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比你还容易发霉的,是吸管杯…网友:看完再也不敢偷懒不洗杯子了

最近网上炸锅了!有人把用了一年的吸管杯拆开,内壁居然铺满“黑芝麻糊”?!这可全都是高危的“霉菌大军”啊!

图源:羊城晚报

你以为洗干净杯子外面就安全了吗?错!吸管里的螺旋纹路就像迷宫,水和糖分躲在里面给霉菌盖“五星级酒店”!

霉菌危害比你想的更可怕

这些黑点可不仅仅是脏了而已!实际上如果用显微镜观察,你会收获一大份“惊喜”。

显微镜下曲霉菌(供图: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杨开颜)

霉菌的危害

吸入霉菌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如打喷嚏、咳嗽);加重哮喘;还可能给你送一份“肺部感染大礼包”:免疫力低下的人可能会因为吸入霉菌而引发霉菌性肺炎或慢性炎症

杯子防霉指南

1.杯子一定要拆开洗刷,光冲洗浸泡是不够的!在家里可以备上用奶茶店同款的长柄刷。

2.冲洗完之后,干燥才是王道:一定要倒立晾干或放入消毒柜,别给霉菌留小水坑。

3.一旦杯子、吸管发霉了,可以先别着急扔,用牙膏+旧牙刷,还能再拯救一下!

4.吸管属于“季度限定款”,最好三月一换新。

杯子选购指南

要“透明侦探”:杯身透明看得见。

选“变形金刚”:能完全拆解的款式。

认“国际学霸”:找有FDA/LFGB认证。

记住!吸管杯不是传家宝,健康才是永远的第一名!

审核专家:马骏、应芙蓉,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立搜,舟山市中医院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2612.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4月23日 下午4:00
下一篇 2025年4月23日 下午4:01

相关推荐

  • 辟谣:吃碱性食物能防癌!

    在日常生活中,关于食物酸碱性与健康的说法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吃碱性食物能防癌”的说法在网络上和日常生活中广泛传播,吸引了许多追求健康生活的人群。这种观点认为,通过摄入碱性食物,可以改变人体的酸碱平衡,从而创造一个不利于癌细胞生长的环境。然而,这种说法真的有科学依据吗?吃碱性食物是否真的能防癌?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这一广为流传的健康误区,帮助公…

    2025年2月20日
    13100
  • 热水烫餐具,靠谱吗?

    朋友们,身边有没有 下馆子喜欢****用茶水烫遍碗筷的? 告诉Ta,多半没得用 可以去去灰尘 但如果目的是高温除菌 无论是水温 还是浸泡时间 都达不到消毒效果! 下面我们罗列了一些 碗筷上容易留存的细菌 聊聊生活中高温灭菌的注意事项 金黄色葡萄球菌 因其对多种抗生素的抗药性而闻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细菌。 通常来说,这种细菌能在较高温下存活一段时间,但在沸水中…

    2025年3月18日
    11800
  •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输液≠必选项

    阅读时间5分钟,全文约850字 手足口病(HFMD)作为儿童高发传染病,每年引发大量家长焦虑。尽管多数患儿属轻症,但"输液治疗更有效"的误区仍普遍存在。数据显示,我国部分基层医院对轻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静脉输液率高达60%以上,远超WHO推荐的10%阈值。本文结合循证医学与前沿技术,解析过度输液的危害,重塑科学护理逻辑。 误区现状:输液依赖的…

    2025年3月31日
    7900
  • 消化内科常见的疾病,看看你有没有?一篇带你全知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正趋于多元化,在此过程中,消化道疾病的患者也呈上升趋势并且逐渐年轻化。 关注消化道健康,定期胃肠镜检查 及时早期发现异常体征,做出正确诊断和有效处理措施,将疾病消灭于萌芽时期,为健康提供超前保障! 消化内科最常见疾病主要是慢性胃炎、急性胰腺炎、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下面由永州市零陵区中医医院给…

    2025年2月6日
    18500
  • “艾梅乙”防治科普知识系列篇——艾滋病篇

    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该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的免疫系统而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继而并发一系列的感染和各种肿瘤发生的传染病。 关于备孕 (1)在提供孕前咨询和保健服务时,应密切关注并尊重育龄妇女的生育计划,并对生活中如何采取安全措施提供专业指导,避免计划外怀孕。 (2)单阳家庭指夫妻双方中一方HIV抗体阳性,确…

    2025年3月31日
    80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