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中老年人来说,冠心病就像悬在心头的一把“隐形利剑”。当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逐年狭窄,心脏供血就如同被扼住咽喉般受阻。胸痛、气短等症状往往成为致命预警。但可以明确的是,多数患者病情恶化并非必然。通过掌握科学的“自救手册”,许多危险进展能够被有效阻断。本文将基于中西医结合视角出发,从健康膳食到科学运动,从规范用药到情绪管理,通过多维度干预策略的整合,以此实现冠心病患者的“自救突围”。
心脏在“偷偷报警”,你听见了吗?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供血心肌的冠状动脉发生硬化、狭窄或堵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在中医看来,冠心病属“胸痹”、“心痛”范畴,多因年老体弱、气血亏虚、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气滞血瘀、痰浊内生,最终阻塞心脉,发为心病。
相比中青年患者常见的剧烈胸痛,老年人的发病往往“沉默无声”。可以回想一下,是否有过饱餐后或情绪波动后出现的莫名心悸、胸闷不适?上楼梯时突感气短,好像胸口被绳索紧紧束缚?又或是突然冷汗涔涔,却无发热征兆?这些看似“年老体虚”的表现,很可能就是心脏发出的预警。若忽视这些早期预警,突发心梗时,由于反应迟缓、耐受力差,抢救窗口也更短。因此,老年人更需建立有针对性的识别与干预策略。识别得早,干预得当,才能真正实现“自救”。别让心的呼救,被悄悄忽略。
“吃”得对,胜过吃药一半
饮食管理是冠心病防治的根基。长期摄入高盐、高糖及饱和脂肪,会悄然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逐渐蚕食心脏供血能力。健康膳食的核心,在于控制总热量摄入的同时,避免饮食过于“清淡”而导致营养不良。尤其老年人更需均衡膳食、按需调配,以确保调养效果。
在饮食结构设计中,每日盐摄入量必须严格控制在5克以下。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胆固醇食物应当被严格限制摄入。建议采纳“地中海式饮食”模式,以橄榄油、全谷物、新鲜蔬果、豆类坚果为基础。丰富的膳食纤维在肠道内吸附胆固醇,形成天然防护屏障,还可改善便秘,避免用力解便引发的急性心血管事件。深海鱼与植物蛋白交替摄入,可提供优质蛋白,同时减少脂肪负担。
中医讲究“辨体施膳”,合理运用食疗不仅能辅助调理心脏功能,还可改善气血、增强体质。如湿热体质者可用山楂、淡竹叶代茶饮;气虚血瘀者可食用黄芪丹参养生粥,以益气活血、提高心肺功能。洋葱、黑木耳等“药食同源”食材,也可巧妙融入日常饮食,助力降脂通络。
“动”得科学,心脏才更有力
科学运动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药物”。适度而规律的运动可增强心肌功能,提升心肺耐力。除此之外,促进冠心病进展的血脂异常、血压波动和血糖代谢紊乱等危险因素,在系统性运动方案下亦能得到有效调控。
运动方案的制定必须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兼顾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前提,避免盲目追求强度或超负荷“猛练”,否则可能加重心脏负担。步行、慢跑、游泳、骑行等有氧运动能够温和而持续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供血能力,是较为推荐的运动方式,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中医运动疗法倡导动中有静,以动助养。如太极拳的阴阳流动对呼吸的把控,以及八段锦导引术对气机的调节有独特疗效,尤其适合体虚、气短的中老年人。
清晨气温低,不宜太早出门运动,最好在太阳升起后再开始。坚持每周3到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轻到中等强度锻炼,不仅能让心脏更有力,还能提升整体健康水平。把运动融入日常生活,让身体“动”起来,就是送给心脏最好的礼物。
“药”不能乱吃,也不能不吃
冠心病往往具有长期、缓慢发展的特点,需要持续、规律的个体化治疗。只有通过规范治疗,才能有效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关键指标,从而降低心梗、中风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在药物治疗方面,常用西药包括抗血小板药、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等,每种药物都有其适应症和禁忌证。中药治疗遵循“辨证施治”,在缓解症状、改善体力和免疫功能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用药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同时明确以下问题:药物应在饭前还是饭后服用?哪些药物不能同时服用?是否需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规范用药不仅是对疗效的保障,更是对生命的负责。尤其老年人合并基础病多、代谢功能差,多药联用风险显著增高,药物使用也更需谨慎。因此,剂量调整、用药排序及疗效监测,皆应在专业医生的评估下进行。一些患者出于对副作用的担忧,不愿意长期服药。但擅自停药,极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亦有人轻信偏方、私自换药或叠加用药,这种做法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加重病情,甚至诱发急性事件。
遵医嘱、重随访、理性看待副作用,是管理心血管健康的基本原则。药用对了、吃对了,心才稳,路才长。
“心”病还需“心”药医
冠心病是“身心疾病”。中医讲“心主神明”,而现代研究亦证实,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和抑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影响心率、血压及血脂水平,从而显著提高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冠心病的防治,应注重“身心同治”。
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如暴怒、惊恐等。家属尤应重视这一点,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以借助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甚至适当使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以稳定情绪、改善心身状态。中医则强调“调神养心”,可每天留出15分钟静坐、冥想或呼吸练习,以疏导情绪、安神定志。耳穴压豆、神门穴艾灸等中医安神法也可作为辅助手段,但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操作引发不适。
写在最后
冠心病的治疗没有捷径,关键在长期坚持和规范管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守护心脏的重要环节。面对这一“不定时炸弹”,中老年患者尤应成为自身健康的主动守门人。愿本文为每位患者点亮护心之路的明灯。
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林艳 博士,住院医师
审核: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高铸烨 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