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虽然每天仅需“一粒盐的量”,却是甲状腺激素的核心原料。甲状腺激素就像身体的“油门”,掌控新陈代谢、大脑发育和能量供给。若长期缺碘,轻则导致疲劳、记忆力减退,重则引发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或儿童智力发育迟缓。
我国曾是全球碘缺乏病重灾区。1994年推行食盐加碘政策后,碘缺乏病发病率大幅下降。然而,近年来“无碘盐更健康”“沿海居民不缺碘”等误区流传,部分地区的碘摄入量再度不足。2025年防治碘缺乏病日以“持续科学补碘”为主题,正是为了巩固成果、消除误解。科学补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精准补充”,需要根据地域、年龄和生理状态动态调整。让我们像调节汽车油量一样,为身体注入“恰到好处”的碘动力。
一、为何补碘?——看不见的“健康危机”
碘虽然在我们身体里只占一点点,但它的作用可大着呢!它就像是甲状腺激素的“种子”,而甲状腺激素就是身体的“发动机”,能帮我们新陈代谢、让大脑发育、给身体提供能量。要是缺了碘,身体就会“罢工”:轻的时候,人会感觉累得不行,脑子也不好使,记不住事儿;重了,脖子就会肿起来,变成“大脖子病”,小孩儿的智力发育也会受影响。
全球有20亿人碘摄入不足,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在我国,虽然1994年推行了食盐加碘政策,碘缺乏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但部分地区仍存在碘摄入不足的情况。2019年的调查发现,一些偏远地区的孕妇尿碘水平还低于推荐值(150μg/L),这可把胎儿的神经发育给害惨了。
缺碘的危害就像“隐形杀手”,一开始没什么症状,但长期缺碘就会带来不可逆的损伤。孕妇缺碘可能会流产,胎儿也会畸形;儿童缺碘不仅影响身高,智力也会受损。所以,补碘就像打预防针,提前预防,才能避免这些可怕的后果。
二、如何补碘?——精准补充,因人而异
1.碘盐是基础:在我国,食盐加碘的标准是每公斤25-30毫克。按每人每天吃6克盐来算,就能补充150-180μg碘,这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成年人每天120μg的碘需求。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合格碘盐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5%,这说明碘盐是补碘最方便、最有效的方式。
2.特殊人群需“加量”:孕妇和哺乳期的妈妈们,每天需要230-240μg碘,光靠碘盐可不够。每周吃1-2次海带、紫菜就能帮上大忙,因为每100克海带、紫菜的碘含量能达到1000-3000μg。不过,要注意的是,海鱼、贝类虽然也是海里的,但它们的碘含量其实比海藻低,不能代替碘盐。
3.地域差异要重视:住在山区、内陆的朋友们,一定要坚持吃碘盐。沿海地区的居民虽然经常吃海产品,但也不能掉以轻心。福建疾控的研究发现,当地居民通过食物每天摄入的碘只有60μg,还是得靠碘盐来补充。
三、破除误区——科学认知是关键
误区1:“无碘盐更天然健康”
无碘盐可不是人人都能吃的,只有甲亢等需要限碘的患者才能吃,而且还得听医生的。普通人要是盲目选择无碘盐,缺碘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误区2:“补碘导致甲状腺疾病高发”
甲状腺疾病变多,主要是因为检测技术越来越先进,还有环境因素的影响,和碘盐没啥关系。研究还发现,每天摄入100-300μg碘的时候,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是最低的。
四、持续补碘,健康接力
碘营养平衡需要终身关注。建议:①家庭选择合格碘盐,存储时避光防潮;②孕妇、儿童定期检测尿碘;③勿轻信“网红无碘食品”。健康中国离不开“碘”滴积累。让我们用科学认知驱散误区,让每一粒碘盐成为守护健康的“微光”。
数据支撑来源
1. WHO全球碘缺乏病监测报告(2023)
2. 中国疾控中心《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报告(2019)》
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