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听说过“切胃减肥”吗?不少人既想尝试又担心,也不乏对它存在误区认识。它的医学名称为“减重外科手术”,在《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中这是一种被推荐的医学手段,既是一种减重手段,也是一场生命代谢的重启。
在“体重管理年”的大背景下,以及即将到来的5月11日“防治肥胖日”之际,让我们一起了解这种正从“小众选择”逐渐映入“大众视野”的减重方式。
科学解密:减重手术是在重塑身体机能
减重手术并非是整形美容手术,它其实是在重塑身体机能,从而达到减重的目标。目前减重手术主要有三类,不同类别的减重机制并不一样。
(1) 容量控制派:胃袖状切除术和胃内球囊技术等,以限制摄食量和调节激素为主,没有改变消化道结构。通过切除胃底减少饥饿素分泌,同时升高GLP-1水平,可以延缓胃排空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欲,减少热量摄入,从而辅助减重。
(2) 代谢调节派:以Roux-en-Y胃旁路术为代表,主要为平衡摄食量限制和营养吸收减少,改变了消化道结构,让食物直接进入空肠,缩短消化吸收路径,减少热量吸收。
(3) 联合改良派:包括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单吻合口十二指肠转位术和胆胰转流并十二指肠转位术,这类手术以减少营养吸收为主。大幅减少胃容量,并将胆胰液引流至远端回肠,严格限制了脂肪和淀粉的吸收。
正是基于这些机制,手术后,身体机能得以重塑,从而达到减重的目标。
当然,必须明确减重手术是“工具”而非“魔法”,需要严格按照适应证确认是否合适采用该种手段,同时手术后也并非一劳永逸,想要更长久、更成功的效果,需要做好保持,同时也离不开家人和朋友的理解支持。
减重手术前后对比图
关于减重手术常见的几大误区
澄清几个关于减重手术的常见误区认识。
误区一:减重手术能一劳永逸
真相:减重手术确实有不错效果,但并非一劳永逸。
减重术后一年可减少50%~80%的多余体重,配合生活方式的调整及规律随访,术后5年仍可保持稳定的减重效果,复胖率仅5%~10%。最近在第83届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ADA2023)上公布了一项重要的临床研究结果:减重手术比内科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更有效、更持久。相关研究数据也表明,减重手术的2型糖尿病缓解率为61.5%,血脂异常缓解率42.6%,高血压缓解率6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缓解率45.8%,骨关节痛缓解率55%。
但是减重手术要取得这样的效果,还是需要术后配合医生、营养师等进行长期健康随访管理,所谓“掉秤容易维持住难”,只有在术后培养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持之以恒,并定期复查,才是减重成功和控制、逆转慢性病的关键。
误区二:只要想减重就可以做手术
真相:减重手术有适宜人群,不是人人都能做。
首先得计算自己的BMI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建议减重手术的人群如下:(1)18-70周岁,BMI≥32.5kg/m2,或者BMI≥27.5kg/m2合并糖尿病(无论糖尿病患者内科治疗是否有效);
(2)18-70周岁,BMI达到27.5kg/m2且低于32.5kg/m2,生活方式管理、药物等治疗方式无效,或者合并肥胖症相关其他疾病,内科治疗无效者;
(3)≥70周岁的老年人群,可参考18-70周岁人群手术适应证,但同时需综合考虑合并疾病及身体机能,经多学科讨论及充分知情同意后决定。
误区三:减重手术后会营养不良
真相:客观地说,减重手术后对营养物质代谢的确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胃旁路手术,食物绕开胃,直接进入肠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而袖状胃切除手术由于消化道的连续性仍然存在,对营养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由于手术对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所以建议减重手术后初期以进食流质饮食为主,此时搭配服用一些强化营养成分的经肠营养制剂进行相应的补充,仍能保持机体正常的营养需求,不用过于担心术后会营养不良。
误区四:减重手术=抽脂手术
真相:两者从方式、原理到作用都不相同。
抽脂术是整形外科中的一种人体外科的微整手术,其原理是通过负压提取出自体某一部位多余的脂肪,从而在短时间内达到局部减重、减脂、塑形的目的。
减重手术则是利用外科手段,通过控制摄入、减少吸收、调节相关激素,减轻体重,改变代谢功能,从而减轻其合并症,如脂肪肝、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伴随疾病。
最后切记:减重术后效果的保持,取决于能否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保持积极心态才是成功的关键!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4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