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思亮
审核|郑成卓
编辑|赵经远
在众多深空天体星表中,梅西叶星表、星云星团新总表(NGC星表)及索引星表(IC星表)广为人知,是深空观测者的重要参考。然而,除这些经典星表之外,亦存在一些兼具系统性与观测价值的优秀星表,梅洛特星表(Melotte Catalogue,简称Mel)即为其中的重要一例。今天小星将带领大家深入了解这份富有历史与实用价值的星团表,为观测之旅开启新的视角。
背景
梅洛特星表由英国天文学家菲利伯特·雅克·梅洛特(Philibert Jacques Melotte, 1880–1961)编制。他曾长期供职于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并在多个领域作出卓越贡献。1908年,梅洛特发现了木卫八,后以希腊神话中太阳神赫利俄斯之女帕西法厄(Pasiphaë)命名。1909年,他又发现了编号为676号的小行星“Melitta”,其名称取自希腊神话中一位变为蜜蜂的仙女,同时该名称巧妙地嵌入了梅洛特自己的姓氏。凭借在天文领域的众多成就,梅洛特于1909年荣获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杰克逊-格威尔特奖章(Jackson-Gwilt Medal),该奖项为该学会历史上最悠久的重要荣誉之一。
《富兰克林-亚当斯照相底片》中的船底座大星云。图像来源:Powerhouse Collection
梅洛特星表于1915年正式发布,原名为《富兰克林-亚当斯照相底片上显示的星团表》(A Catalogue of Star Clusters shown on Franklin-Adams Chart Plates,见参考资料1)。该星表的基础来源于英国天文爱好者约翰·弗兰克林-亚当斯(John Franklin-Adams)于20世纪初拍摄的一系列天文照相底片。这些底片覆盖了全天,极限星等达到了16~17星等,比例尺为2厘米对应1度天空,极其适合用于研究星团等扩展天体。梅洛特利用这些底片,对星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共收录245个天体,并按赤经顺序编号,统一以“Mel”前缀表示,例如著名的后发座星团即编号为Mel 111。
收录的天体类型
梅洛特星表主要收录疏散星团和球状星团,为专注星团观测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系统性的目标指引。在原始论文中,梅洛特将星团划分为以下四类:
I类:球状星团(Globular Clusters),中心高度致密,如半人马座ω星团(NGC 5139,Mel 118)、M13(NGC 6205,Mel 150)与M10(NGC 6254,Mel 157)。
II类:规则松散星团(Loose Clusters with Defined Outline),边界清晰、结构规则的星团,如NGC 1245(Mel 18)和M41(NGC 2287,Mel 52)。
III类:不规则松散星团(Loose Clusters with Irregular Outline),恒星数量较少,分布不规则,常位于银河明亮区域,如M103(NGC 581,Mel 8)。
IV类:极其稀疏的星团(Coarse Clusters),主要为极为弥散且大型的星团,如昴星团(Mel 22)、毕星团(Mel 25)与英仙座α星团(Mel 20)。
后发座星团。图像来源:Alberto Pisabarro/wikipedia
尽管梅洛特星表中的大多数天体在当时已被识别为星团,但其中也包含若干在其发布后才得到进一步确认的天体。以后发座星团(Mel 111)为例,虽然早在古希腊时期托勒密便已注意到它,但直至1938年才被证实为真实的物理星团。该星团非常松散,在光污染环境较好的地方肉眼可见,在双筒望远镜中尤为壮观。
此外,梅洛特星表中也存在少数被误认为星团的天体,例如Mel 57(NGC 2314)实际上是一个星系,这显示了该星表在初次编撰阶段的局限性。
观测梅洛特天体
梅洛特天体在星空中的分布。图像来源:stellarium
为何在已有经典星表的背景下,仍值得关注梅洛特星表?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注星团,结构清晰:梅洛特星表聚焦于疏散与球状星团,适合针对性地开展星团观测,是一份高度集中的目标清单。
2、亮度适中,易于观测:梅洛特星表中有大量亮于9等的天体,使用中小型望远镜或双筒望远镜即可进行有效观测。
3、补充现有星表的空白:部分天体在NGC或IC等星表中未被突出标注,梅洛特星表将其系统整理,为观测者提供了宝贵的补充资源。
4、适合作为进阶挑战:245个目标为已经完成梅西叶天体观测的爱好者提供了更具挑战性和系统性的观测途径。
为有效利用梅洛特星表展开观测,建议天文爱好者首先运用现代天文软件,如Stellarium、SkySafari等,这些应用程序通常已整合梅洛特星表的数据,便于查询天体方位及详细参数。参阅高精度纸质或电子星图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许多梅洛特天体会以其更为通用的NGC编号进行标注。观测策略上,可遵循由亮至暗、由易到难的原则,优先选择知名度高且视星等较亮的目标,待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挑战更为暗弱的天体。借鉴成熟的观测经验,进行季节性规划,例如按照“冬季银河目标”、“夏季银河目标”等主题进行组织,有助于提升观测的系统性和效率。此外,详尽记录观测数据、拍摄天体影像或绘制手绘稿,并积极与同好交流分享,能加深个人对天体的理解,亦能促进天文学知识的传播,并且可以与同好切磋技艺。
梅洛特天体在星空中的分布。图像来源:stellarium
结语
梅洛特星表不仅为天文爱好者提供了实用的观测工具,其编制初衷亦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探索星团在天空中的分布规律。梅洛特在其论文中指出,I类星团(球状星团)集中于银经325°附近,而II类星团(疏散星团)则沿银道分布。这些发现为后续银河系结构研究奠定了早期观测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梅洛特星表中亦遗漏了个别较亮的星团,例如M18(NGC 6613)与M29(NGC 6913)等梅西叶星团并未被纳入,或许与底片覆盖范围以及梅洛特个人的筛选标准有关,这也增添了该星表研究的历史趣味性。
当再次仰望星空,或许您可以翻阅这份百年前的星团名录,沿着梅洛特的脚步,走入那些散落于银河长卷中的星光岛屿。从Mel 111的辉映,到Mel 22的密集光辉,再到南天星团的壮丽景观,梅洛特星表中的245个天体,正等待每一位仰望者亲自探索,照亮属于自己的宇宙之旅。
参考文献
1、Melotte, P. J. ,A Catalogue of Star Clusters shown on Franklin-Adams Chart Plates,Memoir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Vol. 60, p.175
2、王雨佳.梅洛特星团探秘(一)[J].天文爱好者,2016,000(4):P.70-72
3、梅洛特星团,天文观测 Wiki | Fandom,https://messier.fandom.com/zh/wiki/梅洛特星团
4、Melotte catalogue,Wi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lotte_catalogue
5、喻园,梅洛特马拉松 VS 梅西耶马拉松,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121099077
6、The Melotte catalogue for OCs,Cloudy Nights,https://www.cloudynights.com/topic/840140-the-melotte-catalogue-for-ocs/
有关梅洛特星表的更多疑问,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小星会为你一一解答哦~
关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科普中国“星明天文台”、小红书“星明天文”,和小星一起踏遍星辰,收获浪漫吧~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