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圈的鳅楸CP!一条鱼和一棵树为啥同名?

2025年1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动物学期刊《Zoo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动物系统学与演化》)发表了采自北京地区的鱼类新物种—北京花鳅(Cobitis beijingensis)。

巧合的是,在北京山地林间生有一种与北京花鳅发音一模一样的树木—北京花楸(Sorbus discolor)。

更巧合的是,“鳅”和“楸”两字不仅发音相同,声旁也相同,只是部首不同:“楸”为木部,表示与树木相关;“鳅”为鱼部,表示与鱼类相关。

这一水陆同“名”异界的生物,仿佛是大自然为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定制的生态密码。让我们透过它们的生命故事,感受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之美。

北京花鳅—跨越百年的发现之旅

北京花鳅的发现并非偶然,而是科学家长期研究积累的结果。2013年,研究人员在整理北京鳅属鱼类标本(很多标本采集自20世纪30年代,有将近百年的历史)时,注意到一些标本体型和体色图案存在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代表不同的种类。

近年来,科研团队在对北京鱼类多样性进行持续跟踪监测和调查过程中,在北京密云区潮白河、怀柔区怀九河等水域多次采集到该种鱼类的活体标本。

结合历史标本,并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科学手段,最终确认其为新物种。这是自1981年以来,时隔40多年北京地区再度发现鱼类新物种。

北京花鳅的生态照:

(A)雄性(B)雌性(C)在水族箱里的照片

该新物种的种名“beijingensis”直接取自其模式产地中国北京的拼音“Beijing”,中文名相应定为“北京花鳅”,研究人员希望将它作为北京淡水鱼类的一种“符号”,既体现地域特色,也能让公众更多关注北京地区其他土著鱼类的保护。

北京花鳅属于鲤形目、鳅科、鳅属。该物种在北京地区曾有较多分布,但在1980年后已十分罕见,特别是2000-2010年期间,几乎没有标本记录。

目前北京花鳅仅见于怀柔区和密云区的潮白河水系,它们通常栖息于缓流或静水环境中,偏好泥沙底质且富含沉水植物或丝状藻类的水域。

北京花鳅

照片来源:Sun, Z., Li, X., Li, X., Hao, J., Sheng, D., & Zhao, Y. 2025. Cobitis beijingensis, a new spined loach from northern China (Cypriniformes, Cobitidae). Zoo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55-67. DOI:10.3897/zse.101.137363)

模式标本

生物学中用来定义和命名新物种的“凭证标本”。当科学家发现新物种时,会以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样本作为模式标本,记录其形态特征、采集时间和地点等关键信息。

模式标本就像物种的“身份证”,其他同类标本都要与它对比确认身份。例如北京花鳅的模式标本是2024年采自密云潮白河的雄性个体,现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花楸—装点秋色的乡土瑰宝

北京花楸的发现则很早,由植物学家于1873年命名为Sorbus discolor。其中文名被定为北京花楸,也是由于该植物的模式标本采自北京山区。

有意思的是,北京花楸后来曾被其他人命名过Sorbus pekinensis,种名pekinensis也是指北京,但由于植物命名的法则,最终Sorbus discolor得到承认。

在植物命名中,“discolor”通常用于描述物种的某一器官(如叶片、果实)呈现与同类相近物种不同的色彩特征。

北京地区与北京花楸最相近的是花楸树(也称百花花楸),其果实成熟时呈红色,而北京花楸果实成熟时则常为白色,在山地林木秋果之中,犹如点点银星,分外夺目。

北京花楸是蔷薇科花楸属的落叶乔木,在国内主要分布于东北和华北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地,是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与观赏树种。由于其在北京野生数量较少,已被列入2023年公布的《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在最近两年的北京市天然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了更多北京花楸的分布点。

北京花楸 照片来源:赵良成

同“名”之约—共守未来的生态协契

**北京花鳅和北京花楸这对跨越山水的同“名”物种,看似毫无交集,却在生态叙事中形成奇妙的共鸣。**它们都是北京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花鳅以“小个体”标识水域健康,花楸以“大个头”共筑森林生态。

北京花鳅的重新发现以及北京花楸的更多出现都反映了近年来北京水生和陆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以及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趋势。

这份山水同“名”的巧合,恰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启示——每一个物种都是生态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片。

当我们为再次发现北京花鳅而感到欣喜时,别忘抬头看看林间枝头摇曳的洁白果实;当我们在野外邂逅北京花楸时,亦可低头想想溪流河水中那群穿梭的斑纹小鱼。保护它们,不仅是守护自然,也是守护人类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永恒向往。

END

作者:赵良成,植物学博士,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李颖超,动物学博士,高级实验师,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

审核:刘颖 李培元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参考消息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s1952.com/gov/9344.html

(0)
参考消息网的头像参考消息网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午4:00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午4:00

相关推荐

  • 妈耶,在这座小岛,演化真能用肉眼“看见”!

    短短几十代,模样大不同。 美丽的科斯特群岛(Koster Islands)位于瑞典西海岸,是瑞典阳光最充足的地方之一,每年吸引着近 10 万名游客前来观光。这里海风轻拂、风光秀丽,还盛产虾、牡蛎、螃蟹等海鲜。 然而,即便是这样美好的地方,也难逃生态危机。1988 年 5 月,一种有毒藻类——多鳞金色藻(Chrysochromulina polylepis)突…

    2025年4月1日
    4400
  • 一出现就是14颗?万“虫”复苏,当心别被“臭屁虫”喷到……

    春暖花开,万“虫”复苏。 最近,有网友在收衣服时发现上面沾有数十粒绿色虫卵,密密麻麻,令人头皮发麻。事实上,很多人都发现,每年3月中旬开始到5月,这些绿色虫卵就会出现。这些绿色的虫卵不仅会出现在衣服上,连被子、毯子、阳台防盗网上也有。 绿色虫卵是什么? 其实,这是荔蝽(臭屁虫)的虫卵,这种虫子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一带。 成虫产卵期从3月中旬持续至10月…

    2025年3月26日
    7900
  • 唯一能定居南极的昆虫,到底有多可怕

    相比北极,南极则荒凉得多。这里超过 95% 的面积常年被冰雪覆盖,一道全球最宽的海峡——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将南极洲与南半球其他大陆隔开。而南极绕极流则像是一道无形的结界,将暖流隔绝在南极洲之外。 这份荒凉也体现在昆虫的多样性上:北极已知的昆虫足有两千多种,而南极却只有一种原生的昆虫,这就是南极摇蚊(Belgica antarctic…

    2025年3月7日
    10500
  • 响尾蛇还有一双感知热源的“眼睛”?

    大家是否了解响尾蛇导弹呢?在世界军事史上,它被称为“空中杀手”,之所以赫赫有名,不单单是因为在空战中,它具有强大的杀伤力,还因为它出色的抗干扰能力。它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死咬住对手,并精准地击中目标。这种导弹为何命中率如此之高呢?答案就蕴含在它的名字之中。 响尾蛇导弹锁定目标依靠的是“响尾蛇热感应式”红外探测技术,这是一种通过探测目标发出的红外辐射信号来…

    2025年2月14日
    17300
  • 知名演员“热休克"去世?医生提醒:冬季易发,洗澡务必注意

    最近日本女星中山美穗被发现在浴室里不幸逝世,种种迹象表明,夺取她生命的是“热休克”,这种冬季易发生的意外伤害,需警惕! 一、休克是怎么回事儿? 休克是由于有效的循环血量急剧下降,组织的血液灌流严重不足,导致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 通俗地说,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城市,那么血管就如同城市里的水管,当某些原因导致水循环系统里缺水,人体这座城市由此…

    2024年12月17日
    21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