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9个童年回忆杀,居然都有毒?!你用过几个?

宝子们!

童年那可是一段快乐值拉满、

纯真感爆棚的黄金岁月啊!

那些陪着咱们一路长大的玩具,

就像一个个装满美好回忆的魔法盒子,

一打开全是闪闪发光的快乐瞬间。

但!是!

你可能万万没想到,

好多当年火得一塌糊涂的童年物件,

背后居然藏着大大的健康“雷区”!

今天讲讲这些“有毒”的童年回忆。

香香豆

闲鱼平台卖家截图

色彩斑斓的"香香豆"

曾是女孩们的心头好。

这些半透明软质小颗粒

不仅拥有缤纷的糖果色系,

更散发着草莓、蜜桃等诱人果香,

常被放在精致的迷你塑料盒中,

时不时拿出来闻一闻。

然而,

香香豆中的增塑剂,

尤其是邻苯二甲酸酯类,

堪称潜伏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杀手”。

早在2008年,

我国就已制定了相关标准,

并于2020年将其更新为

GB 21027-2020《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

该标准对多种有害物质

设定了明确的限量,

例如苯、甲醛、

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常用于PVC材质)以及芳香胺等。

鉴于新出台的标准,

含有大量增塑剂和香精的复古香豆,

便不再符合小朋友文具的准入规范。

网友评论另外,香香豆的颗粒比较小,凑近鼻子闻的时候,很容易把它吸入鼻腔,造成安全隐患。

修正液

小时候写作业时手滑写错字,

修正液就是我们的“救星”,

哪里写错了涂哪里。

可每次一打开,

那股刺鼻的“油漆味”直冲脑门,

熏得人直犯嘀咕:

这东西有毒吗?

修正液中的确含有有害物质,

包括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对二甲苯等。

这些有害物质会侵入

人体的神经系统,

会引起困倦头晕、神志不清、

食欲减退、行动迟缓等;

在吸入量过多时,

会引起全身不适、抽搐、呼吸困难。

其中,

苯已被国际卫生组织定为

强烈致癌物质,

易引起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史锁芳表示,

修正液对有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体质的孩子来说,

容易因为刺激引发过敏,

因此这类人群应尽量少使用。

另外,

修正液有易燃、易爆的隐患。

甲基环己烷和环己烷易燃、易挥发,

如果在密闭空间里燃烧,

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导致里面的气体急剧膨胀,

发生爆炸。

塑料书皮

为了给孩子的教科书加层防护,

不少家长都会选购塑料书皮,

既能防污耐磨又美观。

本是一番好心,

却不想暗藏隐患!

曾有家长随机网购7款

不同品牌的书皮送检,

结果令人心惊

——所有样品均被检出“多环芳烃”

和“邻苯二甲酸酯”严重超标!

要知道,

多环芳烃是致癌物,

而邻苯二甲酸酯作为增塑剂,

长期接触极有可能干扰孩子内分泌系统,

甚至引发性早熟。

孩子每天翻书时无意识的触碰

都可能让这些有害物质悄悄“入侵”身体。

香味文具

小卖部兜售的香味圆珠笔,

还有各种造型可爱的橡皮擦,

五颜六色还香喷喷的,

巧克力味、苹果味啥都有,

闻着就像小零食。

是不是看一眼就走不动道啦?

这些香味都来源于香料,

只要是质量合格的香料,

对人体并没有什么害处。

但不可否认在利益驱动下,

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

在文具产品中添加了劣质合成香料,

这些香料添加剂中含有

芳香烃(苯)、醛类等化学成分。

如果长期接触,

又或者孩子不小心添了一口,

它们可就偷偷溜进身体里了,

长期下来可能造成慢性中毒。

另外,

香味橡皮中的增塑剂也会

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人体内,

可能会影响中枢系统神经系统

和激素系统。

小黄鸭玩具

小黄鸭玩具是无数孩子

童年洗澡时的“好伙伴”。

市面上的小黄鸭玩具,

大多由软质塑料制成,

而部分不良商家为了降低成本,

会使用回收塑料,

这些塑料可能含有聚氯乙烯(PVC),

并且在加工过程中

添加大量增塑剂、稳定剂。

增塑剂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

一旦遇到热水或者沐浴乳等油脂性物质时,

极容易从产品中释放,

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

途径进入人体,

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此外,

小黄鸭玩具在使用过程中

还存在藏污纳垢的问题。

由于它的内部通常是空心的,

在洗澡时容易进水,

开口处又比较小,

水分难以完全排出。

久而久之,

内部就会滋生大量细菌、霉菌。

而孩子在玩耍过程中,

很可能将这些有害微生物带入体内,

引发腹泻、过敏等健康问题。

泡泡胶

泡泡胶是80、90后童年常见的玩具之一,

它们装在小小的牙膏状管子里,

只需挤出一点点,

就能吹出各种大小的泡泡。

这种胶同样含有一些

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

这些成分会刺激人的呼吸道,

影响神经系统。

在玩泡泡胶时,

若吹气力度控制不当,

泡泡内的气体可能会顺着

吹管“倒流”进嘴里,

直接将有害物质送入人体。

当泡泡破裂时

残留的胶状物很容易粘在手上,

孩子若来不及洗手就抓东西吃,

有害物质便会“搭便车”进入体内。

水宝宝

水宝宝也叫海洋宝宝,

它QQ弹弹的,

遇水则会变大,

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水宝宝”是一种高吸水性树脂,

吸水后体积可膨胀至原体积的50-100 倍。

1~3岁的孩子正处于口腔敏感期,

喜欢通过嘴巴探索世界,

水宝宝就很容易吸引他们。

而水宝宝遇水后会迅速膨胀,

在孩子的消化道内极易堵塞肠道,

引发肠梗阻,

严重者甚至需要手术干预。

若儿童将未泡发的

水宝宝吸入鼻腔或耳道,

遇体液膨胀后可能造成器官损伤,

甚至引发窒息风险。

磁力珠

磁力珠被称为“最危险的网红玩具”,

它由多个高强度磁铁小球组成,

直径通常在3~5毫米,

磁力可达4000 高斯以上。

对于儿童而言,

这种玩具极其危险。

由于磁力珠外形酷似糖果,

儿童很容易误食。

若吞食2颗以上,

磁珠会隔着肠壁相互吸引,

导致肠道缺血坏死。

2025年4月,

上海一名7岁男孩因误吞多枚磁力珠

导致肠穿孔被紧急送医,

之后医生通过手术取出6枚磁力珠

才没有酿成生命危险。

水晶泥

谁能拒绝Q弹软糯、

还能疯狂拉丝的水晶泥?

这奇妙的触感让小朋友

都对它爱不释手。

而这份duangduang的独特手感,

正源自水晶泥中的硼砂。

可别小瞧了它,

硼砂的毒性极大。

据悉,

成人硼砂中毒剂量为1—3g,

达到15—20g可致死;

而儿童误食硼砂5g,

婴儿误食2—3g,

均有致死的可能性。

不少商家为了降低成本,

会使用工业级硼砂制作水晶泥,

杂质多、毒性更强。

这些三无产品往往没有任何安全标识,

包装上也不标注成分与危害,

孩子拿到手就随意揉捏,

甚至在玩后直接用手抓零食吃,

这无疑是把危险一次次往嘴里送。

这些童年回忆杀,

有没有勾起你对儿时伙伴的想念?赶紧转发他们一起“回味”!编辑:四月

部分内容综合自好奇博士、新闻坊、光明网、果壳、上海禁毒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653.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19日 下午1:01
下一篇 2025年5月19日 下午1:01

相关推荐

  • 抑郁症不是“想不开”,科学家找到了它在大脑里的印记

    图虫创意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一样,需要科学的干预和治疗。 然而,由于不能通过简单的抽血或拍片检查等发现直观的证据,这种不确定性使抑郁症常常被误解为"心情不好"或"想不开"。 最近,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研究团队首次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中存在一个稳定、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一个被称为“前额纹状体显著性网…

    2025年4月21日
    3900
  • 《西游记》有人参果树,三星堆有青铜神树…为啥古人热衷于神化大树?

    你是否曾在一棵古老的大树下驻足,仰望它那伸向天空的枝桠,感受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每一棵古树都是一本活的历史书。 大家一定记得西游记中的蟠桃树以及人参果树,它们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神话植物。 古树一开始就和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众多树木被尊奉为图腾而受到人们的崇拜,《山海经》《淮南子》等文献中有日出“扶桑”、日落“若木”、“建木”通天等树神崇拜的故事,神树具有了…

    2024年12月17日
    22900
  • 为什么说服老辈子这么难?心理学上有个词:逆火效应

    你有没有过尝试说服某人,但发现越是摆事实讲道理,对方越是固执?比如,你在网上看到科普说骨头汤不补钙嘌呤还高,转发到“相亲相爱一家人”却被踢出群聊;告诉爸妈坏了的水果不能削掉坏的部分继续吃,他们却说你浪费…… 图片来源: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留言截图 其实不光是说服爸妈,说服其他人也是一样,举几个例子↓ “吸烟有害健康”的科普知识随处可见,即便是烟盒上,都拓印着相…

    2025年3月10日
    11000
  • 手机电量1%时“比失恋还难受”?为何会有电量焦虑?

    睡觉前必须给手机充电 出门必须携带充电宝 每天频繁查看手机剩余电量 …… 当手机电量显示2%时 你是内心毫无波澜? 还是心跳加速、手心冒汗? 对于手机电量的焦虑,似乎频繁出现于现代人身上。 其实,电量焦虑并非医学定义的临床疾病,而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常表现为对手机低电量的过度担忧。 为什么你会为低电量感到焦虑? 01 1%电量引发的“大脑故障”…

    2025年5月5日
    4100
  • 他用60余年光阴,为万千植物绘制“科学肖像”

    4月21日,第二十届文津图书评选结果揭晓,《自然而然:曾孝濂自传》入选社科类年度佳作。该书讲述了博物画家曾孝濂先生一生一事,在漫长岁月中描绘出中国博物画的新篇章。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档案室里,泛黄的《中国植物志》插图手稿静静陈列。铅笔勾勒的兰花瓣上,连晨露滚落的轨迹都清晰可辨;钢笔描绘的绿绒蒿叶片,叶脉如血管般延展向远方。这些凝固了时光的笔触,来自…

    2025年5月19日
    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