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血压的“坑”,你踩过几个 | 世界高血压日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高血压管理是一场“持久战”,精准测量是第一步。您是否也曾疑惑:明明在家测血压正常,一到医院就飙高?左臂和右臂的数值为啥不一样?电子血压计真的准吗?针对大家关心的血压测量十个问题,我们进行逐一解读,共同助力血压的科学管理。

图片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

高血压管理是一场“持久战”,精准测量是第一步。您是否也曾疑惑:明明在家测血压正常,一到医院就飙高?左臂和右臂的数值为啥不一样?电子血压计真的准吗?针对大家关心的血压测量十个问题,我们进行逐一解读,共同助力血压的科学管理。

图片

01

在家测血压为何会不准?

很多高血压患者在家自测血压时,总抱怨数据“忽高忽低”,甚至因此误判病情。这可能与几方面原因有关:测量时间不固定、测量部位不固定、测量姿势不同、测量时心不静、血压计老旧等。

除尽量选择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之外,家庭血压测量需遵循“三固定原则”——固定时间(晨起1小时内、晚饭后或睡前),固定体位(坐靠背椅,袖带与心脏同高,双脚平放),固定手臂(首次测量双臂,数值较高的一侧为监测臂)。

注 意

测量前30分钟避免运动,不要喝咖啡和吸烟,排空膀胱后静坐5分钟。

图片
图片

02

什么时间测血压更准?

有些高血压患者发现,早晚测出的血压值差异明显。有的人听说“清晨血压高最危险”,有的人怀疑血压计“坏了”……

清晨起床后30~60分钟,人体从睡眠中苏醒,交感神经兴奋,激素分泌增加,血压自然升高,形成“晨峰现象”。夜间血压通常下降,但部分患者(如反杓型高血压患者)不降反升,容易增加靶器官损害风险。所以,高血压患者需重点监测清晨血压(6~10时)和夜间血压(睡前或凌晨3~5时),全面评估血压波动,指导个体化用药,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注 意

清晨高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密切相关,而夜间血压升高常提示隐性高血压或用药不足。

图片
图片

03

一进医院为何就血压飙升?

临床上确实有不少这样的患者,在家测血压都正常,一到医院就血压飙升,甚至被误诊为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很常见,这是看到医生或进入医院环境时,人们产生的条件反射性紧张,继而激活交感神经,导致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液中儿茶酚胺等物质激增,使血压短暂升高。

血压正常值应<135/85毫米汞柱,若家中测量正常,仅在医院升高,则可能是假性高血压;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全天平均血压<130/80毫米汞柱,可确诊为“白大衣高血压”。

注 意

首次确诊高血压者,应同时进行家庭监测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

图片
图片

04

电子血压计跟水银血压计

一样准吗?

很多老年患者坚信“水银血压计才准”,认为电子设备误差大。其实,这一观念早已过时。电子血压计的准确性完全可媲美水银血压计,关键是会用、用对。

水银血压计操作门槛高,误差可达10毫米汞柱。现代电子血压计采用“示波法”,通过传感器捕捉血管壁振动波形,可避免人为听诊误差,更适合家庭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经国际认证,误差通常<5毫米汞柱,但腕式、手指式血压计因受血管位置影响大,不推荐常规使用。

注 意

我国已明令2026年前全面停产水银血压计,电子设备需每年校准一次。

图片
图片

05

左右臂血压差大

是血管在“报警”吗?

有些人在体检时发现左右臂血压值不同,甚至担心“差值超10毫米汞柱是血管堵塞信号”。这种担忧有一定的道理,但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右臂血压通常比左臂高5~10毫米汞柱,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是因为人体左右上臂血管解剖结构存在差异。但若双臂血压差>20毫米汞柱,可能提示一侧血管存在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或先天性血管畸形。所以,新发高血压或血压波动大时,应同时测双臂,之后以较高一侧为监测臂。

注 意

每半年复查一次,若差值持续扩大或伴随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图片
图片

06

血压正常就能停药吗?

在临床上,血压达标后擅自停药的患者并不少见,一些患者甚至在数月后诱发心梗、突发脑出血。高血压之所以被称为“无声杀手”,自然有其可怕之处。在高血压治疗原则中,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规范用药。

长期服用降压药后突然停药,会使血管因失去药物保护而急剧收缩,导致血压“报复性反弹”。这种骤升骤降的波动比持续高血压更危险,会加速动脉硬化,增加血管破裂风险;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脑出血;因药物敏感性下降,使后续治疗难度加大。

注 意

停药需要基础病控制良好,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同时密切监测血压。

图片
图片

07

血压越低越好吗?

血压并非降得越低越好,过度降压可能触发“J型曲线”风险,反而危害健康。

血压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呈“J型曲线”关系。血压过低时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跌倒,甚至增加心肌缺血、肾功能损伤风险,尤其是老年患者要注意,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风险更高。

注 意

血压控制要适度,控制在120~139/70~89毫米汞柱的安全区间。

图片
图片

08

每次测血压都要记录吗?

每天认真测血压却从不记录数据,就诊时只能说出“大概正常”或“有点高”,这样的患者有很多。说实话,没有记录的血压监测,等于白测!

识别“晨峰高血压”或“夜间高血压”、对比服药前后的数据变化、对持续升高或骤降的紧急干预……这些都需要通过血压数值记录找到关键信息。

注 意

建立“血压日记”,认真记录每一次测量时间、数值、用药情况及症状。

图片
图片

09

运动后血压高

是不是很危险?

有些患者发现运动后血压“爆表”,第一反应是“完了,血管要爆了”,担心心脏超负荷。其实,运动时因为肌肉急需更多能量,人体会启动“应急”模式——心跳加快、血管收缩、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引发血压升高。健康人运动时收缩压可升到200毫米汞柱以上,这是正常生理反应。

注 意

高血压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快走、慢跑、游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图片
图片

10

血压计袖带是不是

勒得越紧越好?

测血压时,袖带通过压迫动脉来阻断血流,再根据充气放气过程中的振动波来测量血压。袖带勒得过紧,可能导致测量不准确。正确操作时,袖带下缘应距肘窝2~3厘米,松紧以能塞入1~2指为宜。

注 意

肥胖者需使用加长袖带,儿童要使用专用袖带。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15518.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5月17日 下午1:00
下一篇 2025年5月17日 下午1:01

相关推荐

  • 【护理科普】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如何守护?

    化疗作为白血病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帮助患者对抗病魔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骨髓抑制便是其中较为常见且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了解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对于患者顺利度过这段时期,保障后续治疗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指骨髓中的白细胞前体的活性下降,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尤其是粒细胞减少,继而表现为血小板…

    2025年5月6日
    3100
  • 减重总失败?快来看看如何破局!

    减重时,找到问题关键所在,有的放矢,才能减重成功,保持减重成果不反弹。 辛辛苦苦减重, 为何越减越重? 为了变瘦忍饥挨饿, 为何体重一动不动? …… 大家都知道,想要减重,“三分靠动,七分靠吃”。但有些人嘴上说着要减重,但总是无法付诸实际行动,或者一时冲动盲目减重,过两天又主动放弃,如此反复,让身体误认为您处于应激状态,体重不减反增,更有甚者,导致身体机能紊…

    2025年3月12日
    14700
  • 樱桃虽好吃,但这类人群慎食,转给家人→

    樱桃口感酸甜浓郁,脆爽多汁,是夏初的时令水果。跟小个头、晶莹剔透、软嫩多汁的本土樱桃相比,欧洲甜樱桃个头更大、颜色紫红、更耐储存。在品尝樱桃美味时,四个健康效益值得关注。 营养课进行时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南宋词人蒋捷笔下的樱桃,正应了当下红艳艳的樱桃挂满枝头,走向市场。 樱桃口感酸甜浓郁,脆爽多汁,是夏初的时令水果。跟小个头、晶莹剔透、…

    2025年5月18日
    900
  • 冠心病患者的“自救手册”

    对许多中老年人来说,冠心病就像悬在心头的一把“隐形利剑”。当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逐年狭窄,心脏供血就如同被扼住咽喉般受阻。胸痛、气短等症状往往成为致命预警。但可以明确的是,多数患者病情恶化并非必然。通过掌握科学的“自救手册”,许多危险进展能够被有效阻断。本文将基于中西医结合视角出发,从健康膳食到科学运动,从规范用药到情绪管理,通过多维度干预策略的整合,以此实现…

    2025年5月14日
    2700
  • 你喝的水可能有“微塑料”,对人体有害!但1个简单步骤能去除

    对于自来水,我们只要把水烧开后再喝就能最大化地减少微塑料进入人体,降低其对身体的伤害。 水是构成人体成分的重要物质并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足量饮水是保障身体健康的基础,也能帮我们维持正常的身体活动和认知能力。 日常我们的饮水来源很广泛,自来水、瓶装水、桶装水都可以选择。甚至有的人因为担心自来水的水质问题而偏向于选瓶装水或桶装水,这样选择真的就更健康了吗? 微…

    2025年3月29日
    8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