他每天工作16小时,饮食极不规律,靠碳酸饮料及香烟提神,血压早超160mmHg却拒绝体检,长期熬夜,说也不听......”妻子哭诉的场景,每天都在中国上演。
2024年深秋的一个雨夜,一位39岁的外卖员被推进急诊抢救室,长期熬夜送餐的他,突然感觉自己右侧肢体麻木、抬举费力,说话不清,同伴发现后立即拨打120。
凌晨2点的急诊抢救室内,在卒中团队的带领下,展开了一场紧张而有序的与死神的拉锯战!
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有患者达1242万,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每28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离世;幸存者中,约75%留下后遗症,40%重度残疾。
脑卒中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今天就脑卒中相关知识跟大家聊聊。
脑卒中到底是什么?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脑卒中有哪些征兆、如何识别?
当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应考虑卒中的可能: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眩晕伴呕吐;行走不稳;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或抽搐;均应立即呼叫120。
“中风120”口诀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2只手臂是否出现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如果通过这三步观察怀疑患者是中风,可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BEFAST”口诀
“B”是指平衡(Balance),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是指眼睛(Eyes),突然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或者一过性黑蒙;
“F”是指面部(Face),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是指手臂(Arms),手臂突然出现无力感或者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是指言语(Speech),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是指时间(Time),时间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治疗?
一旦发生脑卒中,需尽快送至最近的脑卒中中心或具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静脉溶栓治疗:(最佳时间4.5小时内,越早溶栓,血管开通几率越大风险越小)
通过静脉输注溶栓药物把堵在脑血管里的血栓溶解掉,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及时恢复供血,减少缺血脑组织坏死。
动脉取栓治疗:(最佳时机发病6小时内,部分可延长至24小时)
当静脉溶栓未能将闭塞的大血管开通时,针对闭塞的大血管,通过介入取栓装置,将血管开通,恢复血流,挽救濒临死亡脑组织。
脑实质出血:
对于幕上脑出血患者,当病情持续恶化或出现脑疝征象,可考虑采用开颅手术清除血肿,作为挽救生命的措施;对于小脑出血患者,当神经功能恶化,有脑干压迫和/或脑室梗阻引起脑积水,或小脑出血体积≥15 mL,建议手术清除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开颅手术治疗:
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动脉瘤性(约80%)和非动脉瘤性(约20%),疑诊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尽早进行头颅CT/CTA检查,明确动脉瘤诊断和出血严重程度。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尽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外科开颅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动脉瘤的特征、是否伴随脑内血肿、患者年龄及合并症等因素。
脑卒中如何预防?
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早期积极干预,是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核心,也是二级预防的重点,特别是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超重肥胖和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干预。
高血压管理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包括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可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应立即启动并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合理膳食,控制体重,不吸烟,限制饮酒,增加运动,减轻精神压力。
糖尿病管理
提倡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必要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或口服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检测。
糖尿病患者推荐血糖控制目标:HbA1c<7%,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避免发生低血糖和高血糖急症。
血脂异常管理
提倡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脂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是首要控制指标。LDL-C目标值:极高危<1.8mmol/L(70mg/dl),高危<2.6mmol/L(100mg/dl),低/中危<3.4mmol/L(130mg/dl)。
房颤筛查
房颤可增加卒中风险。可采用多种手段(动态心电图等)加大心房颤动筛查力度,提高心房颤动检出率。推荐应用CHA2DS2-VASc评分及HAS-BLED评分,分别评估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风险及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基于评估结果进行抗凝等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多由动脉硬化引起。狭窄程度超过70%的患者,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3%~4%。
戒烟限酒
长期吸烟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 6倍,长期被动吸烟脑卒中发病危险增加1.82倍。长期大量饮酒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比不喝酒者高3倍。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
控制体重
肥胖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高于非肥胖者2.2倍,成年人BMI应控制在28kg/m2以内。
总结:脑血管病危害着大家健康,在快节奏的今天,希望大家能通过设定合理的健康管理计划,践行个体的健康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的规范化治疗,及积极的自我监测让我们能远离脑血管疾病。
作者:胡苏姗,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介入科,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仇汉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