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
最近在多个社交平台上
关于论文AI率“亮红灯”的帖子引发热议
又是一年毕业季
最近在多个社交平台上
关于论文AI率“亮红灯”的帖子引发热议
多所高校检测毕业论文AI率
有大学生花钱“求通过”
据了解,多所高校曾发文对毕业论文AI生成内容进行规范。
2024年,湖北大学本科生院发布通知,宣布在本科毕业学生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如发现该论文检测结果为“AI代写高风险”,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发文规定,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学院将向学生发出警示,并要求其自查自纠;学生在收到警示后,需认真修改,由学院统一在相关平台检测通道进行复检。
面对AI率检测的压力,有大学生开始向声称可以提供“降AI率”服务的店家寻求帮助。
这些服务的常用手法包括替换同义词、调整句子顺序,或加入不必要的修饰和口语化表达。部分商家甚至会先用自动化工具初步修改,再少量人工调整。
但这种“修改”往往使论文语言生硬,学术性降低,对降低AI率效果有限,有时反而弄巧成拙。更严重的是,学生“花钱包过”,还可能面临诈骗和隐私泄露风险。
记者还注意到,一些服务商为求快速,甚至可能直接拼凑替换其他来源的文字,这可能导致论文陷入更严重的抄袭问题,使查重率大幅上升。近日在采访中,多名学生向记者讲述了花钱“踩坑”的经历。其中有的花800元购买服务,论文AI率未降,反被对方拉黑;有的修改后的论文查重率反而飙升,险些影响毕业。

标准尚未形成
AI论文反识别或存在误差
“当前AI率检测是AI技术融入学术领域的初期表现,其标准与技术均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中南大学讲师关耳(化名)分析道。她认为,各高校的探索实践也反映出,在学术层面,一个普遍适用的指导性标准尚未完全形成。
“除了标准不一样让人头疼,AI检测技术本身到底准不准,也是个大问题。毕竟,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辛辛苦苦写的原创内容,会不会被机器错怪成AI写的。” 关耳觉得“目前的AI检测技术用起来还有些问题”,给出的结果最好只当个参考,不能完全以此来判断一篇论文的好坏。
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目前国内有多个团队正在从不同方向发力,进行AI论文反识别的检测研究。一些学生和专家提醒,AI工具是根据它捕获的海量信息进行的智能分析,但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可能存在缺陷,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关耳强调,一篇论文怎么样,关键还是看学生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原创的东西。
据她观察,目前多数高校对于AI生成内容比例超标的情况,处理方式与对待查重率超标这类明确的学术不端问题尚有不同,更多的是引导修改,而非直接等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中严厉处罚的代写、剽窃行为,“这种审慎的处理,也说明学术界已认识到AI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存在一定局限性”。
对此,有媒体评论称:“你的论文,AI来审判”让学生苦于自证,是缺乏救济渠道、制度执行过于死板所致,更是将工具判断凌驾于人的判断之上的结果。更深层次来说,引入AIGC检测究竟是想禁止学生使用AI,还是引导学生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AI?如果答案是后者,就更应关注是否使用、何时使用、如何使用AI的问题。用硬性规定逼着学生反复修改措辞以降低AI率,甚至用AI降AI,多少有些黑色幽默。
堵不如疏,专家看来,强化师生的AI素养非常重要。不久前出台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专门提出,要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近两年,众多高校都把人工智能作为通识必修课,不断推动师生AI素养的提升。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4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