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减重手术,猜你想知道这些

您听说过“切胃减肥”吗?不少人既想尝试又担心,也不乏对它存在误区认识。它的医学名称为“减重外科手术”,在《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中这是一种被推荐的医学手段,既是一种减重手段,也是一场生命代谢的重启。

在“体重管理年”的大背景下,以及即将到来的5月11日“防治肥胖日”之际,让我们一起了解这种正从“小众选择”逐渐映入“大众视野”的减重方式。

科学解密:减重手术是在重塑身体机能

减重手术并非是整形美容手术,它其实是在重塑身体机能,从而达到减重的目标。目前减重手术主要有三类,不同类别的减重机制并不一样。

(1) 容量控制派:胃袖状切除术和胃内球囊技术等,以限制摄食量和调节激素为主,没有改变消化道结构。通过切除胃底减少饥饿素分泌,同时升高GLP-1水平,可以延缓胃排空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欲,减少热量摄入,从而辅助减重。

(2) 代谢调节派:以Roux-en-Y胃旁路术为代表,主要为平衡摄食量限制和营养吸收减少,改变了消化道结构,让食物直接进入空肠,缩短消化吸收路径,减少热量吸收。

(3) 联合改良派:包括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单吻合口十二指肠转位术和胆胰转流并十二指肠转位术,这类手术以减少营养吸收为主。大幅减少胃容量,并将胆胰液引流至远端回肠,严格限制了脂肪和淀粉的吸收。

正是基于这些机制,手术后,身体机能得以重塑,从而达到减重的目标。

当然,必须明确减重手术是“工具”而非“魔法”,需要严格按照适应证确认是否合适采用该种手段,同时手术后也并非一劳永逸,想要更长久、更成功的效果,需要做好保持,同时也离不开家人和朋友的理解支持。

减重手术前后对比图

关于减重手术常见的几大误区

澄清几个关于减重手术的常见误区认识。

误区一:减重手术能一劳永逸

真相:减重手术确实有不错效果,但并非一劳永逸。

减重术后一年可减少50%~80%的多余体重,配合生活方式的调整及规律随访,术后5年仍可保持稳定的减重效果,复胖率仅5%~10%。最近在第83届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ADA2023)上公布了一项重要的临床研究结果:减重手术比内科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更有效、更持久。相关研究数据也表明,减重手术的2型糖尿病缓解率为61.5%,血脂异常缓解率42.6%,高血压缓解率6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缓解率45.8%,骨关节痛缓解率55%。

但是减重手术要取得这样的效果,还是需要术后配合医生、营养师等进行长期健康随访管理,所谓“掉秤容易维持住难”,只有在术后培养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持之以恒,并定期复查,才是减重成功和控制、逆转慢性病的关键。

误区二:只要想减重就可以做手术

真相:减重手术有适宜人群,不是人人都能做。

首先得计算自己的BMI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建议减重手术的人群如下:(1)18-70周岁,BMI≥32.5kg/m2,或者BMI≥27.5kg/m2合并糖尿病(无论糖尿病患者内科治疗是否有效);

(2)18-70周岁,BMI达到27.5kg/m2且低于32.5kg/m2,生活方式管理、药物等治疗方式无效,或者合并肥胖症相关其他疾病,内科治疗无效者;

(3)≥70周岁的老年人群,可参考18-70周岁人群手术适应证,但同时需综合考虑合并疾病及身体机能,经多学科讨论及充分知情同意后决定。

误区三:减重手术后会营养不良

真相:客观地说,减重手术后对营养物质代谢的确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胃旁路手术,食物绕开胃,直接进入肠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而袖状胃切除手术由于消化道的连续性仍然存在,对营养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由于手术对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所以建议减重手术后初期以进食流质饮食为主,此时搭配服用一些强化营养成分的经肠营养制剂进行相应的补充,仍能保持机体正常的营养需求,不用过于担心术后会营养不良。

误区四:减重手术=抽脂手术

真相:两者从方式、原理到作用都不相同。

抽脂术是整形外科中的一种人体外科的微整手术,其原理是通过负压提取出自体某一部位多余的脂肪,从而在短时间内达到局部减重、减脂、塑形的目的。

减重手术则是利用外科手段,通过控制摄入、减少吸收、调节相关激素,减轻体重,改变代谢功能,从而减轻其合并症,如脂肪肝、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伴随疾病。

最后切记:减重术后效果的保持,取决于能否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保持积极心态才是成功的关键!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4767.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12日 上午10:03
下一篇 2025年5月12日 上午10:03

相关推荐

  • 身体老没老,8个方法自测!一定要收藏!

    尽管有时我们并未感到明显的不适 但这并不等同于身体状况完全健康 及时捕捉身体的异常信号 有助于及时就医 防止病情加重 那么 如何判断身体状况是否良好呢? 不妨收藏以下 8个简单易行的“身体自检法” 能帮助你发现身体潜在的问题 健康时报图 1. 心脏自测——连续鞠躬 山西省中医院肿瘤四科张委2024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看心脏健不健康,可以试试鞠躬。 测试前先…

    2025年4月27日
    3500
  • 大肚腩……大概率是腹直肌分离在作祟!

    产妇生完宝宝后,好不容易瘦回怀孕前,但小肚腩就是回不去,肚皮还松松垮垮,腰酸背痛……大概率是腹直肌分离在作祟! 01.什么是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是腹部中央的两条纵向肌肉,正常的腹直肌由横向的肌腱划分成若干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块腹肌”。两腹直肌中间有一条白色的纤维,称为腹白线。由于孕期腹部过度膨大,腹直肌位于腹白线两侧的肌纤维会向两边分开,同时腹白线的位置…

    2025年5月9日
    2100
  • 我的屁股会自己找对象…

    一种海洋蠕虫演化出了一种奇特的繁殖策略:它们居然能在屁股上长出另一只自带“恋爱脑”的蠕虫! 一种海洋蠕虫演化出了一种奇特的繁殖策略:它们居然能在屁股上长出另一只自带“恋爱脑”的蠕虫!(尾部生长出具有完整头部的第二只蠕虫)。这种怪异的“屁股”随后会脱离主体,游向海洋与其他异性的“屁股”进行交配。 日本绿裂虫 (Megasyllis nipponica) 把“断…

    2025年3月4日
    13500
  • 科学家重新定义肥胖,你一直在用的“金指标”要变了

    长期以来,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肥胖的最常用指标,BMI可谓尽人皆知。如今,科学家最新达成的共识,撼动了这一金标准的根基。它不再是临床诊断个体肥胖的唯一指标,而是仅用作人群层面的健康风险可选指标。肥胖被正式视为一种慢性疾病,新的分层诊断体系有助于减少体重偏见和污名。 撰文 | 李娟 身体质量指数(BMI),或许是最出圈的医学术语。它的测量和比较都很方便,用体重除…

    2025年2月16日
    19700
  • 肝好人不老!养肝怎么吃、怎么按、怎么喝?跟着做,抓住春夏养肝黄金期!

    最近是否总觉得烦躁易怒、眼睛干涩、凌晨1-3点莫名醒来?这可能是你的肝在“报警”!肝脏具有藏血、疏泄、调节情绪、影响脾胃等功能。春夏之交,阳气升发,肝气旺盛。肝不好的表现《黄帝内经》言“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主藏血与疏泄。面容变化:肤色晦暗、发黄甚至黧黑或出现皮下毛细血管扩张(面部赤丝红缕)。指甲异常:指甲发白、薄软易断。 最近是否…

    2025年5月2日
    2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