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疾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健康问题,但由于其私密性,常被患者忽视或刻意隐瞒。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病率高达40%-50%,男性前列腺术后尿失禁发生率也超过10%。盆底健康不仅关乎生理功能,更与老年人的尊严、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度密切相关。本文将从多维度解析老年盆底疾病,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这一"沉默的流行病"。
流行病学特征:被低估的"隐形杀手"
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盆底疾病呈现"三高一低"特点:高患病率(女性产后群体20年后的累积发病率达80%)、高漏诊率(仅30%患者主动就医)、高致残率(重度脱垂可致肾衰竭),但低认知度(超60%中老年人不知盆底筛查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女性因妊娠分娩更易患病,但男性在前列腺术后、慢性便秘群体中发病率同样不容忽视。
症状谱系:超越"漏尿"的全面影响
盆底疾病的表现远非简单的排尿异常,而是多维度的功能失衡:
排尿障碍:压力性尿失禁(咳嗽漏尿)、急迫性尿失禁(突发尿意)、排尿困难
排便异常:慢性便秘、排便梗阻感、粪失禁
盆腔压迫症状:下坠感、阴道/直肠膨出、反复脱垂
性功能障碍:性交疼痛、阴道松弛、射精障碍
继发损害:会阴部湿疹、反复尿路感染、抑郁焦虑
临床中常见"多米诺效应":如一位长期便秘的老年患者,可能因过度用力排便导致直肠脱垂,继而引发尿失禁,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高危因素:生命历程中的风险累积
盆底损伤是多年累积的过程,主要风险包括:生理因素:衰老导致的胶原蛋白流失、雌激素水平下降;生育损伤:多胎阴道分娩、产钳助产、巨大儿;慢性压力:长期便秘、慢性咳嗽、重体力劳动;医源性因素:盆腔手术史(如子宫切除、前列腺根治术);代谢紊乱:肥胖(BMI>30风险增加3倍)、糖尿病神经病变。值得注意的是,农村老年女性的患病风险是城市居民的1.8倍,这与分娩条件、劳动强度、就医意识等多重因素相关。
阶梯化诊疗:从康复到手术的精准干预
现代盆底医学强调"评估-治疗-随访"的全周期管理:
基础评估:妇科检查、盆底肌评估、骨盆评估、国际尿失禁咨询问卷(ICI-Q)、POP-Q分期、尿动力学检查等
治疗
一线治疗:盆底肌训练(Kegel运动+生物反馈治疗,有效率可达70%);生活方式干预(减重、戒烟、定时排尿);药物治疗(局部雌激素、β3受体激动剂)
二线治疗:子宫托治疗(适合手术高风险人群);射频/激光治疗(改善轻度脱垂及性功能)等物理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样,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后采取合适的术式。主要分网片植入的盆底重建手术、自体组织修复的重建手术,对于高龄、体弱无性生活需求的女性可以行破坏性的阴道封闭术;男性尿失禁必要时需要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等。
但是,不管哪种治疗方案,均需要定期随访,长期随访,终身随访,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盆底疾病存在复发的可能性。
预防策略:全生命周期的主动防御
生育期防护:推广无创分娩技术、产后42天盆底筛查等。
日常维护:每日10分钟盆底肌训练(排尿中断法自查肌力);避免长期腹压增加行为(如提重物>10kg);膳食纤维摄入(25-30g/天)预防便秘。
高危人群管理:糖尿病患者的神经保护治疗;COPD患者的呼吸训练;前列腺手术前盆底预康复等。
打破沉默: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
盆底疾病防治面临三大壁垒:认知壁垒(57%患者认为"年纪大了正常")、技术壁垒(县域医院专科建设不足)、心理壁垒(病耻感导致平均就诊延迟5.2年)。为此我们呼吁:
政策层面:将盆底筛查纳入老年体检常规项目
医疗层面:建立"社区筛查-专科诊疗-康复管理"三级网络
社会支持:养老机构配备防滑厕所、无障碍设施;推广吸水透气型护理用品;设立"盆底健康日"科普活动。
家庭关爱:子女应主动关心长辈的如厕习惯,消除"难以启齿"的心理障碍。
盆底健康是老年人尊严生活的基石。当我们为长辈购置保健品、营养品时,更应关注这个"难以言说"的健康盲区。早期干预可使80%的患者避免手术,及时治疗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让我们携手打破沉默,用科学防治守护"银龄群体"的晚霞人生。
作者:郑州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李红娟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