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它如同一个悄然潜伏的敌人,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们的骨骼健康。据统计,全球有超过 2 亿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其发病率仅次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在我们身边,许多中老年人深受其困扰,却对它的认识不足。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索骨质疏松的秘密。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量在 30 - 35 岁左右达到峰值后,便开始逐渐流失,且不可逆转。年龄越大,骨质流失越严重。在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雌激素对骨代谢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缺乏会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加速骨量流失。而男性则因 50 岁后睾酮分泌逐渐减少,同样会影响骨骼健康。
在激素失衡方面,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促进骨吸收;甲状旁腺激素过多会过度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被大量分解。此外,糖尿病也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同样会对骨骼产生不良影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调节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减少,会直接干扰骨的形成与修复过程。
饮食不均衡也是骨质疏松的重要诱因。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导致骨基质矿化障碍。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摄入过少,难以满足身体需求。同时,维生素 D 缺乏同样关键,它可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缺乏维生素 D 时,肠道对钙的吸收效率降低,进而影响骨骼健康。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日照不足或使用防晒霜过度等情况,都会导致皮肤合成维生素 D 的量不足。此外,患有慢性肾病、胃肠切除术后等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患者,也易出现钙缺乏。
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同样不能忽视。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等,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同时增加破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导致骨量流失。抗癫痫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干扰维生素 D 的代谢,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质子泵抑制剂会降低胃酸分泌,影响钙的吸收,进而影响骨骼健康。部分化疗药物和过量的甲状腺素也会对骨代谢产生不良影响。
一些慢性疾病也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会加速骨破坏;慢性肾病患者由于肾功能受损,无法正常调节钙磷代谢,导致钙流失增加;胃肠切除术后,患者消化吸收功能受损,钙的摄入和吸收不足,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多发性骨髓瘤等肿瘤会直接侵蚀骨组织,破坏骨结构。
骨质疏松症的表现
骨质疏松症的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一系列特征性表现。
骨骼疼痛是常见症状之一。患者常感到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这种疼痛通常是广泛的、弥漫性的,没有固定部位。疼痛在姿势改变、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加重,夜间或负重活动后更加明显。这种疼痛可能会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动,影响生活质量。
身高变矮也是骨质疏松的一个明显表现。由于骨质疏松使脊柱椎体骨质减少,椎体在承受身体重量时容易发生压缩性骨折。随着时间的推移,多个椎体的压缩会导致脊柱缩短,从而使患者身高逐渐变矮。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逐渐变矮,与年轻时相比,身高可能减少几厘米甚至十几厘米。
驼背是骨质疏松的另一个典型特征。随着椎体的压缩变形,脊柱的生理曲度发生改变,逐渐形成驼背。驼背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导致肺活量减少、心肺功能下降等严重后果。
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患者在轻微的外力作用下,如弯腰、负重、摔倒等,就可能发生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脊柱、髋部和前臂,其他部位如肋骨、盆骨、肱骨等也可能发生骨折。髋部骨折尤其严重,可能导致患者长期卧床,增加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基础补充剂是治疗的基础。钙剂和维生素 D 是必不可少的补充物质。钙剂的推荐摄入量因年龄、性别和具体情况而异,通常成人每日摄入元素钙 800 - 1200 毫克为宜。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是常用的钙剂。维生素 D 可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常用的有维生素 D3、骨化三醇等,一般每日补充 400 - 1000 国际单位。
抗骨质疏松药物种类繁多。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增加骨密度。它通常每周服用一次,服用时需空腹,并用大量清水送服,服药后 30 分钟内避免平卧和进食;也可以使用静脉输液的方式,例如唑来膦酸钠,每年输注一次,一般连续使用3年。地舒单抗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通常为皮下注射,每6个月一次。降钙素如鲑鱼降钙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动,减少骨吸收,同时具有减轻骨痛的作用。它可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或鼻腔喷雾给药。我国目前唯一已应用于临床的促骨形成类药物是特立帕肽,它通过促进骨形成和减少骨吸收来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一般需要每日皮下注射,最长不超过24个月。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雌激素样作用,减少骨吸收,增加骨密度。它适用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每日口服一次。(以上均为处方药,具体请咨询专科医生)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饮食和锻炼
在饮食方面,应保证钙和维生素 D 的摄入。牛奶、奶酪、酸奶等奶制品是钙的优质来源;豆类、豆腐等豆制品也富含钙质;绿叶蔬菜如菠菜、芹菜等含有丰富的钙;坚果如杏仁、核桃等也是钙的良好来源;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等富含维生素 D。同时,应保证饮食中蛋白质、镁、锌等营养素的均衡摄入。蛋白质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适量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镁和锌参与骨代谢过程,对骨骼健康也有重要作用。
适量的运动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建议进行适度的负重和抗阻力运动,如步行、慢跑、瑜伽、太极、举重等。这些运动有助于增强骨骼和肌肉力量,提高骨密度和骨骼质量。步行和慢跑可以增加下肢和脊柱的骨密度。瑜伽和太极不仅可以锻炼肌肉力量,还能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风险。举重等抗阻力运动可以刺激骨细胞的生长,增加骨密度。运动时应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导致损伤。
骨质疏松是一种严重的骨骼疾病,了解其原因、表现、药物治疗和饮食锻炼等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我们可以有效控制骨质疏松的发展,减少骨折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袁金秋.中国人群骨质疏松症风险管理公众指南(2024)[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24,17(06):533-548.
[2] 钙剂预防成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实践指南工作组.钙剂预防成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实践指南[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4,24(10):1117-1128.
[3] 刘功稳,朱柯雨,陆政峰,等.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的现状及挑战[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24,17(05):409-418.
[4] 王建,陈业,邱彦.防治骨质疏松:守护骨骼健康的用药指南[J].药物与人,2024,(12):10-13.
[5] 王忠太,曾异花,张志强,等.《骨质疏松症康复指南》临床适用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4,39(07):1015-1018.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李涵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骨科 刘恒平副主任医师
审核: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骨科 于栋主任医师 顾树明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