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在今年已经过去的夏天,你没有注意到这种虫子?

它长着长长“鼻子”,有一身靓丽的色彩。其实,它每年都会在网上引发一波讨论,因为它们有个让人过耳不忘的名字:龙眼鸡

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龙眼鸡 Pyrops candelaria,图源:作者摄

龙眼鸡很容易识别,它们有着长长的红褐色“鼻子”,因而也被称作“长鼻蜡蝉”。但其实,那个长长的东东,并不是它的鼻子,而是头部的延伸

顾名思义,龙眼鸡这种昆虫主要生活在龙眼树上,多出现在华南省份。奇特的外形、醒目的颜色,加之令人困惑的名字,使龙眼鸡名声大噪。

龙眼鸡是正式名吗?好抽象

更好玩的是,它的排泄物是甜的

先说答案:是的,它们真的就叫龙眼鸡。

在《中国经济昆虫志》等科学出版物中,这就是它们的正式中文名。

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图源:giphy

龙眼鸡受人喜爱不止因为它们奇特漂亮的样貌,有时还有人们嘴馋的因素。

由于树木汁液中糖分含量较高,包括龙眼鸡在内的各种蜡蝉,为了获得更多的其他营养,就必须一直吸食汁液,并将摄入已经过饱和的糖分排出,所以它们的排泄物往往是甜的

一些蜡蝉因持续排出高糖的排泄物,会吸引蜚蠊、飞蛾等热爱糖分的其他昆虫跟在身后舔舐,甚至还能吸引来壁虎等小动物,也算是一种奇景。

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图源:参考文献 [1]

实际上,能排出高糖的排泄物并非蜡蝉的专利,很多相似食性的昆虫都能做到这一点,最著名的莫过于蚜虫,它们还借此与蚂蚁发展出了经典的共生关系。

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蚜虫和蚂蚁”神奇的共生,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在一些地区,龙眼鸡常被人食用。龙眼鸡大餐通常的做法和食用其他昆虫一样,是油炸或翻炒。

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但也有猎奇感更足的吃法,这通常在小朋友间流传——比如直接将活龙眼鸡的长鼻子,也就是头部的延伸物扯断,立刻吸身体内的汁液。

这样食用或许不会带来什么严重问题,但也实在算不上卫生,还是不建议尝试。

蜡蝉家族是个大家族!

龙眼鸡所在的蜡蝉家族是一个庞大的类群,它们和我们熟知的蝉、蚜虫、椿类昆虫等同属半翅目昆虫,这类不完全变态昆虫以针管一样的口器吸食液态食物。

对于居住在北方,日常见不到龙眼鸡的读者朋友,另一种几乎到处都能见到,甚至有些惹人烦的昆虫——斑衣蜡蝉,其实就是龙眼鸡的近亲

斑衣蜡蝉是多数地区更容易见到的蜡蝉科昆虫,它们通常以灰褐色的保护色示人,但遇到危险飞离时则会露出色亮红色的后翅,这样突然显现的反差强烈的色彩可能会让天敌一惊,而放弃捕食。

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斑衣蜡蝉 Lycorma delicatula,图源:作者

斑衣蜡蝉同样是蜡蝉科的成员,但它们没有龙眼鸡那样的长鼻子,颜色看起来也低调的多。

斑衣蜡蝉在我国东部地区较为常见,它们能生活在多种行道树上,尤爱臭椿,因此过去它们也常被叫做“樗鸡”。樗,便是臭椿的古名。

斑衣蜡蝉实在是过于常见,在不同地区可能有各式各样的小名,比如“椿蹦”、“花蹦蹦”之类。从这些名字也能看出斑衣蜡蝉也如龙眼鸡一样,是个跳跃高手

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斑衣蜡蝉的若虫通常体色乌黑,身上有星星白点,而在若虫的最后一个龄期时身体则转变为橘红色;若虫还没有发育好翅膀,它们只能靠卓越的弹跳力躲避敌害,图源:作者

相对于被称为“鸡”的困惑,蜡蝉这个名字则比较好理解来源。蝉自然是因为它们和真正意义上的蝉——蝉科昆虫——在样貌上颇为相似,它们也确实是亲戚;而蜡字则来自它们多能分泌蜡一般的物质,用于伪装和保护自己

蜡蝉的泌蜡结构来自特化的体壁外层表皮细胞,蜡腺细胞分泌蜡质并覆盖在体表。体表的一层蜡粉,常被认为能防止水份过渡散失。

而一些蜡蝉类昆虫夸张的泌蜡量则更可能是起到保护自身生命安全的目的,捕食者面对被蜡粉裹满的昆虫,也会无从下口。

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龙眼鸡的后翅呈亮黄色,可以看到它们的身体上也覆盖有一层很薄的蜡粉,图源:作者摄

虽然很多蜡蝉类昆虫都能分泌蜡质,但这一祖传技能在蛾蜡蝉的若虫中表达的最引人注目。这些群聚的若虫能分泌极大量的蜡,不仅覆盖身体,还能在身后积累成很多细长的条状蜡丝,这些蜡丝集成簇,如孔雀开屏一般。

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蛾蜡蝉 Flatida sp. 的若虫很有特点,它们的身体因蜡粉而雪白,同时腹部还有很多条细长的蜡丝,图源:作者摄

蛾蜡蝉若虫身体上的蜡丝在受损后会因泌蜡结构的持续分泌而逐渐修复。捕食者即使勇于尝试去咬上一口,恐怕也只能满嘴蜡粉,口中“味同嚼蜡”而放弃进一步的攻击,蛾蜡蝉的若虫也就获得了逃之夭夭的机会。

数十甚至数百只蛾蜡蝉若虫群聚在一起时,枝条上如覆雪一般,很是壮观。面对如此大量的蜡,相信很少有捕食者能勇于下口。

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大量的蛾蜡蝉若虫聚集在一起,就像给枝条盖上了一层棉絮,小鸟之类的捕食者应该很难把这些白毛毛和食物联系起来,图源:作者摄

蛾蜡蝉的若虫在羽化成虫后多以鲜艳的色彩示人,这时尽管它们的身体上也有一层蜡粉,但相比若虫时期已是逊色颇多,且身后也没有那些夸张的蜡丝了。

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蛾蜡蝉的成虫身体上往往只有一层薄薄的蜡粉,它们翅膀宽大,很多种有着鲜艳的色彩,图源:作者摄

除了蛾蜡蝉,蜡蝉家族较为常见的分支还包括袖蜡蝉、广翅蜡蝉、象蜡蝉、瓢蜡蝉等。

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红袖蜡蝉 Diostrombus politus ,袖蜡蝉通常有着夸张延长的前翅和短小的后翅,它们体型较小,竖起翅膀时看起来像一个活了的“V”字,图源:作者摄

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透明疏广蜡蝉 Euricania clara,广翅蜡蝉有比较宽大的翅膀,让它们看起来像一架架小飞机。广翅蜡蝉的若虫也会分泌很多蜡丝,但因为体型较小,视感上没有蛾蜡蝉那么夸张,图源:作者摄

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山东宽广蜡蝉 Pochazia shantungensis ,广翅蜡蝉科的山东宽广蜡蝉在国内知名度不高,但在国际上却是“红人”。因为在近年随人类活动,它们已经扩散到日本甚至欧洲多国,在当地成为潜在的入侵物种,图源:作者摄

尿液异常甜味?警惕糖尿病警报

伯瑞象蜡蝉 Dictyophara patruelis,象蜡蝉像是小号的低配版龙眼鸡,也有一个长长的“鼻子”。它们常见于城市绿地,多活动于草丛灌木之中,图源:作者摄

一些物种在城市环境中也不难见到,但相对于龙眼鸡和斑衣蜡蝉,它们的体型都较为细小,不那么显眼。这些小昆虫往往并不会对城市绿化带来严重的危害,在如今越来越注重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时代,它们也在城市中越来越多见。

对于生活在见不到龙眼鸡的地区的读者朋友们,不妨稍加留心,去欣赏这些同样精彩的小昆虫吧。

参考文献

[1] Constant J. 2015. Review of the effusus group of the lanternfly genus Pyrops Spinola,1839, with one new species and notes on trophobiosis (Hemiptera: Fulgoromorpha: Fulgoridae). European Journal of Taxonomy, 128(128): 1-23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7118.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9月27日 下午4:08
下一篇 2025年9月27日 下午4:10

相关推荐

  • 老年性耳聋有救了?科学家找到耳蜗衰老关键因子

    你是否注意到,家中长辈越来越需要我们放慢语速、耐心解释?他们更喜欢调高电视音量,日常对话偶尔也需要我们多重复几遍。 这种在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听力下降,被称为老年性耳聋,或“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它是一种进行性、双侧、对称性的听力减退,不仅影响日常沟通,还可能诱发孤独、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性耳聋已成为不可忽视的…

    2025年8月13日
    19000
  • 电力“指纹”揭秘:省电又安全

    2025 年 9 月,南方电网贵州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谈竹奎在 2025 科普中国说·贵州场带来演讲《智慧用电黑科技——电力指纹“读心术”》。 以下是谈竹奎的演讲节选: 感知是智慧用电的基础 指纹可以用来识别人的身份,而电力指纹可以用来识别电器的身份。把一个设备插上去,它一运行,系统就能知道是什么设备,这就是可以“读心”的感知技术。 感知的概…

    2025年10月12日
    6100
  • 厨房8大夺命行为,很多人还在做

    注:本文图片由AI生成

    2025年10月2日
    16300
  • 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科学告诉你哪种更长久

    在爱情的叙事里,有两种截然不同却同样动人的开篇:“一见钟情”的电光石火与“日久生情”的温润无声。前者如同流星,璀璨耀眼,充满戏剧性的浪漫,被无数文学和影视作品歌颂。后者则像涓涓细流,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渐渐渗透,最终汇成深邃江河。 我们常常为“第一眼的怦然心动”倾倒,认为那才是爱情最纯粹、最激烈的模样。然而,当浪漫的迷雾散去,由时间慢慢熬煮出的“日久生情”的爱…

    2025年10月14日
    6200
  • 为什么你每天认真刷牙,还会有蛀牙?

    说到口腔护理,有一个动作是我们从小就被家长反复叮嘱要做的,那就是——刷牙。 很多人都相信,只要坚持每天早晚刷牙,就能有效预防蛀牙。但一个很让人困惑的问题来了:明明自己每天都在认真刷,甚至换了一把又一把的电动牙刷,原本以为这就能获得一口好牙,可是看牙医时,还是听到了那个熟悉又可怕的一句话——“你这里有颗蛀牙,要不要补一下?” 这确实会让人感到非常沮丧和不解。 …

    2025年10月24日
    68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