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珠峰千人被困失温,警惕户外隐形杀手

多家媒体报道,2025 年 10 月国庆长假期间,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境内的珠峰东坡突降暴雪,数百名游客被困在高海拔营地。有人全身衣物湿透、出现失温征兆无法行动,只能被马队驮下山,还有人,直到暴雪散去才脱险。

国庆珠峰千人被困失温,警惕户外隐形杀手

图片截自网络

不幸中的万幸是这场突发灾难中没有人员伤亡报道,但它也再次提醒我们,人在大自然中是何其脆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什么是失温?它有多危险?我们又该如何防范和应对?

谁说只有冬天才会“冻死人”?

我们知道,人类的正常体温大约在 35.8℃-37.8℃ 之间。低于 35℃,人体就进入了失温状态。如果不及时干预,人会出现内分泌紊乱、幻觉、无法思考和回应呼唤,最终丧失意识甚至死亡。

很多人以为,失温只会发生在寒冬,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千万不能够只看季节,放松警惕。

例如,2021 年 5 月 22 日,甘肃省白银市举办的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就曾遭遇极端天气,21 名参赛运动员因失温不幸遇难。这些运动员中不乏国内顶尖的专业好手,事发时也已立夏,不少选手为了减负还穿着轻薄的背心短裤。但在比赛中,不幸碰到突发的恶劣天气导致体温骤降,最终失去生命。

国庆珠峰千人被困失温,警惕户外隐形杀手

相关新闻报道,截自央视财经频道

而这次珠峰东坡的暴雪,只看季节的话也是在秋季而非冬天,虽然万幸无人伤亡,但据媒体报道也有一位有徒步经验的 30 多岁男子,因持续风雪导致衣物湿透而失温,以至于身体极度乏力,无法下山,最终只能被马驮回营地。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明白,只要满足条件——风大、雨急、湿冷、高海拔、缺氧——任何季节中人都有可能失温。哪怕是夏天,只要有风雨加上时间足够长,也可能致命。

那么,失温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这要从保暖说起。所谓“穿得暖”,除了要有挡风的服装面料,还要靠衣物特别是里面填充材料中的空气,来降低热量散失的速度,比如蓬松厚实的羽绒服格外保暖就是因为其中的空气。

但衣物如果因为下雨等原因被水浸湿,水就会取代这些能保温的空气,由于水的导热能力比空气强得多,就会导致保温性能急剧下降,甚至会让身体热量更快地散发到环境中去。因此,哪怕气温不低,湿衣服和大风就能迅速让体温流失导致失温。

最后再强调一下,失温并不一定需要极低的气温——只要“湿”“风”“时间”叠加,就足以造成失温,导致风险。

失温救治不当,可能更危险

失温后,最关键的是处理方式。错误的急救反而可能加速死亡。

对于轻度失温者,可以饮用少量热水或含糖热饮(不能含咖啡因),帮助恢复体温。

如果患者已出现脱水、意识模糊或吞咽困难,千万不要强行喂热饮。那会导致血液重新分布,引发低血压甚至心脏骤停。

同样,也不能直接搓热手脚——那样会让冷血液回流心脏,造成核心温度进一步下降。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使用保温毯裹住救援对象

·立即将人转移到避风保暖处(帐篷、山洞、车内等);

·去除湿衣服,换上干燥衣物;

·在脖子、腋下、腹股沟等靠近大血管的地方使用包裹布料的热水袋;

·严重者应尽快送医。

正确看待自然,预防失温不难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失温风险主要出现在户外徒步、登山、露营等活动中。要避免悲剧,关键是了解自然,理性准备。很多户外失温等事故的遇难者其实并不是新手,而是经验丰富的户外玩家,前文中提到的白银市山地马拉松的悲剧也是这种情况。近年来其实已有多起类似的事故,其中一些还造成了伤亡。

国庆珠峰千人被困失温,警惕户外隐形杀手

图片来自网页相关新闻截图

这些事故都告诉我们,离开了人类文明的庇护直面大自然时,再强的个体都可能像风中的蜡烛般无力,更别提没有经验和装备的普通人了。因此,要想愉快安全地享受山野和美景,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量力而行

我们在选择户外活动的时候,千万要量力而行,最好选择开发成熟,安全可靠的线路,不要盲目跟风或追求挑战,更不要去国家明令禁止的地区(如鳌太线)。

2.充分准备

即使选择了合适的地方,也要提前了解线路、检查装备、备足干粮和水、关注天气预报并做好面对意外的准备,尤其是在气候多变的高原和山区,天气预报往往难以做到精确。

3.结伴而行

独行听上去很酷,但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几乎无法自救。而队友之间能互相观察,一旦有人出现打寒战、神志恍惚等失温征兆,可以立即施救。

4.学会放弃

天气突变、准备不足、身体不适——这些都是该下撤的信号。风景永远在那里,但生命只有一次。

国庆珠峰千人被困失温,警惕户外隐形杀手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图片与本次游客被困事件无关)

这次游客被困事件中,珠峰东坡尽管已经是相对比较成熟、有一定保障的路线,碰到极端天气仍然出现了一定风险,如果是单人游客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遭遇相似的情况,那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大家一定要记住,网上的“攻略”中往往只会彰显美丽的风景,却很少体现大自然的严酷之处,而大自然不会因为你的热爱就手下留情,一次意外就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务必三思后行,充分准备。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read/7679.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10月15日 下午3:40
下一篇 2025年10月16日 下午1:00

相关推荐

  • “鬼压床”真相揭秘:科学解释令人意外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寂静的深夜,当你从沉睡中突然意识清醒,却发现自己的身体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紧紧束缚,无法动弹分毫,耳边还可能传来奇怪的声响,眼前甚至会出现恐怖的幻影。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经历,就是我们常说的“鬼压床”。 长久以来,“鬼压床”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恐怖的面纱,让无数人谈之色变。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鬼压床”的真相也逐渐被揭开,它并非超自然现象…

    2025年8月18日
    13700
  • 解压新招:原始方法竟成热门话题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努力很久调节心情,却依旧心里憋得慌;和最亲近的人争吵,委屈却说不出口;加班到深夜,压力快要把自己压垮;独自一人时,难过得几乎要窒息。 这些时刻,你最本能的冲动是什么?有没有想狠狠地喊一嗓子? 面对这些无解的痛苦与愤怒,大喊一声你或许会觉得自己快要失控了,但其实这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喊出来,既是身体的本能反应,也是心理…

    2025年8月23日
    10000
  • 这种“长寿果”,心血管真的爱了!

    你可能没想到,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常的食物,虽然脂肪含量不低,却常常出现在各种健康饮食推荐里,它就是——花生。 外表平平无奇的它,其实暗藏着丰富的营养和健康密码。那么,吃花生都能为我们身体带来哪些好处呢?每天吃多少才合适?今天让我们来聊一聊。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高植物优质蛋白+“好”脂肪 花生的营养真不错 花生不仅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

    2025年8月18日
    12400
  • 科学家让老鼠变“透明”,绘出神经全图

    一只普通的老鼠,能不能让它“透明”起来,看到体内每一根神经的走向? 过去,科学家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探索可谓非常深入,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到脑区网络的协同活动,甚至能用毫米级分辨率绘出整张“脑地图”。然而,另一个同样关键的神经网络——周围神经系统,却像是被笼罩在迷雾中的“隐秘通道”。 这一困境近日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突破。研究团队发表在《细胞》(Cell…

    2025年8月5日
    15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